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根据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假说,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GTFP存在显著的"时间惯性"和空间相关性.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市GTFP的直接影响呈倒"U"型,并且对相邻城市GTFP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抑制本市GTFP的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别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促进本市GTFP的提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对本市GTFP的影响均不显著,同时这些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GTFP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2004-2017年中国内地261个城市数据为例,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与动态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分别基于协调、非协调与空间溢出情境,对制造业集聚布局与城市化发展协同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更能助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当城市化水平超过0.424 1、制造业集聚度小于0.706 7或超过1.291 1时,非协调协同驱动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激励机制便会失灵。全样本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短期内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能够为整体地区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机遇。但长期来看,地区间要素流动和重组将引致绿色先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稳态微妙失衡,从而导致期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路径中断。异质性城市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当前绿色极点仍集中在新一线、一线与二线城市,三线、四线与五线城市的绿色极化效应尚不显著,区域间绿色回流与溢出效应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集聚指数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出该省产业集聚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通过对计量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广东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区和相关企业应该重视产业集聚对生产率的提高作用,利用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来促进区域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促进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推动国内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基于环境规制作用机理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其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影响机制,引入松弛因子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2006—2017年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就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稳定提升趋势的背景下,环境规制对其直接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为非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市场激励型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则分别表现为“U”型和倒“U”型显著性直接影响;间接效应检验中,环境规制能够引发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其中,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促进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推动国内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基于环境规制作用机理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其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影响机制,引入松弛因子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2006—2017年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就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稳定提升趋势的背景下,环境规制对其直接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为非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市场激励型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则分别表现为"U"型和倒"U"型显著性直接影响;间接效应检验中,环境规制能够引发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其中,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怎样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2000年至2019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的专利数据,研究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通过断点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技术始终能促进高端技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中端技术制造业存在明显的阈值水平,而对低端技术制造业表现为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升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但过快地推进技术升级和设备升级降低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对有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文系统测算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变化趋势,并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明显;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科研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明显促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依赖绿色技术效率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受国际环境变化、新冠疫情冲击、资源供应干扰和关键技术限制等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正经历如何通过提升韧性应对断链风险的考验。针对全产业链模式下制造业产业生态链构建的关键要素、核心机制,基于扎根理论,对4家采用全产业链模式运营的不同业务领域制造企业进行研究,通过三级编码构建产业生态链模型,分析全产业链模式下产业空间集聚、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和产业生态链升级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产业重构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规划间接影响产业生态链;市场需求和机构合作对研发创新具有积极作用,能够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规划、外部支持、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直接作用于产业生态链构建;构建产业生态链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研究可为提高制造企业管理效率、获取系统整体效应、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发挥企业竞争优势提供管理框架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刘艳萍 《技术经济》2010,29(2):54-59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聚、企业规模对TFP增长的影响;其次,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我国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最后,用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对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增长;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对上海、江苏和浙江制造业行业TFP增长的作用显著,且产业集聚的作用大于企业规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国经济逐步从要素投入型向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型,要实现这一目标,数字经济发展可能是未来一个潜在的突破口。本文将为这一判断提供初步的微观证据。本文将企业数字化投入纳入传统增长核算模型,发现数字化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07—0.09,且行业间差别大,配置效率提升空间较大;平均而言,数字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为10%左右。此外,行业—企业、企业—企业匹配数据检验结果均表明,上游的数字化发展存在产业链溢出效应,会使得下游企业管理费用下降、存货周转率提高,同时优化下游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下游企业整体的生产率水平。本文的研究表明,当绝对的技术突破面临瓶颈和不确定性时,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许是中国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宣旸  张万里 《产经评论》2020,11(1):107-121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地区基础设施改进会从外部性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基础设施变化条件下,我国分地区集聚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差异需作分类研究,以便深入讨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使用PSTR模型,引入非期望产出的GML指数,以及有关计算产业集聚和相关多样化的指标,实证研究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经济随着基础设施变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与相关多样性均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非线性影响,并基本为正;集聚经济对GML指数的正向作用小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集聚经济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东部地区出现过度集聚现象;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外商投资均随着基础设施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更强的正向作用,东部地区政府干预促进当地生产水平,中西部地区政府干预作用随着基础设施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高技术产业相对转移规模和转移特征,并运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检验产业转移能否提升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通过何种路径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总体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并在局部地区存在梯度转移特征,不同子行业转移和集聚趋势存在显著差异;产业转移能显著提升承接地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产业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各行业产业转入对纯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显著,说明产业转移主要通过纯技术效率促进承接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关键阶段,如何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链上企业协同发展已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链主”企业主导下的现代供应链金融业务为切入点,基于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及其前五大供应商和客户样本数据,从供应链治理视角探讨了“链主”企业对链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有效提升供应商和客户的全要素生产率,且“链主”企业优势能够强化上述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供应商和客户融资约束,激励供应商技术创新是供应链金融促进链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机制;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提升了“链主”企业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绩效水平和企业价值,呈现出较强的供应链协同效应。本研究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促进“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所做的有益尝试,揭示了“链主”企业推动供应链治理的微观经济后果及其内在机制,为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服务业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产业竞争力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明  张诚 《生产力研究》2005,(10):182-183,219
生产者服务业通过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关联效应和集聚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服务业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投资增强了这种作用,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针对中国目前服务业水平,我们进一步提出促进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以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核心。“多样化”产业协同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赋能制造业企业GTFP提升的主要抓手和空间平台。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分析,采用EBM-GML指数测度了企业GTFP,并利用2005—2013年城市与中国工业企业匹配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GTFP的赋能效应及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了企业GTFP的提升,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和内生性分析支持该研究结论。二者协同集聚主要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提升企业创新活动赋能企业GTFP提升。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和非外资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外资制造业企业GTFP的提升。本文从产业空间布局视角,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刘艳萍  谢鹏 《技术经济》2011,30(3):46-50
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上海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指数;用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对上海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上海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制造业企业没有明显的外溢效应,产业集聚对上海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国有产权比重具有显著的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在科学测度制造业服务化和制造业三类中间品进口依赖的基础上,引入技术距离和规模效应,深入剖析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三类中间品进口依赖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制造业中间品进口依赖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研究发现:①制造业服务化会加剧制造型中间品进口依赖,缓解生产服务型和生活服务型中间品进口依赖,该结论在多维检验中均稳健存在;②引入技术距离后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型和生产服务型中间品进口依赖的边际效应呈倒U型,制造业服务化的边际效应受技术距离的影响;③行业规模扩大能够有效缓解制造业中间品进口依赖,随制造业服务化的提升对制造型中间品进口依赖的缓解作用加强;④制造业三类中间品进口依赖均能够有效提高一国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转移理论,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为企业集聚力和分散力合力的替代变量,比较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的空间配置速度,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的动力和空间区位选择决策的依据。利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统计数据,采用半参数估计方法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纺织业与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发现:从2001年开始纺织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内在动力逐年加强,但2001~2007年却出现了从中西部向东部的增量调整为主的逆向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2001~2007年生产要素空间配置效率的决策损失是导致2007~2009年纺织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空间配置效率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已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综合国力提升的新引擎。在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效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创新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且存在明显的地区、行业、所有制企业异质性,人工智能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精准匹配等中介效应,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资产总额、前五大股东集中度、员工数量等均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海归技术溢出、产业集聚与东道国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了海归技术溢出对中国产业集聚影响及海归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对中国产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海归技术溢出对中国产业地理集聚具有积极影响,海归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互动促进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该效应在不同集聚度行业和不同技术层次行业差异显著,其在高技术行业和高集聚度行业中的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