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士达 《浙江经济》2006,(15):33-3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既要进一步激发全民的创新精神,又要下大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社会事业落后已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我国社会事业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科技落后。本研究提出今后我国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的历史任务:包括建立完备的安全科技保障体系;以先进的社会事业科技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美型社会的进步;加大全社会人员安全素养培训力度;促科技的自主创新,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出促进我国社会事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三个步骤:包括全面激活全社会创新意识,推进全社会创新革命,加快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北方经济》2007,(5):14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大全社会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投入.科技投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何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搞好创新教育成为需要全社会解答的一道课题。钱学森生前曾五六次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  相似文献   

5.
将创新文化打造成中华主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文化是孕育创新事业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和支撑。创新文化是蕴涵创新特质的文化,是把创新作为文化的文化。构建创新文化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将创新文化打造成中华主流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我们国家提出要建设一个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很急迫的问题.而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靠的是仓新型人才.为此,需要教育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张燕 《科学决策》2013,(4):67-77
以色列是全球领先的创新型国家,在政治地缘环境险恶、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依靠不断创新实现了经济腾飞。论文阐述了以色列建设创新型国家采取的主要路径,包括:吸引培养高素质人才、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帮助高素质人才充分就业和创业、构建国家创新制度体系等。基于以色列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报告》中首次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它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也明确了中国科技在未来发展中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路径之一,也是迅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当前,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现代国家城市形态出现了转型,一批城市积极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口号,并从整体上实施了城市创新运动。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期,各地区纷纷积极倡导创新理念、发展新经济、引进创新战略,构建创新型城市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城市系统多因素的创新,特别是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推动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试验示范区,在过去的20年,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级高新区必须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新的起点,担当起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报告》2007,(183):1-14
通过强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如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的建设,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但高校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资源性投入滞后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人才评价等因素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人才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高校尤其要注意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培养创新人才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平台建设和教育理念创新等四方面推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3.
国际技术转移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话题,在全球科技创新大潮中,它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技术转移可通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来进行,但与此同时,国家和政府的推动作用也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交流合作和经济发展方面突飞猛进,但在创新方面,当前的中国还称不上创新型国家.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创新型国家的创新投资占GDP比重的2.5%以上,2011年中国只有1.83%;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贡献度在60%以上,创新型国家应在70%以上;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75%以上,创新型国家为30%以下.从这几个指标衡量来看,我国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想要达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需要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国际合作解决各方面还未达标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处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城市建设不应仅局限在中心城市,也应包括对中小城市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文章在归纳总结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浙江省市(县)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测算浙江省58个市(县)的创新能力,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排名、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伊始,淮安市委、市政府出台《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6大重点17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全力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剑指到2015年创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目标。《方案》主要从培育科技型企业梯队、完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体系、集聚创新创业高端人才、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发展创新型园区、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优势,到2015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2.0%,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科普,更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主体.因此,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必须培育出大量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但是,传统金融工具(如信贷)和传统资本市场(如主板市场)来为之提供资金支持不具有现实性。国际经验表明.只有适应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创新传统金融制度,建立起新型科技金融体系.创新企业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金融基础,创新型国家才可能最终建成。  相似文献   

18.
宁波国家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大力实施人才建区战略,以构建"创新型人才高地"为抓手,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创业,积极探索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倾力打造创新型国家高新区。  相似文献   

19.
今年1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强调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号召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大会之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对外发布.《纲要》明确指出,要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新区所承裁的伟大使命与任务,也是高新区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为了促进高新区完成好新的历史使命.制定和完善新的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2月24日在南京召开的全省基层科技工作会议上,省长李学勇从"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迫切性。同时,李学勇省长还强调了基层科技工作的五个重点:一是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科学配置资源,积极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