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法研究农民住房保障对农民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效应,为合理引导农民退出闲置宅基地资源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农民集居意愿与宅基地流转意愿成正相关,即农民集居意愿越高,则流转宅基地的意愿就越高,反之农民集居意愿越低,流转宅基地意愿就越低;在住房得到保障的因素分析中,集居意愿、现居状况正向影响宅基地流转意愿,集居拉力、支付能力、政策认知及补偿机制负向影响宅基地流转意愿;在住房失去保障的因素分析中,集居阻力则负向影响宅基地流转意愿.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提高农民宅基地流转意愿积极性,促进宅基地有效流转应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宣传推广惠民政策、健全保障性服务.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住房质量和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但农民在建房和住房消费过程中,存在过度消费、举债消费、房屋布局散乱、功能结构不合理、质量差等问题。应制定农村住房建设规划、改革宅基地政策、完善农房建设与消费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房安全意识、提高房屋质量、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房屋功能结构、发展农村公寓等,以促进农村住房建设和消费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保障农民的居住权益是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前提,顺应农民城镇化和住房形式的多样化需求,试点地区围绕资格权保障机制进行探索,创新出了五种“户有所居”的保障形式,即“基本供给类”“改造提升类”“整村重建类”“需求提升类”“城乡融合类”。构建“根植性”分析框架,从保障目标、资源禀赋、组织保障、人员认定和制度支撑五个方面,对两省五县的住房保障实践样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住房保障实现形式的差异表征和原因,提炼实践探索的形成逻辑、适用条件、组织保障和支撑基础。提出农村住房保障的经验逻辑和不同地区住房保障行使相机抉择的方案。进而从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土地和房屋多种供给、不同类型住房对象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农村住房保障的推进路径,以期为探索宅基地资格权的有效实现路径及完善宅基地制度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农村住房保障体系提供科学原理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改红 《经济师》2015,(5):288+290
我国现阶段低收入者住房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需要政府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住房保障的对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及其他住房困难群体。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对较低收入家庭提供政策支持一直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文章认为,住房保障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住房保障制度就是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制度,是一个多数人受益的制度。2009年以来,我国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投入明显加大,随着城镇化的较快发展,我国住房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及住房保障面临的新特点,城镇"新移民"的住房困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实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在住房保障中还有"夹心层"问题,廉租房的管理、维修成本已成为政府的繁重负担,应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管理制度,更好地做好住房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1.政策风险:地权制度的限制。国外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之所以发展成熟、推广范围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国外土地使用权没有年限限制,也不会随着年限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但在我国情况则大不相同。我国城市住宅用地使用权限为70年;据《担保法》规定,农村宅基地统一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将宅基地作为私有财产进行抵押,从而无权处置房产。正是由于我国城市住宅用地使用年限的限制以及农村宅基地的集  相似文献   

6.
农民住房是农民安身立命和发展生产的基础性条件,也是乡土、地域、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当前广州市农民住房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宅基地紧缺与闲置农民住房增加的矛盾显现。文章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住房制度、农村住房消费、农村住房质量是我国农村住房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当前,农民住房独立于公共政策体系,存在“自建自管自用自灭”局面.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研究,为农村住房建设提供引导,加强合理规划和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住房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必须采取的一项措施.文章结合我国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外的保障性住房的经验,对我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和角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宅基地一直具有农民居住生存保障的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宅基地不享有处分、收益权能的制度缺陷,导致了大量宅基地和农房闲置,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的工作遇到了流转途径不畅、退出补偿机制缺失、农民流转土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江苏省阜宁县宅基地自愿有偿转让的模式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即在宅基地使用权改革中要保持宅基地姓“农”的底色,要坚持以市场化的手段调配资源,要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确保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0.
住房与民生患患相关,为保障城市弱势群体的住房权利,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各地政府出台了住房保障政策。本文探究了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进轨迹,提出了三条规律: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相制衡转变、多层次政府共同参与、保障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1.
农村住房自发交易长期处于失范状态,而当前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却未能探索农房隐形市场的规制问题。对农房市场发展是堵还是疏,关系到未来我国住房制度是否由二元结构走向城乡统一,是无法回避的命题。二元住房制度导致城乡住房功能发挥出现差异,历史考察表明,其曾助力城镇化,而当前却产生阻力。案例调查发现,农村住房隐形市场的产生具有明显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征,变迁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强制力量。处于无序状态的农村住房自发交易,急需市场规制。因势利导发展农村住房市场有利于激活农村住房资产功能,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契合了新型城镇化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住房保障对象覆盖范围的界定及类别划分直接影响到住房保障的公平与效率。该文在分析当前我国住房保障对象覆盖范围及类别划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住房保障的本质属性与现实需求,对我国住房保障对象的覆盖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基于住房保障的角度,对城镇和农村常住人口进行了类别划分,认为城镇区域的农村户籍常住人口与农村区域的本地农村户籍常住人口是当前住房保障应重视的类别,同时分析了上述住房保障对象类别的住房保障需求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发展住房金融市场,是引入民间资金来解决居民住房保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摆脱住房保障的重负。通过对美国住宅金融市场改革方案的剖析,文章认为,住宅金融市场的发展往往面临住房保障滞后与财政风险增加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日渐严峻的住房保障问题要求政府对住宅金融市场提供显性或隐性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又增加了政府的显性或隐性债务负担。对我国而言,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同样要注意政府债务负担问题,使我国政府在未来不致面临住房保障与财政风险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一、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关注夹心层住房需求从我国现有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来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主要满足城市原住民中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要,还有几类需要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居民,很难从现有的住房保障制度中获得住房保障。具体来说包括:(1)大中专毕业生;(2)城市退伍军人和户口转入城市的退伍军人;(3)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特别是长期性务工人员;(4)城市之间流动的无房中低收入居民。从收入的长期变化来看,这部分人口最终必然会出现收入分化,一部分人会进入商品房市场,完全通过自己的力量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一部分人将通过经济适用房制度满足其住房需求,还有一部分人则通过廉租住房满足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15.
农村住房产权流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农村住房产权流转,这带来诸多问题,如产权纠纷不断、土地浪费严重、农村发展资金缺乏等。目前农村住房产权改革进展不大,主要原因是存在诸多意识层面的障碍。农村住房产权改革必须突破这些障碍,赋予农村住房完整产权,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农村住房产权自由流转。  相似文献   

16.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经验借鉴与我国的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内外经验都表明,住房关系民生,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能完全通过市场化来解决,政府要承担责任.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是房地产市场调控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深受广大老百姓拥护的惠民工程,政府责无旁贷.本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政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我国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本系的模式选择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宅基地制度一直是围绕农村土地改革的一大难题,受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农民拥有的宅基地无法进行合法流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种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和流转的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农村非农化发展和城乡统筹的需要,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近年来农村宅基地规范和流转问题十分突出: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宅基地流转无法可依;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宅基地闲置与浪费并存;缺乏健全的收益分配机制,无法保障各方利益;缺乏规范的市场体系,宅基地流转效率低下。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和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讯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刺激消费适应社会多元分配的格局,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我国逐步建立了住房、失业、医疗、养老等保障体制。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它的建立对于改善我国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把住宅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是改革城镇住房分配制度,把住房实物分配逐步转化为货币工资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政府筹集的长期、稳定的政策住房资金,这项资金为职工购建住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对加快城市住房建设步伐,改善职工居住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和房地产事业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也在不断发展,住房公积金在住房保障上的作用日益显现.做好公积金归集扩面工作是全面建设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首要任务.归集扩面工作是住房公积金发展的基础,只有资金上的扩展累计,才能进一步的完善公积金制度,有效解决低收入职工在购房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是对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住房保障的本质含义是救助,是保障"人人有房住"而不是"人人有住房",主要形式应是廉租房。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应打破"二元"体制下对城镇范围内住房和居民群体的分割,而以整个城镇范围为基础,需要考虑迁移人口包括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以及城中村住房在城镇住房供给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估算,城镇住房保障对象范围大约占城镇常住家庭总数的5%、并且每年增加40万户左右。我国城镇化和住房市场提供的小面积住房比例相对支付能力不足的低收入阶层的人口比例是足够的,现阶段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城镇住房保障方式应以"人头补贴"为主、"砖头补贴"为辅。近年住房保障建设缓慢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不明,未来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多住房保障资金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