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最理想的消毒剂应该是杀菌谱广;有效浓度低;作用速度快;性质稳定;易溶于水;不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他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对物品无腐蚀性;无色、无味、无臭,消毒后易除去残留药物;毒性低,不易燃易爆,使用无危险;可以在低温下使用;价格低廉、便于运输,可以大量供应。目前,化学消毒剂  相似文献   

2.
一、数学模型的建立 为了用数学模型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对我市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分别设置变量,确定了447个参数。 种植业:设8个变量,宏观控制粮、油、菜的产量。X1——玉米种植面积;X2——水稻种植面积;X3——高梁种植面积;X4——大豆种植面积;X5——商品菜种植面积;X6——花生种植面程;X7——西瓜种植面积;X8——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江汉平原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焚烧秸秆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特别是秋收季节,对当地大气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调查江汉平原农户焚烧秸秆的行为,旨在了解农户焚烧秸秆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在荆州市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监利县等县市的13个村随机选取了320名农户作为调查样本,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且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农户秸秆焚烧行为受到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农户年龄、文化程度、政府提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导、宣传力度与监察力度的大小均对农户焚烧秸秆决策行为有显著影响,是影响秸秆焚烧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P<0.05);(2)年龄、文化程度、政府提供技术指导、禁烧政策宣传力度和政府监察力度均与农户焚烧秸秆决策行为呈负相关关系(B<0)。结论 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越不易焚烧秸秆,政府禁烧政策宣传力度越大、监察力度越大、对农户提供的技术指导越多,农户们越不易对秸秆进行焚烧,可为相关部门在制定秸秆禁烧政策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析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供需结构现状。方法 文章选取2010—2019年山西省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EXCEL软件,采用重心研究模型和粮食安全贡献度模型,综合探析近年来山西省粮食供需变化及粮食安全现状。结果 (1)2001—2019年山西省粮食面积和产量整体稳中有增;种植结构以玉米、小麦为主,谷子、大豆、马铃薯为辅,以及高粱、燕麦、荞麦等小杂粮类;1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表现为以增加玉米,减少小麦和杂粮生产为特点。(2)2010—2019年大豆、燕麦和小麦的产量重心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其他种类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种植结构变化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荞麦>大豆>高粱>燕麦>玉米>谷子>小麦。(3)2011—2019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情况下,以2014年为转折点粮食需求量先降低再增加,调出量先增加再减少,至2018全省粮食调出量减少为负值;粮食需求结构中,口粮占53.65%,饲料用粮占比29.68%,工业用量仅占13.53%。运城市的粮食安全贡献度最大,其次为临汾市、忻州市、朔州市和晋中市较高,长治市、大同市、吕梁市和晋城市较低;太原市和阳泉市最低,为负值。结论 山西省粮食生产表现为总体平衡,种植优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的趋势,且各作物种植时空变化规律性不强;种植结构尚未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粮食需求量仍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正>2.池塘底质恶化有哪些征兆?前期水质过肥,肥料使用过多;饲料投喂过量,残饵、粪便积累过多;调控措施不妥,消毒剂用法、用量不当,菌、藻死亡严重,尸体腐烂,底质严重恶化;池底淤泥过厚,发黑、发臭;水体严重缺氧,透明度极低,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  相似文献   

6.
<正>鱼药:宁波激素制品有限公司(三生牌)、宁波第二激素厂(舒生牌)等各种鱼用催产激素;广东催产灵;三龄以上鲤鱼脑垂体;消毒、杀菌、杀虫类药品。渔具:氧气袋、氧气包;蚕丝,尼龙捆箱;鱼筛、鱼盘;担架布,纱绢、筛网、棕片、糊根(水花、夏花网糊网用)、草籽及劳保用品;承接网具加工(网箱、拉网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是实现耕地科学管护的重要前提。方法 文章以河南省安阳县为研究区,依据“状态—压力—响应(PSR)”框架,构建遥感数据辅助下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和障碍因素。结果 研究区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性和空间变异性交错耦合的分布特征,耕地质量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耕地质量分别占比7.45%、12.34%、17.83%、33.40%、28.89%;有机质、碱解氮、NDVIDRY为研究区耕地质量主要障碍因子;随着耕地质量等级的升高,不同等级中小麦产量的均值也随着逐渐升高,说明耕地质量越好,耕地小麦产量越高。结论 遥感数据辅助下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安阳县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在于提升丘陵地区土壤肥力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8.
在纯净空气与H2O/ CO2污染空气来流对比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和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了H2O和CO2污染组分对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的影响,获得了试验手段难以得到的燃烧室流场参数和性能数据。完成了相应的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室二维数值计算,其中匹配了进口总温、总压、马赫数、氧气摩尔分数和工作当量油气比。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相应试验测量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燃烧室流场数据、性能参数分析了H2O和CO2污染的动力学影响、以及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总体上吻合,两种手段均体现了纯净空气来流时不同煤油当量油气比的燃烧室性能,并反映了一致的“污染效应”影响趋势;(2) H2O污染、H2O+ CO2污染的存在降低了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室性能,体现在燃烧诱导压升、燃烧效率、流向冲量增量的下降,而且随着污染组分含量的增加,燃烧室性能下降越加显著。 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农户玉米种植与施肥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农户玉米种植与施肥现状,为区域玉米栽培和养分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于2014年在吉林省44个县市开展农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 14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玉米品种、产量水平、种植面积和密度、播种和收获期、养分来源、施肥时期及方式、肥料种类和施用量等。结果 吉林省农户种植与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平均为9.1 t/hm2,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产量平均分别为8.1、10.1和8.0 t/hm2。全省农户共选用玉米品种526个,使用率前6的品种占比46.7%,播种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占86.0%),收获期集中于10月上中旬(占89.0%)。单户种植面积大多在1~3 hm2(占62.3%),平均2.9 hm2,种植密度集中在5.5万~6.5万株/ hm2(占58.0%),平均5.7万株/ hm2。全部参与调研的农户均施用化肥,但增施有机肥比例仅3.5%,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6.0%、1.9%和4.0%。化肥品种以单施复合肥和复合肥—单质肥配施为主,中部地区大多为单施复合肥,东、西部地区大多为复合肥与单质肥配施。全省农户的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平均分别为244.6、130.8和104.4 kg/hm2,氮磷钾养分比例平均为1∶0.53∶0.43。施肥方式上,全省一次性施肥和分次施肥(基肥+追肥)方式分别占53.5%和46.5%。各区域中,中部地区农户的玉米养分投入量和一次性施肥比例(平均为540.6 kg/hm2和77.9%)远高于东、西部地区(平均为429.3、401.2 kg/hm2和22.4%、36.1%)。结论 现阶段吉林省农户玉米产量水平较高,但种植和施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区域尺度的玉米优化栽培和高产高效养分管理研究及技术推广,因地制宜地促进玉米产业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各地在坚持民主自愿和集体财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原则的基础上,以经管站为依托建立代理机构,代理村集体资金。村级委托代管的集体资金包括:村级组织运转办公经费;上级部门专项拨款;扶贫、救灾资金及捐赠款;村级经营、资产拍卖、出租及发包收入;村民"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退耕还林集体收入;收缴的往来款;代收、借贷款;其他收入等。对于村集体委托给代理机构的资金,乡镇经管站应当在  相似文献   

11.
汉代河西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粟、大麦、小麦、穬麦、青稞、黍、糜、、豆等。其中谷是粮食的总称;粟又称禾,即谷子,去壳后为小米;粱既可指好米,亦可代指好粟。麦有大麦、小麦之别,河西汉简中的麦主要是指小麦;穬麦是一种抗寒抗旱能力较强的作物,但并非青稞;稷就是粟而非穄;黍、糜、、穄皆同物异名,俗称糜子,其籽实去壳后为黄米;可能也是穄的另一种称谓;青黍即青稞;豆(胡豆)即今之豌豆。它们既是河西民众和边塞吏卒的日常食物,也被用作家畜家禽的饲料,有的还可酿酒。  相似文献   

12.
九门食客     
这不是一副完整的麻将,却有了七张最具代表性的“牌“--东、南、西、北、中、发、白.东,是城东食尚之地;南,是城南食事之说;西,是城西精品之味;北,是城北新贵之店;中,要中看又中吃的食店;发,要发现一家新店;白,则要白得些实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随着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余江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的无偿退出政策为切入点,基于微观视角细化农户对宅基地的价值认知。方法 文章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探索宅基地非市场价值的内涵及测度,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及最优尺度模型分析了非市场价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宅基地非市场价值包括储物价值、保障价值、情感价值等三方面。余江区无偿退出宅基地包括户外厕所、禽畜养殖、倒塌房屋、院套等4种类型,宅基地的平均受偿意愿分别为737.51元/m2、530.56元/m2、338.17元/m2、388.04元/m2。宅基地非市场价值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户的年收入水平、家庭人口总数、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宅改前拥有宅基地数量、宅改政策的执行力度、程序公开度、环境改善程度及土地节约集约度等九方面。结论 宅基地退出不仅会带来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还会影响乡土生活“肌理”,这在一方面启示政策制定者的眼光不仅要聚焦“地”,也要关注“人”,规划先行可能是一个识别“肌理”重构过程中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启示政策实施者需要重视来自非市场价值的“阻力”,并通过程序公正、公众参与等方式帮助消解“阻力”,有序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浅析乡村景观建设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乡村景观建设是一项诸多要素交融的系统性建设工程,涵盖多学科、涉及多领域。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景观的建设之中,对于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 文章运用案例法,以安吉县为例,结合永嘉模式、高淳模式、江宁模式,分析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建筑物、构筑物和铺装等景观要素的乡土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价值。结果 要因地制宜,从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农耕文化、整治人居环境等方面,将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相结合,突出特色景观设计与文化传承功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结论 传统乡土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与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5.
浙江嘉兴市“两分两换”农村土地整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总结浙江省嘉兴市农村土地整治的“两分两换”模式的经验,分析问题,完善改革措施,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用制度分析方法并结合问卷调查、咨询访谈等实证方法对“两分两换”模式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和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两分两换”模式是中国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整治的有效模式之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面临现有模式不完善、财政压力大、基本农田调整等问题。研究结论: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土地整治重要措施,“两分两换”模式需采取科学规划、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措施解决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加强并高质量推动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是丰富食用油供给体系的重要手段。全面评价我国油茶种植的适宜性,是科学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国油茶产业的重要基础。方法 文章基于2008—2018年油茶产业发展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2009—2018年的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土壤性状数据等环境数据,从规模和效率两个角度分析各地当前油茶种植及产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同时根据油茶种植对气象、地形、土壤等因子的要求,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油茶种植潜力评价结果,并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提出建议。结果 最适宜栽培区集中于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候湿热地区,主要有江西、湖南、福建大部,广西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其中,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具有较高的规模充分程度;河南、广东、福建、湖南具有较高的效率充分程度;湖南、安徽、河南规模和效率充分程度均较高。我国油茶种植以及产业发展潜力较高,尤其以广西和云南省等地区为甚。结论 我国适宜种植油茶和发展油茶产业的地区分布空间差异明显。建议加强油茶种植基地等建设,以提升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水平。该研究可为科学规划并推动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检验生态补偿在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发展方面的实施效果。方法 文章在调整DFID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改进基于生计资本测量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评价生态补偿前后东平湖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1)从整体上看,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以来东平湖水源地保护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得到显著增强,可持续生计能力从补偿前的0.302增至补偿后的0.323,但当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仍处于较弱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2)从生计资本来看,补偿后人力、社会、信息、物质、自然、金融、环境资本指数值分别为0.384、0.459、0.508、0.450、0.016、0.258、0.901,自然、金融、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是当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短板;(3)值得注意的是,补偿后信息资本与物质、金融、环境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而自然资本与物质、人力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降低,表明水源地农户的生产方式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或非农行业过渡。结论 当地政府应致力于提高自然、金融、人力资本存量,实施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积极引导水源地农户寻找替代生计。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大兴区长子营镇产业发展为例,阐述了京郊农村产业发展对策:主要有选准突破口,激活产业发展;打造、提升、扩展并进;资源整合、互促发展;公司+农户、带动发展;点、线、面推进发展;多途径筹措资金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百香果近几年在贵州域内推广种植,因当地整体气候环境条件与其最优生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地区百香果无法越冬、成熟果实产量和质量较低等问题,因此分析贵州省百香果种植适宜性对其产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将百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体系分为两层:生长适宜层与现状限制层,生长适宜层除了5项常规生长指标(常年均温、最冷月均温等)外,考虑贵州百香果种植低产、质低的问题,引入百香果关键生长期(5—11月、7—8月)的温度作为生长指标之一;现状限制层包括5种不宜种植的土地利用类型和重度石漠化、极度石漠化以及坡度大于25°地区。运用空间叠加、栅格计算以及空间统计等GIS方法得出百香果种植适宜评价结果。结果 (1)评价等级面积:不适宜>次适宜>适宜,面积分别为1 456.096 457万hm2、274.224 849万hm2、31.348 694万hm2,全省无最适宜区分布。(2)次适宜区面积较广,但在黔西和黔中地区分布面积较少;适宜区涉及到25区县,81.71%适宜区集中在南北盘江流域低热河谷区域。(3)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区县为基本单元,根据适宜性程度进行百香果产业发展区划,其中重点5个、一般区11个、分散选育区27个、非推荐种植区45个。(4)可种植百香果贫困区县有22个,占贫困县总数的66.67%。结论 贵州省不适宜大面积种植百香果,33个贫困县中10个贫困县区县可作为百香果产业发展区。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基于问卷调查分析土地资源领域技术竞争力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土地资源领域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1)调查发现土地各方向技术领先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并且“基本农田质量提升模式与等级认定技术”受到最大关注;(2)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土地领域科技水平处于总体跟踪、局部领先阶段,专家评分集中在70分左右(百分制);(3)土地领域前沿技术包括土地整治、调查、规划等技术方向先进的工程装备、方法与理念,未来科技需求以服务于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深化土地改革事业的成套技术工艺、流程和标准为主。研究结论:(1)当前中国土地资源领域技术竞争力呈现:“特色鲜明、局部领先、整体跟踪、落后需求”特征;(2)与国际领先水平对比,中国当前土地技术差距指数在55—67之间,落后于领先水平10—15年,导致差距的第一制约因素为政策环境,第二制约因素为科研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