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加坡是世界主要的海工装备建造国之一,特别是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具备全球领先优势.近半个世纪以来,新加坡海工产业经历了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做大做强的整个过程,其发展经验值得中国海工装备建造企业关注和借鉴. 发展历程抓住机遇从修起步 新加坡从修船进入海工修理,再引入外资进入海工建造领域,并在承接国外设计平台的基础上,推出自主设计品牌.新加坡抓住了石油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前的市场机遇,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但近年来面对来自中国等国船厂的竞争压力,其全球市场份额明显下滑.  相似文献   

2.
海工市场疲软是近期业内关注的热点之一.金融危机后,常规船舶市场低迷,海工市场却独领风骚,于是国内船企纷纷将海工作为转型升级的目标.谁曾想,仅仅几年工夫,特别明显的变化也就发生在这一年内,石油价格狂跌,海工巨头纷纷削减投资,平台价格走低,进军海工的企业遇到融资难、交付难等困难.如果说海工曾是船企希冀的救命“稻草”的话,这根稻草可能正在下沉.  相似文献   

3.
全球海工现状 近期全球海工装备新造市场低位复苏,成交量大幅反弹.据克拉克松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共成交海工装备约117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23%;数量75座/艘,较20 1 6年下降约26%.尽管成交量较2016年小幅下滑,但由于多座高价值量装备成交,贡献了2017年海工市场的绝大部分,从成交金额来看,全球海工市场在经历4年下跌后首次出现触底反弹.  相似文献   

4.
2013年上半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上.韩国承接新订单金额为140亿美元.位居第一.占全球海工接单额的40%多.新加坡为45亿美元.位居第三。毋庸置疑.韩国和新加坡是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上前两大强国。虽然上半年中国的海工装备接单额达到80亿美元.市场份额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仍与韩国和新加坡有较大差距。因此.韩国和新加坡海工产业发展思路及动态对我国发展海工装备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6年以来,在油气开发市场极度低迷的背景下,海工市场几乎陷入停滞状态,海工主流装备订单消失,仅有寥寥无几的辅助装备成交填补个别需求空缺,2016年海工市场或创金融危机以来新低.从长周期的视角分析,海工装备市场的深度调整将持续较长时间,须做好长期应对挑战和困难的准备,积极关注有限的市场机会,厉行降本,大力提效.  相似文献   

6.
在钻井平台一波高过一波的订造热潮的推动下,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风光依旧,加之高油价、高租金、高利用率交织出的运营市场繁荣,使海工装备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相似文献   

7.
发展现状 成交金额触底回升,生产储运装备超七成 1.成交金额:成交数量维持平稳,接单金额触底回升? 经历了2016年的市场低谷后,2017年全球海工市场成交金额出现大幅回升.据克拉克松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共成交海工装备约117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23%;数量75座/艘,较2016年下降约26%.尽管成交量较2016小幅下滑,但由于多座高价值量的生产装备成交,贡献了2017年海工市场的绝大部分,从成交金额来看,全球海工市场经历4年下跌首次出现触底反弹.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梳理海工装备制造特点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为促进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必要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梳理海工装备制造特点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为促进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必要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梳理海工装备制造特点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为促进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必要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1.
近期.论坛展会聚焦研讨海洋工程装备的活动多了.媒体刊登的相关信息“海了”.这说明海工装备制造又“火了”。此时,船企不分大小均一窝蜂地向海工转型的场景再次出现。然而.发展海工不是“赶集.凑热闹”.对于盲目的海工“热”必须要有“冷”思考——诚如我国海洋工程权威设计大师赵耕贤所说.“没有实力的企业,在无准备的情况下.不必超出自身的能力。盲目调整产业结构,仓促上‘海工’.硬挤这一市场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不仅仅指的是海工装备制造商的集聚.狭义来讲,需要聚集多家海工装备制造商以及相关配套企业,以形成完整的大型装备和配套体系的生产基地;广义来讲,还需要设计商、海洋装备服务商和销售渠道,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海工装备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产业主体对产业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了产业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也推动了海洋工程装备的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13.
7月份.韩国船企掀起一小股海工装备接单热潮.从大字造船海洋承接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到STX造船海洋承接的钻井船订单.多少减弱了上半年全球海工建造企业的接单颓势。  相似文献   

14.
7月15~16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在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了明确的规划.要大力发展海工业务。这意味着.中船集团公司将积极把握我国油气开发走向深海的机遇.在未来强力挺进海工装备市场.努力将海工作为战略业务来发展.  相似文献   

15.
5月海工装备市场成交遭遇了断崖式下跌,全月成交总金额不超过20亿美元,与上月高达130亿美元的成交额相比差距颇大. 具体情况是,大型主流装备方面,外高桥获得2+4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总价值约为4亿美元,其中确认订单的2座平台型号为CJ46(最大作业水深可达375英尺),而选择权订单中的4座平台型号为CJ50(最大作业水深400英尺).国外企业中,新加坡和阿联酋的海工企业分别获得上部模块和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韩国三巨头本月无一收获.  相似文献   

16.
国际船舶市场在“悲情”中走完了2015年,然而由于全球及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以及航运市场供求关系的持续失衡,全球新造船市场进一步恶化.2016年1-8月,全球新船成交量2232万DWT,创金融危机以来同期最低水平,新船价格指数也跌破危机以来最低点,打开新的下跌空间.由于航运市场低迷和信心不足,船东新船订造投放能力进一步减弱,全球仅有1 1 6家船东订造新船,船东数量较前两年同期分别萎缩85.4%和66.1%,排名前十位的船东订单集中度达78.3%.同时,全球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也进入“冰川时代”.1-8月全球海工市场成交额40亿美元,同比大幅萎缩52%,价格已跌至甚至跌破建造成本线,相应地仅成交3座产和钻井平台以及53艘海工船.  相似文献   

17.
9月28日,国内首艘多缆物探船在上海船厂开工。该船的建造,对上船公司进一步开拓海工产品市场、打造海工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1月27日,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动力定位系统顺利在长江口流域完成首次实船试验,实现各项目标功能,标志着振华重工掌握了动力定位系统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提升了国产海工配套件的市场竞争力. 动力定位系统是现代工程船舶、豪华邮轮、军用舰艇及现代海洋平台等海上装备的必备系统,长期以来该领域被国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海工装备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金融海啸爆发,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也受到冲击.出现了“接单难、交船难”的问题。仅在国内.就有多家造船厂因付款不及时而被迫暂停建造的情况。而关于韩国船厂海工建造延期、撤单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面对这样的市场境况,人们不仅产生了疑问,海工市场走低的根源是什么?市场是病入膏肓还是恢复在即?船企在海工领域遭遇的究竟是挑战还是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  相似文献   

20.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中集集团全资子公司,也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制造企业,致力于成为代表中国海洋工程水平的重点企业.2005年以前,深水平台建造被新加坡和韩国少数几家海工企业垄断,我国与这两个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中集来福士通过建造技术工艺重大创新,建成全球超重能力最大的2万吨“泰山吊”,实现一次性完成半潜、平台上下船合拢的技术创新,突破了深水半潜平台批量建造的关键瓶颈,获得首轮6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挤进高端海工装备“俱乐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