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罗蓉 《北方经济》2006,(3):10-13
如何认识“产能过剩”现象,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宏观调控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此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信息》2006,(2):52-53
最近一段时间。“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热词。“逢三逢八,中国多会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比如1988年、1993年以及2003年。”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说。中国投资者偏爱这样的年份,但这样的年份却往往最终令他们失望。面对初现的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几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去年以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着眼点,今年3月份《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的颁布,则对钢铁等10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明确了政策导向。然而,对于什么是产能过剩,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是什么,目前各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和依据。在分析产能过剩问题时,通常用包括在建和拟建产能与即期需求进行比较,可能夸大了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或者较多的使用"低水平重复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我国经济又经历一轮过热的周期。这一段时期投资上涨的速度大幅增长,全国的宏观经济出现过热。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投资过热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出来,如一些企业很快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一些企业利润开始下降,有的甚至濒临亏损倒闭的境地。2006年在一些生产资料,如钢铁、水泥及机械(尤其是运输机械)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将开始显现。产能过剩将会造成通货紧缩,在这些行业将会发生投资减少甚至戛然而止的情况。未来所可能出现的这种产能过剩是由2003年、2004年前后投资过热所形成的:经济过热真正的后果,就是过热当中形成过…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的产能过剩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周期性产能过剩。市场经济国家的周期性产能过剩,主要是经济景气周期带来的,经济不景气时产能过剩,而经济景气时,产能过剩问题不复存在。但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不是周期性因素带来的,是由结构性问题引起的,具体而言是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力量过于强大带来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因其固有的软预算约束和考核机制,投资冲动过大,导致长期性  相似文献   

6.
张日旭 《改革》2012,(11):61-67
产能过剩一般可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战略性产能过剩、体制性产能过剩三类。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产业政策不断收紧。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的基本特征是:体制性产能过剩为主,周期性产能过剩也存在;低水平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影响面大。为缓解包括电解铝行业在内的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应转变政府干预方式,完善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推动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环保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7.
二季度各项物价指数增长全面反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反弹力度最大,主要是受投资强劲回升的推动。从趋势看,各项物价指数将会继续反弹,但上涨的空间有限,短期和中期都无通货膨胀之忧,而且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物价增长水平并不是判定经济增长或投资增长是否过热的重要依据。当前投资已经出现了第二波过热,要适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效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以防止中期产能过剩问题的加剧和通货紧缩压力加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唐旭日前说,产能过剩当中的宏观调控问题,将是我们未来几年一个很重要的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任务。但是,唐旭同时又提到,要正确看待物价形势:城市的消费价格还是有上扬的冲动,存在一些放开物价的空间,比如公共产品、水、电、气,服务价格等等,还有上涨的空间,他认为,这对宏观经济调控来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业已经被批评为投资过热,同时又有产能过剩之嫌,但奇怪的是,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大压力之下。房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不断地上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并再次或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如何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产能过剩问题,并积极利用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汽车产能过剩原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椒军  储俊 《科技和产业》2007,7(2):19-23,35
汽车产能过剩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有效地组合政府、企业及第三部门的力量,才能使汽车业走出产能过剩的阴霓。近期关于产能过剩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政府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现实中不仅政府需要宏观调控,行业协会和企业都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主体。因此,全面分析汽车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其对策成为现实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山东建设》2005,(23):18-18
从投资领域来看,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总投资的18%,增长22.2%,还是保持在固定投资中的很高比例,似乎有违今年宏观调控之初衷。在制造业的投资中,过热行业的投资仍然占很高比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76.8%,虽然有煤电油运的短缺问题,但是如此高比例的投资增长,是否会带来新的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是否意味着这一轮调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下一轮调控的就要开始?这样不和谐的投资结构不利于宏观调控达到真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增长平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增幅继续升高,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大幅上升,中国经济运行中也同时凸现出一个新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以往少有的所谓“经济过剩”现象。一时间在中国,“商品过剩”、“产能过剩”、“货币流动性过剩”、“外汇过剩”,甚至“大学生过剩”等舆论四起,加上早已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使经济界、理论界普遍感到莫衷一是,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究竟怎么了”的疑问。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策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一波百年罕见的世界金融风暴导致中国经济急剧下滑,如果仍然按传统的宏观调控思路去刺激经济,必将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并可能引发社会性的问题。因此,正确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先保民生,拉动消费,再搞投资建设。在经济衰退期,需要谨慎地动用国内资源,谨慎地采取刺激经济的手段,不应盲目地消耗国民储蓄,应尽量减少浪费性的投资拉动,在严冬里保存体力。应花大气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调整贫富差距,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不均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书速递     
《中国报道》2012,(4):91-91
《内外失衡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自2005年以来,我国逐步出现了产能过剩、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失衡、生产成本上升等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也给中国的宏观调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探讨中国在内外失衡这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6.
国内的经济过热已经有几年时间,尽管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新名词来掩饰这种国内经济持续过热的现象,但实际上,无论如何掩饰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过热的经济,迫使政府又一年又一年对它进行宏观调控。即使从政府部门公布的不太科学的数据来看,其相关数据显示的经济过热程度也早就超出政府的预期了。特别是由于央行持续地采取低利率政策,不仅国内的经济过热无法得到根本的治理.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的宏观经济呈现出新特征:出现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的“双过剩”现象,储蓄率居高不下;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双顺差”,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同时,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猛,发展过快,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而一些基础性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制约了经济的稳健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财经关键词     
投资过热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再度敲响了我国投资过热的警钟。防止“十一五”开局之年出现投资反弹,给“投资热”降温,成为2006年度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透露,全国范围内,一季度投资增幅超过35%的省份已达到16个;制造业的30个行业中,投资增幅超过40%的就有16个。由于近年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份针对重点行业的调查显示,我国的钢铁和电解铝行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有潜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为抑制投资过热苗头,我国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和计划,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注重运用土地供给引导和优化投资结构,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防止部分行业、地区投资过快增长。同时,我国在2006年一年之内进行了2次银行加息,以期解决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问题。6月,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意见》,并集中出台了水泥、焦化和铁合金3个产能过剩行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主要原因是由投资过热引起的。而投资过热又在于投资的“成本”被扭曲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公布后,防治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但在采取什么手段上,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多数专家主张,应该用货币政策加财政政策搭配的“组合拳”形式对此轮经济过热进行调控。因为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防治经济过热需要在总量上紧缩总需求,而这种不同政策搭配的“组合拳”形式正是抑制投资过热这个需求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信息》2006,(10):30-31
本轮宏观调控对股市的资金面反而是一次机会,有可能促使房地产和国债市场的资金流向股市。从行业上来说,消费类行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龙头类上市公司将受益于本次调控,而电力等潜在产能过剩行业可能由于宏观调控而加速内部整合并购的步伐。看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