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波 《时代经贸》2011,(2):86-8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极大增强了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提高了国际地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够为各方带来双赢的结果,并将推动亚太地区贸易自由。本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东盟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双方贸易额进行定量考察,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彼此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自贸区的建立使双方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德军  陈红 《时代经贸》2012,(18):95-95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自1991年开始正式对话,到2002年双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至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双方的贸易额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基于1991年至2011年的贸易额数据,分析双方贸易额变化情况,评价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产生的贸易扩大效应,并对双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自1991年开始正式对话,到2002年双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至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双方的贸易额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基于1991年至2011年的贸易额数据,分析双方贸易额变化情况,评价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产生的贸易扩大效应,并对双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王艳 《时代经贸》2011,(8):84-85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然后采用定性分析法,通过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的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将贸易区内存在的问题处理妥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建成后将能发挥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然后采用定性分析法,通过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的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将贸易区内存在的问题处理妥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建成后将能发挥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西南地区推到双边经贸合作的前沿地带,突出了中国西南特殊的沿边区位、沿海区位、沿江区位和地缘区位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四川、重庆、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因为目前它们一半出口货物都是流向周边的东盟各国。有关统计数字显示,2002 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了 31.7% ,达到 547.7 亿美元。据海关统计,中国—东盟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已由 1991 年 的 5.8% 上 升 到 2002年 的 8.8% ,2004 年 已 达 到 11% ,2004 年双边贸易额历史性 地突破了 1000 亿美…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市场的整合,使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及其企业进入市场的机会大大增多。为了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2001年11月,中国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正式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进程正式启动,它的建立对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俐 《经济论坛》2011,(11):19-22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中国将如何更好地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长期处于该贸易区的支配地位?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是否还具备发展潜力?本文将对1990~2009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进行探究,在原有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更贴合中国-东盟自由区的贸易情况的贸易模型,找出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因素,对贸易潜力做出预测,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分析了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现状,并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所产生的贸易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对外贸易的开展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显著作用。但随着贸易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贸易的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矛盾进一步激化。文章运用2005~2013年的最新数据对中国出口贸易额和全国环境主要污染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中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结论中国贸易出口额与环境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与二氧化硫呈负相关,并拟合出它们之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1994年世界贸易量增长9%,世界贸易额增长13%,世界贸易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达到4.09万亿美元.预计1995年世界贸易额将达到4.3万亿美元.近几年来,世界贸易不仅增长迅速,而且呈现五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广西与东盟贸易额逐年扩大,增速较快,但贸易规模偏小,贸易伙伴过于集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给广西带来较多的贸易创造效应。广西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确保与东盟贸易持续快速发展。采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鼓励技术创新,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完善各种贸易服务体系,建立跨境经济贸易合作区,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南博会品牌效应等措施,大力提升产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境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为双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本文主要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了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6月18日,中国一东盟经济开发区在广东湛江成立,中国与东盟十国代表出席揭牌仪式。湛江是广东进军东盟的“桥头堡”,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湛江与东盟贸易进入新阶段,东盟上升为湛江重要的贸易伙伴,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3亿美元,增长27.2%。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潮流。各国签定各种区域贸易协定本质上是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果带来的经济持续发展效果。传统理论一般倾向于肯定贸易创造的积极效应,而否定贸易转移的效应。但贸易转移效应或许造成了理想中的成员方和世界福利降低;同时却带来了现实中成员方消费者的福利和世界的整体福利一定程度的增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产生极大的贸易创造效果,提高成员方和世界的整体福利。  相似文献   

16.
吴沙 《经济研究导刊》2013,(19):249-251
2010年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步建立。分析CAFTA建立后对于贸易、投资、经济水平、规模经济等一系列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产生的作用,由此阐述CAFTA对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作为东盟近邻的云南省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难得机遇,全面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云南建设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枢纽,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在描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全面认识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把握机遇的准备及相关对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对外贸易的基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则更加明显.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其对外贸易额逐年增加,对外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也愈加明显.深入研究出口市场的长期趋势,有利于调整贸易战略、把握出口方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哲 《生产力研究》2011,(3):98-99,144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南非是非洲最发达的国家,在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两个国家在保持本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双边贸易。文章主要研究中南之间贸易额的增长变化及贸易商品结构,应用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对中南贸易商品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探寻中南贸易利益得失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杨欣 《时代经贸》2007,(1Z):67-68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达成了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坚实的基础,并将对中国、东盟乃至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合作,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