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明  石海 《农村经济》2002,(9):45-47
改革开放 2 0多年 ,在新的经济制度、新的生产方式条件下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带来了农村迅速蓬勃的发展。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 ,以往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的各方面因素已大有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剩余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转移将关系到农村经济未来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 ,这是我国当前处理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键一步。一、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1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实状况。2 1世纪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最…  相似文献   

2.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张襄英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深刻认识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至关重要。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来说就是指在市场经...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农业、城乡改革全局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促使其有序流动,无可争辩地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一、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流动现状的思考(一)流动状况由于“生产力压迫人口”、比较利益的驱动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是两位在乡里工作的同志写的。有观点,有材料,很朴实。我们欢迎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同志投稿。  相似文献   

7.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认为,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和转移的主要动因在于农村存在着对农业来说无价值投入的剩余劳动力及城乡间的条件、收入差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吸引力。一句话,正是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成本和差...  相似文献   

8.
坚持和逐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是关系着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移的关键。因此,今后既要继续解决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又必须继续坚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实现这一有划时代意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要依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农业自身的承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未久,便出现了逆向转移趋势,致使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总人口中出现反弹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逆向转移趋势 根据部分省份调查,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1987年,由非农  相似文献   

11.
当前,普遍认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无非有三:一是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农业内部就业得以深化;二是通过农村工业化,为乡村劳动力提供非农业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是通过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本文认为,在目前第二、三种方  相似文献   

12.
区位理论和“发展极核”理论认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同步发展、相互促进,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约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要实现产业转移,而且要实现空间转移,即多元城市化,产业化与城镇化是产业内容与空间载体的关系,其联动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选择姚传江一、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探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改革的突破口选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要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作为稳定全局的第一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渐...  相似文献   

14.
略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柏正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合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同题的决定》对建立我国劳动力市场做了新的深刻论述。在这一理论和方针下,有必要对我国成收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做迸一步的深入认识和分析。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概况1.从转移的人员看,表现出趋同性、倾向性。在转移的人员中,男性较多,而且大多为青年。据调查,男性占72.1%,女性占27.9%;35岁以下的青壮年占sl%。文化素质在农村来说,普遍较高,高中文化的占13%,初中、小学文化的占72%,文盲、半文盲的占15%。2.从转移的角度来看,人数稳中有升。在经过“民工潮”的冲击和洗礼后,外出队伍由“盲流”、无序转向有序、稳定发展。外出人数由1991年的2万人,发展到1993年的6万人.1996年的IO万人。现在出现了输出与回流的良性循环。3.从转移的时间来看,具…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1988年12月15—18自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了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及转移理论讨论会。讨论会结合农村十年改革的经验及教训,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对策,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同时又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加快农村奔小康的过程中,如何把农业、农民引向市场,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自立自强的高效益产业,使农村经济体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是摆在各级领导者...  相似文献   

18.
现有研究表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的运行是短缺约束下的紧运行。当我们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时,不能忽视“短缺”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所包含的制约力量。短缺条件上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其特殊的轨道和固有的特征。运用“推力——吸力”理论模型,我们发现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由于种种力量的制约,中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一方面,基本生活必需品——粮食供给的短缺,不仅表明了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的低下,而且因为粮食的短缺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短缺叠加。这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开本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历史,我们发现,在过去30年的历史时期(1949—1978),中国日趋增加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转移;即使一度出现过所谓“转移”,那也是极不正常的。纵观1949—1978年转移史,总的来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处于极度萎缩的状态,而在不算短的时期(如“十年动乱”)则几乎断送了一切转移的途径。然而十  相似文献   

20.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研究艾云航近年来,我国有些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在认真总结完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施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