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各界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养老观念转换后,以房养老成为缓解我国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压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借鉴美国反向抵押制度推行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以致无法实现以房养老,居住权应运而生。《民法典》规定了居住权制度,可弥补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不足,实现以房养老,缓解中国养老压力。居住权制度允许通过合同或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在保留居住权的同时进行空虚所有权交易,实现以房养老。  相似文献   

2.
浅论以房养老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迺英  唐丹丹  王强 《企业导报》2009,(10):213-214
通过对以房养老模式的分析,针对在我国实施"以房养老"模式面临的障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房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面临"老龄化"、"空巢化"问题,而我国养老制度又存在诸多缺陷。为解决这一难题,建议在我国实行"以房养老"政策。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城镇居民住房情况和养老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房养老"模式,即政府主导、牵头成立非盈利的住房反抵押中心。  相似文献   

4.
以房养老,也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起源于荷兰,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在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实现以房养老,是对现有养老方式的有力补充,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开拓一条有益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养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关于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事关老年人的幸福安康,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种严峻的养老形势下,如何尽快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创新养老保障思路,探索、开辟新的养老资金来源,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本文从福利经济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会福利等角度,在分析我国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行以房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房养老模式是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保障的一个新思路,也可能会成为我国拓宽养老资金来源、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一条新途径.以房养老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虽面临困境,但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笔者认为房养老模式是具有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以房养老",指的是老人以自家房产的产权为抵押,从银行或政府每月获得相应收益用于养老,在去世后产权自动转出,成为出资养老者的财产。这种养老模式,其实是个别孤老在长期接受好心人帮助自己养老后对对方的一种回报。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养老关系,更多  相似文献   

7.
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是一个新型的养老模式,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SWOT方法对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以房养老这个新型的养老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升我国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以房养老"源于荷兰,这是一种针对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的一项制度,这种制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但是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萌芽或初级阶段。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日益严峻,寻找到一种能够保障老人生活的方式日益迫切,寻找到一个养老的新途径也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头等大事。"以房养老"在我国"雷声大、雨点小",因此,这样的一种途径必将成为在我国发展的大趋势。"以房养老"又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持有的房屋的产权抵押给银行或者其  相似文献   

9.
张旭瀛 《管理学家》2019,(12):145-146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的人口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特点是预期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些趋势引发了中国现有养老金计划的可持续问题,能否为未来的养老金领取者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收入成为未知。为此,我国引入了欧美等国家成功经验——以房养老。但从其试点数据来看,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本文通过背景和可行性的分析,结合现状,总结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0.
祝罗骁 《价值工程》2011,30(19):299-299
以房养老已在西方国家得到成功的运用,成为老年人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养老现金来源。基于此,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以房养老"在中国开展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着眼于研究以房养老所固有的一些风险,并初步探讨了对这些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便以房养老在国内更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经进入了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行列,老年人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养老金只能满足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很难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单靠养老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养老需求。如何缓解养老压力,发展多样化的养老形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以房养老作为新的养老模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中国发展以房养老可能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是从中国拟实施以房养老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希望以房养老制度有一天可以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起来,从而来缓解老年人的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早日实现老年人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这种以房养老的模式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青睐、城镇居民以房养老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问题的形势日渐严峻,目前,我国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存钱养老,保险养老,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阐述了以房养老在中国发展遇到的瓶颈,提出了实施以房养老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企业经济》2019,(3):112-122
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市场上四种主要的以房养老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各自优劣势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效用函数分析不同以房养老模式的效用,并利用精算定价模型测算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一最佳模式的收入效应。研究表明:在不存在遗产动机的情况下,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效用最大,为目前较适合推广的以房养老模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存在显著的收入效应,尤其是对高年龄段和高房价地区的老年人更是如此。因此,金融机构在加强核心产品设计研发的同时,也要推出差异化、多元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养老需求,同时还应创新宣传方式和内容,突出收入效应;政府应加强对以房养老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房养老”模式是通过住房“倒按揭贷款”的运作来实现的,是一种能够极大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新的社会保障方式。最早起源于荷兰,发展最成熟的是美国,新加坡也比较典型,但与美国模式不同。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养老问题,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了“以房养老”模式的试点和创新,如南京汤山“温泉留园”养老院,北京“太阳城”,上海“以房自助养老”模式等。  相似文献   

16.
“以房养老”在中国的实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成程 《价值工程》2009,28(3):42-44
伴随我国日益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现状,现有社会养老模式还不能有效地解决面临的养老问题。在我国推行"以房养老"政策,是对现有养老方式的有力补充,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开拓一条有益可行的道路。近几年,根据我国国情,政府和商业部门也在逐步探索和实践。而这一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进一步更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3,(8):317-319
文章通过对新乡市区369位60岁以上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发现,11.5%的老年人知道以房养老,而98%的老年人表示并不会选择此种养老方式。但是,37.3%的老年人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以房养老的模式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文章对以房养老政策在新乡市的可行性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毕彦祯 《中外企业家》2013,(7Z):248-248
陕西省老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养老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新型养老以房养老模式在有些国家已经实行很多年,也帮助这些国家解决了老龄人口养老问题。但这种模式是要建立在有相关金融保险工具和手段的基础上的,笔者集中探讨了以房养老模式的特征、在陕西省推行的背景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刘植荣 《人力资源》2013,(11):24-26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试点开展以房养老.《经济参考报》的报道称,由民政部牵头,保监会等相关部委就以房养老问题举行了闭门研讨会,对以房养老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进行讨论,试点方案按计划将在201 4年第一季度出台.看来,以房养老政策的出台已是箭在弦上,但这种养老方式到底靠不靠谱,能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的养老现状呢?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有规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房养老试点,这对完善我国养老模式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经验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并推行以房养老,目前已成为西方社会高度认可的养老方式。西方以房养老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运作体系在长期实践中日趋成熟,市场规模随着制度完善大幅扩展,各国模式因国情不同互有差异,多方因素支撑是成功推行的重要前提。中国对以房养老已有近十年的探索,但由于养老观念、政策制度、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迄今仍未有实质性进展。为将以房养老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补充养老方式,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明确以房养老的角色定位,优先在一二线城市试点推广,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及加大社会宣传推广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