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各商业银行也纷纷探索自身的转型路径,以应对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采取的电子银行、银行电商平台、直销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建立联盟等路径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和特点分析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各商业银行也纷纷探索自身的转型路径,以应对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采取的电子银行、银行电商平台、直销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建立联盟等路径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和特点分析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使银行网点的竞争力有所提高,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将开始探索银行网点转型。本论文主要从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背景及必要性入手,并对银行网点转型的路径进行了探析,对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日益侵蚀着传统商业银行的领地。2015年3月两会提出的"互联网+"计划,指明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产业调整发展方向。本文在综合梳理互联网金融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银行"的创新探索模式,全面评估新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冲击影响,分析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的现实差距,并给出传统商业银行向"互联网+银行"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传统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实现变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广泛运用,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风生水起.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其先天的信息、数据、操作和产品优势,在与商业银行的博弈中迅速抢占先机,大举进军银行传统业务领域,掀起了金融变革浪潮.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的理性分析,提出了新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如何将其角色、安全、体制优势转化成融合过程中的筹码,从容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金融已悄然在中国兴起。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传统银行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现状,对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如何应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优势与短板;最后指出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抢占移动支付端、大数据的运用及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寻找出传统银行转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作为新业态迅猛发展,对传统金融造成一定冲击。新形势下,银行如何有效利用科技及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转型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业态形式及趋势预判出发,从优势互补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间的市场博弈,并从经营理念、支付渠道、科技支撑、三方合作、组织机制和风险防控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推出和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改革,作为商业银行中客户群体最广和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同行机构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步伐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将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和银行财务管理转型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切实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普惠金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战略转型方向.面对银行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及其金融需求不断提高的局面,中小银行必须通过业务创新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储量大、服务成本低的优势,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中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民生银行为例,通过分析其在发展小微金融过程中依托互联网技术所进行的业务创新,为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 SVAR 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网点转型是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内外部经营环境发展新变化和新趋势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物理渠道网点转型提质增效对城市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某大型商业银行的城市行网点转型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网点的发展状况,对网点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型网点应对挑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深入、金融脱媒的加剧、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交易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交易银行产生的必然性出发,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交易银行业务面临的挑战,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交易银行的发展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方兴未艾,各商业银行纷纷通过自建"互联网"平台、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传统方式,蓄势反击互联网金融。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剖析商业银行与物流行业竞合关系,总结梳理商业银行和物流行业的合作现状,尝试从产业链运行的角度找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新路径,最终实现商业银行与物流行业的竞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加深、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互联网企业与银行展开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不断地改变金融业的格局,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发展造成的冲击和商业银行进行的战略跟进,并进一步探讨了未来商业银行如何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下应对挑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银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各商业银行都在外部压力下开展了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改革措施.业界素有"渠道为王,终端制胜"一说,商业银行网点是它与客户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也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市场输出和传播的路径,更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网点营运成功与否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新的形势下,对商业银行网点转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提供参考.本文立足鹰潭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网点转型进行研究,首先描述了当前银行实施网点转型的主要举措,最后提出进一步深化网点转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新金融》2013,(7)
编者按:对于金融业的竞争,固有的观念是来自同业.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种中小商业银行的层出不穷,来自同业内部的金融竞争十分激烈.然而,在信息技术时代,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异军突起,正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金融生态,对商业银行承载的难以撼动的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等金融功能带来冲击和挑战.商业银行应如何转型创新以应对互联网时代新的金融格局?交通银行新任董事长牛锡明最近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就金融竞争、生态环境的变化、银行转型变革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等热点问题给出了富有远见的精粹阐述,并为我们勾画了银行业的未来:“20年后,商业银行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个性化服务为主、以客户自服务为特征的银行.”  相似文献   

17.
《时代金融》2019,(6):138-139
在金融体系中,银行的地位是暂时无法被取代的,但是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改革,银行业也正在进行转型与变革。本文围绕着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风险与管理这个命题,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中传统理财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分析现阶段发展状况的风险,并给出相关风险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金融技术的极大提升,不仅加快了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也加剧了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为了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空间,同时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变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数字化转型的不同维度,以及数字化转型时的主要痛点,并提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快速介入金融领域,给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探究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并迅速向金融领域渗透融合,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在技术变革的外部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内生需要相互作用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业务运行模式、客户服务模式乃至整个银行业态面临着急剧变革,银行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