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及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旭亮  宁越敏 《经济地理》2011,31(3):353-359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不仅对长三角地区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经济联系、经济隶属度和国际化程度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上海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但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构,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组团和与上海的联系不断加强,这种趋势将不断扩大。城市国际化异军突起,中小城市国际化充分彰显,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及辐射区、次级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三重城市国际化的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3.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整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依据经济地理学经典理论,借助区域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核心城市上海、南京和杭州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对计算结果的聚类分析,为划分三大核心城市的各自腹地范围提供了依据.基于三大核心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状况和空间辐射范围,提出了泛长三角城市群的整合模式,归纳演绎出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整合架构,以期对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使之更好的发挥其在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程度差异会对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看,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也都呈现明显的梯度发展结构。但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与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联系强度、空间梯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应构建京津冀城市群聚疏有序的发展格局,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发展水平,缓解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度极化效应,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闫纪旋 《广东经济》2016,(12):12-14
本文先简要介绍了城市群的发展意义,通过判断地缘经济关系可以为城市群的发展与群内合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案例,测算各城市间的欧氏距离来判断其地缘经济关系,并对其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而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之间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产业链的不同分工合作,使城市的产业定位进一步明晰。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总部经济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相似文献   

7.
8.
正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城市群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教训。因此,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群  相似文献   

9.
城市流强度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能够反映城市对外联系的程度。本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测算了2002~2011年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城市流强度等级划分和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各城市功能效率和城市流倾向度指标变化基本平稳,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两项指标变化显著,且差距较大。从城市流强度结构来看,北京、天津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综合服务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表现出更强的集聚与扩散能力。未来,各城市应进一步加强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大幅提升城市流强度,增强城市群整体对外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90—2007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GeoDA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剧烈波动,相关性不显著。上海仍是长三角的绝对中心,多极带动的格局尚不明显;在经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除地理因素外,行政因素如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20,(1)
在"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城市群经济联系正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引擎。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构成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引力模型,从城市规模划分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京津主导的"双核"式城镇体系一直是支撑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格局,同时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日趋紧密,空间联系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中心—外围"格局。  相似文献   

12.
陈梦筱 《经济地理》2020,40(5):99-105
哈长城市群是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城市密集发育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运用引力模型测算黑龙江、吉林两省地级市(州)的经济联系强度、空间隶属度和腹地关系,并结合要素实际流动量分析其空间演化趋向。研究发现:哈长城市群以哈尔滨、长春和吉林为中心,群内其他城市作为紧密联系层,沿交通干线呈"井"字形分布;中心城市具有枢纽功能;群内城市间、省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隶属度高,处于彼此的紧密腹地和次紧密腹地;省际城市间联系偏弱。最后提出未来加强哈长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市场融合,提高群内外城市间的联系合作,推动区域整体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成因、机制与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易开刚 《经济地理》2005,25(6):775-778
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是其流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典型特征。文章在对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内涵进行深刻揭示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的成因和运作机制,并提出了推进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4.
孔祥顺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84-85,102
城市群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关于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具体界定标准尚不明确,这已经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政策的制定。在对国内外城市群界定方法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城市群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提出了产业经济空间和人口经济空间两种划分方法,并依据人口经济空间的方法对浙中城市群的经济空间范围进行了简单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迅猛发展,环渤海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山东省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与滨海新区进行多方位区域合作的优势,地缘经济关系对二者开展区域合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体系,对山东省半岛城市群的8个城市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区域合作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地域单元。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孤立分散发展,影响了中原城市群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进行整合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节点分析、经济联系量分析、经济联系方向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各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了度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3D”框架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密度、距离和分割三个层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后WTO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密度保持升高态势,群内经济密度的差距仍在拉大;南部的经济距离较北部优良;近10年经济空间整合度有所下降,虽然北翼经济整合度水平高于南翼,但以苏锡常为代表的北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分割较为剧烈,南翼宁波、舟山、台州等地的经济空间整合水平增长较快.研究认为,经济空间分割是北翼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南翼城市将成为经济空间优化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提升南翼城市经济密度和整合水平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一个国家,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总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其发展一般会遵循如下轨迹:某一区域首先利用其区域的优势,充分发挥聚集效应来实现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然后,以本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综观世界二十几个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除了一些国土小、人口少的国家,多数国家的发展均表现了这种区域的不平衡性,例如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在这方面都有非常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协同发展是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为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第四极,以城市群差异为基础的城市群间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出发,就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引擎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进行分析;从内生条件出发,通过介入机会和介入能力模型就两者间产业同质化程度进行对比.综合内外两个维度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最强,环长株潭城市群对长三角城市群介入机会最好,而武汉城市圈对长三角城市群介入能力最佳.在区域整合和协同机制下,整合外在和内生条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各自特点和当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城市群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及协调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