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下水藏是地面下储藏并能给出水的含水地质体、岩石裂隙带和洞穴空间——地下水储存和运移的单元场所。地下水藏有三类:其一为地质体水藏,包括:含水层、含水体(非层状)、含水岩组(薄而多透水层综合体);其二为裂隙带水藏,包括:含水带、含水脉(地下水脉);其三为地下洞穴水藏,包括:岩溶地下河、熔岩隧道地下河。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响应矩阵法建立了洋河盆地第四系含水层系统水动力管理模型。具体做法是:以自当前开采水平下增加(或减少)的地下水开采量作为含水层系统的可控输入,现状开采量及其他补排水量作为不可控输入。用偏微分方程解的叠加原理,分离系统分别由可控输入和不可控输入引起的水位响应。然后用数值预报模型计算由不可控输入引起的附加降深,运用响应矩阵法建立联系控制点上与增采量(或减采量)有关的降深响应,用二者的线性叠加式来构造水位降深约束条件。施加降深约束时,要求规划期末控制点上的降深不致影响现有提水机具供水能力和出现环境地质问题。水量约束主要为满足最低供水需求而施加。追求的目标是最大限度袭夺尚未利用的地下水资源。由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成了含水层系统水力管理模型,求解该模型确立了区内地下水资源的最优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3.
通过泥河湾盆地44条剖面、6个钻孔介形类生物地层研究,发现介形类26属70余种,从老到新可划分Ⅰ~Ⅴ个组合带,第I组合带分布于上新统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第Ⅱ~Ⅳ组合带分别见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的下、中、上段;第Ⅴ组合带分布于中更新统虎头梁组和上更新统许家窑组。从马圈沟、小长梁、虎头梁、东坡、雀儿沟、皮裤裆、侯家窑探方(1~4)剖面岩石地层、介形类生物地层和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的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层分布,从东到西的地层时代,具有由老到新的分布特征,这正是泥河湾古湖和盆地发展及环境演化的反应。马圈沟遗址剖面发现有10个文化层。下部MJG-Ⅰb,MJG-Ⅰa,MJG-Ⅰ~Ⅶ文化层段,含第Ⅱ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早期泥河湾组下段,系滨浅湖相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55~1.77Ma;半山BSH(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段,含第Ⅲ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中期泥河湾组中段;半山BSH(Ma)文化层为湖滨河流相沉积,为扰动轻微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32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为湖滨岸沉积的原地埋藏,年龄分别为1.36 Ma和1.05 Ma。东坡、雀儿沟、皮裤裆文化层段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中更新世虎头梁组,属河口三角洲相的异地埋藏。侯家窑探方(1~4)剖面的文化层段也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晚更新世许家窑组湖沼相沉积,铀子系年龄104~125 ka,新近研究表明为古河流的牛轭湖相沉积,光释光年龄224~161 ka。论文对相关剖面文化层的形成和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及泥河湾古湖形成、发展、消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论述了马城矿区第四系的水文地质特征及主要的勘探方法,指出矿区主要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具有相互迭置和强弱相间的结构形态;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丰富,排泄条件良好,各层地下水既有由北向南的水平运动,又有由下而上的层间越流运动,为一天然的“地下水库”;滦河水与地下水联系颇为密切。文中列举了分层抽水和统一观测的大量数据,反映出各主要含水层的透水性能、层间联系程度及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获得相对隔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为预测矿坑涌水量提供了基础数据。由此指出采用分层抽水和统一观测的手段,是研究该类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勘探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含盐系简述山西某成盐盆地位于涑水盆地的东南端。著名的某盐湖又位于成盐盆地的东南隅。这是个第四纪内陆盐湖,属硫酸盐——氯化物型。在盐湖盆地的地表及地下均赋存着相当数量的液相和固相盐类矿体。现将第四系含盐系简述如下: 1、第四系下更新统(Q_1) 埋藏300-600米间,为河湖相沉积。主要为兰灰色或暗褐色粘土、亚粘土及亚砂土等,局部夹粉砂及薄层泥灰岩。在这套岩层中见有2-3层含石膏的粘土层。 2、第四系中更新统(Q_2) (1)中更新统下组(Q_2~1):埋深200-300米间,为湖相沉积。岩性主要为兰灰色、灰色亚粘土、亚砂土及粉细砂质粘土等。局部见夹有薄层白云质泥灰岩。  相似文献   

6.
利用联合剖面物探方法,结合区内地质条件,在地处甘肃省民勤邓马营滩地(沙漠边缘)内探寻推断出一条北西向相对富水的隐伏主断层构造分布情况。经钻探验证与物探推断的断裂构造相吻合,成井后水质水量满足要求。表明在一定地电条件下应用联合剖面法在湖盆地区寻找隐伏断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该区下一步农业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了较好的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山西雁北地区出露比较好的,而且含有丰富的牙形石化石的四个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讨论了区内寒武系上统凤山组上部与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中下部的牙形石动物群特征。根据其垂直分布、形态特征及演化趋势,在界线附近自上而下划分为五个化石组合(带): (5) 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带;(4) Chosondina herfurthi—Cordylodus rotundatus带;(3) Cordylodus intermedius—Drepanodus simplex带;(2) Cordylodus proavus带;(1)Proconodontus—Prooneotodus带。通过与国内外对比,作者将区内寒武—奥陶系的分界置于(3) Cordylodus intermedius—Drepanodus simplex带与(2)Cordylodus proavus带之间。  相似文献   

8.
从水文地质观点研究地下水,将亚砂土、亚粘土做为非含水层(隔水层)已成定习。但是,客观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从我们参加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对某县进行资源评价时发现:用水均衡法将抽水结果代入水均衡方程时,计算疏干水量值与各开采段实际拿出的水量值相差悬殊。其原因是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即亚砂土、亚粘土的厚度远超过含水层的厚度,具有复杂的多层结构,相比之下不考虑亚砂土、亚粘土的给水性是不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南京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在江苏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和北京大学、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的协助下,对岩溶孔隙—裂隙含水层中水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了电网络模拟方法,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地下水由孔隙向裂隙运动时的迁移系数的模拟实验和水源地含水层由承压转为无压时的模拟实验;并用电网络模拟方法为该水源地作  相似文献   

10.
玄武岩中存在大型内生洞穴及赋存内生洞穴水.早己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而玄武岩中存在次生洞穴及其地下水,所见资料还很少论述。本文概述了内蒙高原南部坝上地区的玄武岩的分布、时代、岩石类型及地貌特征;以张北煤田井筒和张北台路沟白龙洞汉诺坝玄武岩剖面为典型,叙述了汉诺坝玄武岩次生洞穴的发现过程及分布层位;从玄武岩的岩石结构、化学成分、喷发期次和产状以及地下水的潜蚀-冲蚀、风化剥蚀、新构造运动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着手,详细分析了玄武岩次生洞穴的形成条件:并根据玄武岩次生洞穴水文地质特征,总结出玄武岩次生洞穴水的赋存运动规律及其工农业供水意义。文中指出:熔岩流溢出地表后,高温高压的挥发分由于压力的突然减小和温度的急剧降低而向熔岩流表面汇集并占据大量空间,形成熔岩流的内生气孔带。各气孔间隔膜很薄,风化后容易被地下水潜蚀连通,为形成次生洞穴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该区玄武岩浆多期次喷发,决定了次生洞穴垂直方向上的多层性;玄武岩二氧化硅平均含量较低,粘滞性较小,具较大的流动性,致使熔岩大面积溢流而近于水平,决定了次生洞穴平面上的展布特点:剥蚀作用的最佳阶段是机械风化,使裸露地表的气孔玄武岩不断膨胀收缩,气孔隔膜随岩石强度的降低而逐渐破碎,机械风化的持续,形成玄武风化壳;加之地下水的长期潜蚀,将风化的气孔玄武岩易碎隔膜逐渐掏空形成小孔洞。随着径流通道的形成和扩大,岩冲蚀作用逐渐加强,其结果玄武岩小孔洞逐渐扩大形成大孔洞,大孔洞连通形成层状洞穴层;该区自上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南部坝头抬起,北部相对下降,岩层向北倾斜,导致水力坡度增加,地下径流加强,加速了次生洞穴的发育过程。总之,玄武岩次生洞穴的形成发育是上述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该区玄武岩次生洞穴水含水层分布紧密受古剥蚀面控制;各层洞穴含水层均为独立含水段,并具集中径流,集中排泄等喀斯特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煤矿开采使地下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煤矿开采对含水层结构的破坏及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本文在扼要分析这两方面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开采条件下控制地下水资源破坏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防止或减轻含水层结构的破坏,维护地下水环境平衡及矿井水综合利用。结论认为: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不可避免,但采取一定措施,可以大大减轻其受破坏的程度;在控制地下水资源破坏时,应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效益;对地下水环境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矿井水是控制地下水资源破坏的理论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公乐亭泉出露于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地层与第四地层接触部位,为溢出泉。水温14℃,水型为重碳酸钙镁型,多年平均流量0.2m~3/s。公乐亭泉域地下水径流具剖面二维流特征,存在统一的深部水流系统及上水泉和骆驼鞍两个局部水流系统。  相似文献   

13.
近十几年来,电网络模拟方法在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数字模型相比:(1)直观、易掌握、成本低、适于推广;(2)能够应用具有大量节点的网络模型;(3)易于研究含水层的多层结构及滞后疏干。电网络模拟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电阻来模拟含水层的透水性,用电容储存、释放电量来模拟含水层中水储存和释放的R-C电网络模拟方法。另一种是用电阻代替电容的R-R电网络模拟方法。本文在论述各种类型含水层及各种水文地质条件模拟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模拟机组成部分、实验方法及应用实例,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该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蓟县中上元古界岩溶裂隙含水系统,是由不同贮水空间的含水岩组及不同水文地质意义的断裂构造在空间上组合而成。该含水系统地下水排泄方式较复杂,在基岩覆盖区,顶托排泄量占总排泄量的59.2%。该含水系统的地下水动力场与地下水中化学组分的演化规律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具有三维径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地下水为消耗型开采,在时间、空间和程度上,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量有极密切的关系。由于各土层所处的释水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土层变形各具特点;地层组合关系的不同,地面沉降存在分区性。宁波地面沉降主要由粘土释水固结所致。根据土层应力——应变关系分析,提出了“预压固结线”,该曲线表示宁波土层预固结压力增加速率及土层显著压缩的孔隙水压力逐渐下降的趋势。目前,当含水层水位在-25米范围内升降,土层以弹性变形为主,地面不产生显著沉降。因此,-25-0.427n米(n为某年距1986年的年数)作为今后宁波控制地面沉降的地下水元许水位值。据水位——水量相关计算,每年6—9月为地下水高峰开采期,地下水月安全开采量为100+3.133n万米~3。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论述柳江盆地地质构造的基础上,从灰岩溶隙和溶洞发育特征、分布规律、接受补给和蓄存地下水能力及其水力特性等方面,探讨了该区岩溶水富水规律.并为合理利用本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论证了开发柳江盆地地下水库的现实意义、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7.
针对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地下水开采所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以比奥固结理论为基础,考虑到土体的非线性特征及土体的渗透性随应力状态的动态变化,引入邓肯-张非线性模型和渗透率动态模型,将地下水渗流场和土体应力场耦合起来,并以江阴市浅层地下水开采为例,建立了浅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全耦合数值模型。在对模型进行校正、识别的基础上,以第Ⅰ承压含水层未来10年内地下水位埋深不低于含水层顶板埋深一半,地面沉降量不超过50mm为约束条件,预测了江阴市各镇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以及地面沉降量。实践表明,该模型不仅稳定性好,且收敛速度快。  相似文献   

18.
1、绪论该文研究之目的,是求对应无压地下水水井周围非稳定辐射流的非稳定流公式。2、假定的前提条件①含水层水平,在不透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②含水层各向均质,其厚度一定,而且是无限延伸。③渗透系数和给水度同定不变,与时间和空间无关。④抽水之前地下水位在同一水平面上。⑤抽水井为最小限度口径,并穿透整个含水层。  相似文献   

19.
河北柳江盆地发育一套连续完整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富含三叶虫和笔石。本文对区内寒武—奥陶系三叶虫动物群序列作一论述。笔者依据区内寒武—奥陶系剖面三叶虫动物群形态特征、垂直分布及演化趋势,自上寒武统凤山组至下奥陶统冶里组,划分为四个化石带和五个化石亚带:1.Ptychaspis—Tsnania带,2.Ouadraticephalus带,3.Tellerina—Calvinella带,(1)Calvinella ulriehi亚带,(2)Sinosaukia pustulosa亚带,4.Asaphellus带,(3)Symphysurus hunjiongensis亚带,(4)Wanliangtingia calvicepitis亚带,(5)Asaphellus homfroyivar—Lohanpopsis亚带。根据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三叶虫和笔石的垂直分布,三叶虫的形态特征及演化序列,结合其岩性岩相变化,并与国内外同层位对比。将区内塞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置于Tellerina—Calvinella带的(2)Sinosaukia pustulosa亚带与Asaphellus带的(3)Symphvsurus hunjiongensis亚带之间。  相似文献   

20.
金顶铅锌矿矿体赋存于云龙组地层灰岩、角砾岩带内,岩层节理裂隙、溶隙、脉状溶洞及断裂构造构成矿段内地下水的运移通道及储存空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云龙组岩溶裂隙-脉状溶洞含水层与断裂构造中发育的节理裂隙,共同构成矿段内补径排相对独立、富水性中等的水文地质单元,与地表水及外围地下水无水力联系,为矿坑的主要充水来源。本次以区域模型计算出的流量作为边界条件,建立了跑马坪矿段矿井涌水量模拟模型。利用水均衡法、比拟法及数值模拟法对1240、1200中段的矿井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进行预测,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数值模拟法计算结果可靠、准确,结果表明:深部中段开拓过程中,正常涌水量为6 000 m~3/d,最大涌水量为8 000 m~3/d;下部中段开拓完毕后,地下水趋于稳定,正常涌水量为1 100 m~3/d,最大涌水量为2 000 m~3/d。预测结果可为矿山采矿方案及防治水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