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砖四国”的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1-2008年数据,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金砖四国的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各国的碳排放与各种能源消费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中国的碳排放与GDP负相关,而其他三国均是正相关;短期来看,煤炭消费是影响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碳排放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的能源消费因素,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经济增长均是导致石油消费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巴西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采用多变量分析框架,检验巴西在1977—2006年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是事关环境保护的大问题。能源消费,特别是传统能源的消费会产生较大的碳排放量,从而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本文同时分析了巴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通过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分析,文章最后为巴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的同时分析了巴西经验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巴西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双边贸易互补性大,具备进一步扩大农业投资的条件和动力。未来,中国仍将持续从巴西进口土地密集型大宗商品,但牛肉、玉米和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可能成为双边贸易新的潜力点。中国对巴西农业投资不具规模且对大豆以外的产业关注和投资有限。中国政府可考虑与巴西建立自由贸易区,企业可选取巴西渔业、生物质能源和农业基础设施产业开展投资合作。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社会,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命脉。目前已发现171种矿产,有储量矿产153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产总价值的12%,居世界第三位。发展中国家国情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特点,决定了我国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目前,我国95%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业原料、75%的农业生产资料都依靠矿产资源供应。  相似文献   

5.
产业趋势     
中国家具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将超美国;国际钢铁对中国焦炭需求势头强劲;我国能源矿产储量有重大突破;中国纺织转变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6.
巴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做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巴西不仅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发展能源农业条件的国家之一,具有为生物能源提供原料保障的潜在优势,同时在风能资源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巴西政府因地制宜,采取了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经合组织调查的48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中,巴西技术创新能力位居世界第42位,仅领先于墨西哥、南非、阿根廷、印度、立陶宛和罗马尼亚等国。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巴西落后于韩国、俄罗斯和中国。中国位居第34位。巴西坎皮纳斯大学教授卡洛斯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巴西中长期国民经济增长计划。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巴西一直在努力,尤其在农业方面,它采取的全球农业科技战略已经初有成效,并受到了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4,(33):22-22
【巴西《圣保罗商报》】基于对拉美地区多数国家经济恢复增长的形势,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CEPAL)将对本地区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调高为4.5%。该委员会去年12月的预测为3.5%,今年5月的预测为3.7%。对巴西经济增长的预测由3.3%提高到3.7%。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认为,巴西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出口的拉动。巴西出口大幅增长有赖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强劲增长的国际背景。此外,中国经济也是有力的助推力量,中国对原料的需求给原料生产国带来了好处。  相似文献   

9.
回顾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变化,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非能源莫属。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一齐发力,在世界各地刮起了中国能源旋风。胡锦涛主席拉美之行与巴西签署铝、煤以及肉类进口合同;与阿根廷签订投资,200亿美元的矿产合作项目;与世界最大的产铜国智利合作开采铜矿;中国还将大规模投资于古巴的镍矿业。中国的企业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能源之旅”,在伊朗、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厄瓜多尔、苏丹等国家寻找石油,并通过并购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寻找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0.
国际能源署10日表示,中国长期存在的电力短缺问题可能影响中国的经济奇迹,除非中国对它的能源工业进行改革。有关能源专家说,中国需要从只注重经济增长转变为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能源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