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娟 《会计之友》2008,(33):54-55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利润表要素的设置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理解企业所报告的业绩,难以评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本文对利润表要素的设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增加了利得、损失两个要素,将利润要素改为全面收益要素,按列报全面收益的要求对利润表格式进行了重排。  相似文献   

2.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利润表要素的设置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理解企业所报告的业绩,难以评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本文对利润表要素的设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增加了利得、损失两个要素,将利润要素改为全面收益要素,按列报全面收益的要求对利润表格式进行了重排。  相似文献   

3.
一、全面收益观在我国推行的意义 (一)全面收益有利于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全面收益被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所有者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的变动,这包括这一期间内除所有者投资和分派股息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因此,全面收益既能反映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净利润,也能反映以多种计量属性计价的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使收益报告的内容更丰富,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更加广泛和真实,从而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日益复杂多样,而传统的损益表已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和财务业绩.为此,美、英等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编报全面收益报告,将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纳入收益报告,本文对全面收益报告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一张被称作"第四财务报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全面收益表,通常的做法是在传统的利润表之外增加一张新的财务业绩报表,把分散在传统收益表(损益表)之外的已确认的其他利得和损失聚集到这张报表中来,共同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业绩。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已确认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应同时列报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这使得企业业绩信息不具有清晰性,也不符合财务报告改革的国际趋势。本文对企业已确认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列报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现行列报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对基于企业已确认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列报的企业业绩报告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7.
一、中期财务报告基本组成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中报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表、反映权益变动或与业主的资本交易和给业主的分派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以外的权益变动的报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政策和说明性附注。我国的会计准则没有要求企业提供权益变动表。这里的权益变动表所反映的是“应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损失”,其与反映“已确认的利得、损失”的收益表一起,综合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我国目前的利润表是按传统的“收入费用观”来定义净收益,无法反映企业全部经营、投资理财业绩,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预测未来。因此,在中报中应包括…  相似文献   

8.
1、全面收益表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对于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说,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在传统的收益表中,尽管按照某些会计准则或法律的规定允许确认若干未实现的利得项目,但受实现原则的限制,这些项目都不能在财务业绩报表中确认,使得许多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业绩信息(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利得等)绕过了收益表而直接报告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部分,大大削  相似文献   

9.
李永海 《企业导报》2011,(4):148-149
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
史敏 《会计之友》2008,(27):76-77
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一、全面收益表的作用 1、全面收益表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对于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说,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在传统的收益表中,尽管按照某些会计准则或法律的规定允许确认若干未实现的利得项目,但受实现原则的限制,这些项目都不能在财务业绩报表中确认,使得许多对使用者决策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改进企业业绩报告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琼 《财会月刊》2003,(1):12-13
近年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等,使得会计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走向公允价值,出现了大量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项目(如持有利得或损失).而传统业绩报告即损益表以实现原则为基础,反映的只是以净收益表示的已确认并实现的财务业绩,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业绩,因此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组织纷纷提出改革措施,认为业绩的概念是一个全面收益或综合收益的概念,本文以此为基础来讨论如何完善企业业绩报告.  相似文献   

14.
利得和损失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运用的两个新概念,在我国尚未将其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进行核算,造成在理论和实务中面临利得与损失与现行六大会计要素的要素归属、已实现与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在报表中列报混淆与不统一等两个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创新和使用,传统的损益表已不能满足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需要。英国、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后要求在损益表之外编制“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或“综合收益表”,也就是本文所称的第二损益表。这样,第二损益表成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之外的第四报表。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第二损益表产生的背景会计理论界多年前就对收益应包括什么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即当期经营业绩观和满计当期全部损益观。当期经营业绩观着重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即着重于计量企业的效益。在此观念下,收益只…  相似文献   

16.
新准则提出了利得和损失概念,它虽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近,但在理论和实务中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利得与损失与现行六大会计要素的要素归属问题;二是已实现与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在报表中列报混淆与不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利润的定义来看,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没有考虑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对利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润和损失的内容和性质之后指出,在全面收益观下,上述会计等式的表达式改为"收入-费用 利得-损失=收益"更合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本文对形成利润表的各要素(尤其是利得和损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利润表应分成收入与费用、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与损失、其他综合收益三个部分进行列报,并采用多步法对利润表进行重新构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税后营业利润、税后净利、综合收益三个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基本指标,同时也揭示了利润表三个组成部分的转化原则以及转化类型。  相似文献   

19.
利得和损失是企业综合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收益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利得和损失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显突出。本文基于综合收益理念,对利得和损失的概念、确认时间、与会计要素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利得和损失是企业综合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收益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利得和损失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显突出。本文基于综合收益理念,对利得和损失的概念、确认时间、与会计要素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