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人知道经济学并用经济学思考自己的经济问题,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其标志为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的<原富>.至今,经济学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整整一个世纪,几乎西方所有的经济学说都被中国的学者引入,作为强国富民的科学,研读、信奉,实验,变成政策,乃至上升为制度.但自西方"舶来"的各家学说不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经济矛盾进行研究而做出的理论概括,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同时还将外国经济学说本身的缺陷及其产出地的经济问题感染给中国.中国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的指导,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中国经济矛盾也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强烈的需求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三种增长模式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沿着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经济增长的路子前行。根据现代经济学分析,西方国家的近代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世纪后期第一次产业革命起到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的早期增长阶段。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3.
李明 《南方金融》2007,(10):34-36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权理论研究更多地是按西方产权经济学(主要是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范式进行。西方产权理论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并且形成了一个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本文比较分析了西方产权经济学体系的企业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及转型期产权改革理论。  相似文献   

4.
李跃 《金融博览》2005,(6):30-30
究竟什么是中国经济学的主流?说法很多,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经济学必须“与国际接轨”,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应当是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应当承认,产生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文化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无疑起到了有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学已有较完整的分析范式和框架,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按规范的逻辑框架来讲解经济理论,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经济学思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宏微观各经济理论的内在联系,讲授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要注重日常生活语言、经济专业语言和数学工具语言的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使经济学的教育教学形成长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观点四则     
《金融博览》2011,(7):38-39
1陈志武: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不久前,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刊文,就张维迎教授《反思经济学》中对经济学数学的批判进行了反驳。陈志武认为,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出现经济思想,但经济学的出现却是在19世纪后期的西方。经济学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经济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主题.胡寄窗批判借鉴西方经济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经济学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也是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推向世界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8.
西方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既有推进中国政治经济学多元发展积极的一面,又有排斥阻碍发展的消极影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去意识形态论、鼓吹自由化和私有化等思想严重冲击了中国政治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干预、福利国家、经济制度等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理性预期、信用资本与通货膨胀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理性预期假说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六次革命",它"因它的自然和感染力而快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Cagan,1980),并与自然率假说、货币中性假说一起,成为经济学重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三大理论基石。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的困境,凯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力资本思想源远流长,不过,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基础——劳动价值论,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功绩。劳动价值论关于人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探讨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劳动价值论曾经把人置于主体地位,然而到了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却把人当作了要素人,失去了人的主体地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一种纠正。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反映出该理论体系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一、西方经济学"经济和谐思想"之述评 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自利的经济行为.斯密在《国富论》中,用利己心研究了人们互通有无、相互交换的倾向.他认为,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源动力来自于利己心(即经济人假定),这种利己心和动机作为全部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回顾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供给学派、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和需求的理论,重在说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重心从未离开过供给侧、生产端,对生产、供给、财富、增长等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的中心和主线,只是在为应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经济学中才第一次出现了系统的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文章指出经济学理论和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经济发展史都表明,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在供给侧、生产端,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优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为保证经济能够在均衡路径上发展,供给和需求二者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3.
产权、所有权与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但关于产权的认识存在新制度经挤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混乱.本文指出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主要是指私有产权;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所有权的最终实现形式,具体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并探讨了产权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行为财务学(Behavioral Finance)的理论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西方国家,发展于80年代。特别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Dani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Vemon L.Smith两位研究行为经济学的教授,也使得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中拥有更加明确的位置。行为财务学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5.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及其对新古典理论的内涵拓展是西方经济学近几十年来的重要演进特征.二者由于具有相似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因而经常被相提并论甚至混同.但回顾二者的发展历程,可发现它们尽管在研究起点上相似,但在理论与政策归宿上各异.这些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西方经济学近几十年的演进趋势与分野,为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研究及经济理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同样如此。随着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迅速上升,经济学家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并且成为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的重要支柱。本在对1900年前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简要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回顾了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一、地租理论形成与发展综述 按地租、地价理论发展的顺序可以将其分为4个阶段:17世纪中叶到本世纪19世纪初,即地租、地价古典经济学理论阶段;19世纪上半叶,即地租、地价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阶段;19世纪下半叶,即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阶段;20世纪初至今,现代西方地租、地价理论阶段.  相似文献   

18.
如今属于经济、文化、科学等不断进步的新时代,对于中西方文化来说,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并且在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中西方的文化结合都有一定重要的意义.关于西方的传统经济和中方的传统经济有一定的区别,西方在文化上本身比较倾向于唯心主义,所以在文化传统上比较趋向多元化;经济也是,西方经济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对而言,中方经济形式则主要偏向于政治化,中方经济在此也对西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货币理论古已有之,货币银行学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鸦片战争后,随着银行业和西方经济学来到中国,货币银行学说也逐渐传入,初期多是零星介绍,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系统引进。较早引入中国的西方货币银行理论,是几本政治经济学译著中的货币银行部分。光绪六年(1880),京师同文馆出版的汪凤藻(1851-1918)译《富国策》,被认为是第一部中文经济学译著。此书原本是英国经济学家法思德(Henry  相似文献   

20.
自重商主义以来,垄断理论在不断发展.重商主义者推崇垄断,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则将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进行批判;马歇尔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出发看到了垄断的积极意义;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将垄断与竞争结合起来,深化了垄断理论;哈佛学派则和芝加哥学派就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论;随着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方法的引进,人们开始更客观地看待垄断,主张发挥其有利的一面而打击其不利的一面.回顾西方垄断理论的发展对中国反垄断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