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杨德明 《亚太经济》2014,(5):138-142
随着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虽然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但该协议只是框架性协议,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许多制度上、法律上的障碍。因而,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是其客观需要。闽台两地可在知识产权创造、执法及司法协作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闽台物流合作发展迅速,但也面临增速下降,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当前,要以物流枢纽和港口建设为契机,推进闽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宗商品等物流合作;拓展闽台港口经济腹地,构建区域物流服务平台,推进闽台企业与产业合作,提升闽台物流协作水平,合力打造环台湾海峡航运中心。  相似文献   

3.
闽台产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斌 《亚太经济》2006,(5):117-120
本文在现有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闽台区域经济分工的现实差异和深化分工与合作的支撑条件,提出了推进闽台区域经济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对策思考,以期继续加强和深化闽台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4.
闽台产业合作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庄宗明  林畅 《开放潮》2005,(8):14-16
闽台产业合作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制定了一系列旨在缓和两岸关系的方针政策,为闽台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台商在福建的贸易额与投资不断扩大,闽台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湄洲湾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以及厦门以芳烃为主的产业链不断向上游延伸,福建石化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台湾石化工业由于受资源、环保、土地和工资上涨等因素困扰,出现较大规模外移趋势。福建应加强与台湾石化产业对接,提高产业集聚度.  相似文献   

6.
翁伯琦 《亚太经济》2009,(6):110-113
文章阐述了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了当前闽台农业合作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以高科技为标志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的合作模式。为适应新时期闽台农业合作发展的要求,促进闽台农业优势互补与开拓发展,需要对产业开发与发展战略进行优化调整,由"资源互补"迈向"高端融合",并就此提出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而电子信启、技术又是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和核心。世纪之交,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地处海峡两岸的福建和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同样面临着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去年6月,我参加福建电子专业经贸团赴台访问,行程所到台北、新竹、台中、嘉义、高雄等地,与台湾方而电子业界的人士较为广泛接触,颇有感想收获,亲身体验到台湾同胞对我福建手足情深,同时也实地体察到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闽台电子经贸交往与科技合作前景。豆.闽台电子信息技术合作具备产业基础迅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  相似文献   

8.
入世后闽台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研究了入世给闽台两地合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提高闽台产业深层次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闽台旅游产业化合作的前景是:大陆游客将占台湾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带动台湾经济的发展;台胞赴大陆旅游将为福建旅游的提升带来机遇。闽台旅游产业化合作的机制是建立闽台旅游产业合作联盟;重点在乡村旅游、旅游装备升级、旅游信息服务、旅游金融服务四领域。  相似文献   

10.
1.福建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90年代以来,福建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已拥有一定规模和产出能力,涵盖电子资讯、生物工程、能源环保、生物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等产业的国家级的科学园区2个,并且形成了以此为“龙头”与全省其它各级技术开发区互相关联,交织的科技产业带。我们认为,要客观地反映福建科技创新的状况,仅同过去的发展历史作纵向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全国其他省市的现状进行横向比较,这里我们从祖国大陆和台湾两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一,就祖国大陆而言,根据全国科技实力综合排序,1996年福建在祖国大陆科…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从高科技产业定义、高科技产业的统计指标、发展水平指标等方面,对闽台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因素。本文认为,建构更加紧密的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机制,有利加速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闽台之间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孙明华 《山东经济》2008,24(4):112-116
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进入了直接贸易阶段,此后,两国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10多年来,中韩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文章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指数(TC)比较分析了两国的产业竞争力,同时,分析了两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得出:中韩的产业分工既有互补性的产业间分工,同时也有产业内分工,未来将向产业间水平分工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调整。中国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实行对外开放,与各国开展互利合作。在多边外交方面,中国支持加强联合国的地位,主张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保护人权等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社会为化解热点冲突所做的努力,逐步扩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努力推动国际裁军与防扩散进程,并严格履行各项国际义务。中国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争取实现互利共赢。在人权领域,中国呼吁摒弃人权政治化倾向,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人权。中国以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当今国际事务中一个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昕 《亚太经济》2013,(3):105-111
本文采用全世界范围内40个经济体作为总体样本,9个东亚经济体作为东亚区域性样本,并将总体样本按照收入水平划分为四组样本,分别对其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零部件进口仍然具有区域性特征,零部件出口则更趋于全球化。生产者服务进口促进了中国产品内分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从收入等级来看,区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中国对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零部件进口方面。生产者服务进口则大大降低了中国与该收入等级零部件贸易的区域性特征。本文分析认为,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区域分布变化源于中国的加工贸易升级以及东亚生产网络的技术结构演变。由于生产者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未来中国的产品内分工将更加趋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建立国际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对双方GDP的影响及其途径,以7个产业合作部门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年ADB-MRIO表的数据分别测算了在两种极端情形下,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对各个国家GDP的拉动效应,并对总的影响效果做了综合评价。文章的研究发现:(1)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但对于东盟国家GDP的拉动效应更加明显,从长期来看,对东盟国家经济增长也更为有利;(2)中国与印尼、菲律宾的产业合作能够最大程度地拉动双方GDP增长,而中国与越南产业合作对于双方GDP的拉动效应最弱;(3)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合作对GDP拉动效应最明显的部门是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次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和皮革与制鞋业,而纺织业的产业合作对GDP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7.
台湾2300万人口中约有70%其祖先来自于福建,闽台血浓于水的人文社会背景,理应有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惟自改革开放以来,台商赴大陆投资发展的重心,先会聚于广东深圳、东莞一带,再会聚于上海、苏州为主之长三角。值此台湾再次政党轮替,两岸面对历史上难得的新契机,双方领导人都展现了人民为先、和平共荣的高度与决心,相信两岸今后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必将快速发展,而闽台之间自当担负起最主要的桥梁角色。  相似文献   

18.
台湾2300万人口中约有70%其祖先来自于福建,闽台血浓于水的人文社会背景,理应有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惟自改革开放以来,台商赴大陆投资发展的重心,先会聚于广东深圳、东莞一带,再会聚于上海、苏州为主之长三角。值此台湾再次政党轮替,两岸面对历史上难得的新契机,双方领导人都展现了人民为先、和平共荣的高度与决心,相信两岸今后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必将快速发展,而闽台之间自当担负起最主要的桥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和平周边关系中,日本因素基本上起到了正面作用。在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中,日本因素在诸外国因素中的重要性长期居首位;在中国借鉴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日本因素成为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的最重要来源;在中国争取外援的过程中,日本对华援助总额在提供支援的发达国家中居首位。今后,中国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因素仍具有提供经验、合作共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客观上为金砖国家合作提供了新动能,国别间的互补性使产能合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潜力。根据经济增长活力、产业结构、人口与劳动力素质、资源与商品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表明金砖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差异。因此,中国与金砖国家产能合作应该按照彼此不同的比较优势和基础条件,结合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贸易、投资与合作的方式和领域上有所区别,采取互补型贸易、梯度型转移和产业链分工三种路径,垂直型与水平型转移各有侧重,地理空间和产业领域相互契合,以进一步提高中国与金砖国家产能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