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伟 《特区经济》2010,(11):142-143
大小非问题汹涌澎湃,专家学者还有众多投资者都在讨论究竟是否应该股改,现在又应该如何应对大小非减持。本文将通过对全流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来探讨这个问题,并且提出应对建议,认为对于大小非减持,不鼓励,也不限制,并且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控股股东收购有意减持的其他大非和小非的股份。  相似文献   

2.
顾晓伟 《特区经济》2012,(1):106-109
本文以2007~2009年沪深两市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股权制衡的内部监督效应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衡的股权结构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非制衡的股权结构不存在内部监督效应,无法对公司绩效进行提升;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通过董事会、管理层薪酬设置对公司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梁丽娟  王欣 《改革与战略》2008,24(2):138-140
文章以沪深2005年年底完成股改的23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下降幅度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了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应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减持幅度一次过大.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后,对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从应否改革、如何改革等问题,转到改革后我国控制权市场能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控制权市场外部治理机制能否有效约束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的行为等问题上来。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公司治理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低效率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
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为我国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完善也为上市公司治理构建出有效的外部治理环境。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提出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是阻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制度缺陷,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时上市公司的绩效影响如何?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资本市场设立之初为什么股权是分王的,股权分置对公司治理会带来哪些影响,同时阐述了前面几次股改的做法及失败的原因,最后从理论上论述了股权分置改革最终可以提升企业的绩效.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为我国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完善也为上市公司治理构建出有效的外部治理环境.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提出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沪深两市2006年6月30日完成股改的596家工业类上市公司股改前后各两期的半年度数据,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了股改前后产品市场竞争、企业最终所有权性质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改之后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有了显著的提高;无论是股改前还是之后,产品市场竞争始终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自然人或民营企业最终控制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国家控制的实业公司最终控制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从产品市场竞争与最终控制人性质的交互作用来看,在股改之前,产品市场竞争与国家控制的投资管理公司控制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股改之后,产品市场竞争与自然人或民营企业控制具有显著的互补作用,与国家控制的实业公司最终控制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深圳证券市场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深交所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评级为信息披露质量指标,以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托宾Q值作为公司治理绩效的衡量指标,并结合其他公司治理变量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对治理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2005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准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到现在.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改革进展顺利,评判改革的政策预期和市场预期稳定,成效非常显著。改革后,流通股比例提高.市场将逐步过渡到全流通时期,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过度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作为新兴的电子行业国家股比例由2004年的55.58%到2005年的23.16%再到2006年的6.04%,充分体现了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前沿科技的发展与运用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因此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怎样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焦点。通过梳理已有的中外研究文献,基于近十年我国 51 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以及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提升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但短期看金融科技投入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抑制作用,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较小,中小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更大。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商业银行现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规模分布的形态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建中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51-55
中国的企业规模分布大体上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这也充分支持了Robert Gibrat提出的规模分布理论。但是中国的企业规模分布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比如大企业大而不强、产业市场集中度偏低、大企业在衡量指标及在产业中的分布不均衡等。正确认识中国企业规模分布形态并把握企业规模的发展态势,对引导中国企业规模定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企业本质的一个全新阐释--企业知识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分析了企业知识理论产生的渊源,然后在对企业知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本质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4.
孙超 《科学决策》2013,(7):67-81
通过对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从第一大股东视角研究不同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安排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控制能力较强时,两职合一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而控制能力较弱时,两职合一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本文还根据第一大股东所有权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当公司第一大股东为非国有股股东时,由董事长分任总经理更有助于改善公司绩效。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5—2021国企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混改后企业股权结构对盈利的影响,为竞争性国企混改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提高股权深入度与盈利正相关,适度股权集中度也积极影响盈利。异质性分析指出东部地区混改效果较佳。稳健性检验支持结论,总体而言,混改通过提高股权深入度和适度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盈利有积极影响。研究为混改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同时为企业提升盈利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雷国雄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3):79-84
文章分析了企业与市场所提供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差异,这一差异长久以来为企业理论研究所忽视。在一个基于生产状态的知识分析框架下,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生产角度上,企业契约的本质是一种知识分工安排,企业中的权威关系基于利用企业中各生产者所拥有的差异化知识中具有最高产出效率的知识而形成,而且,生产者将其高产出效率知识显性化的能力在企业知识利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还对与企业理论相关的委托一代理契约、企业管理分层、多样化雇佣关系等提出了不同于交易成本范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以2018—2022年中国A股非ST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股权制衡度、盈利能力作用于公司金融化时遵循何种规律。结果表明,股权制衡度与公司金融化负相关,股权制衡度与盈利能力正相关,盈利能力在股权制衡度与公司金融化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制度具有相互依存性,制度的效率依赖于其它配套制度的发展。类别股东表决机制的建立保证了以支付对价为核心的股权分置改革的多数选择原则和帕累托改进性质,推动了改革的顺利完成。解决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性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未来的改革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制度的关联性、互补性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样本数据,研究了风险投资是否参与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而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鉴于风险资本一旦进入目标企业,目标企业只能在现有公司法框架内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实际可继续提升的空间很小,因而,风险投资参与程度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很小。发现风险投资的参与促进了目标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进而促进了企业成长,且治理结构是风险投资与企业成长的中介变量;风险投资参与程度对企业成长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产生了特殊类型的企业形态——类家族企业。即使它不是一种世界现象,但至少在目前阶段,它是一种值得关注的中国现象。通过建立金字塔型的股权结构,类家族企业把“控制权收益”方便地收入囊中。本文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角度,通过对类家族企业股权结构及行为特征的解剖,探析类家族企业规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