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三角一市三省协作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是纵深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点任务和难点所在,也是畅通区域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协作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具有现实可行性和战略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于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和长三角产业发展的基本实践,从政府协调度、产业联动性、要素流动性、创新协同度和平台载体等维度进行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府际共治、园区共建、资源共享、创新共谋和数字共生五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长三角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及产业空间分工格局重塑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然而目前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个比较现实、合理的解决方法是推动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向长三角欠发达地区转移.本文在总结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对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国家对推进共建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转移非常重视,近年来在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规划和文件中多次强调加快共建园区推进产业转移工作,并要求相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各地根据中央要求,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制定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政府资金扶助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的区域之一,目前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双管齐下,就要积极实施产业转移战略。而安徽作为长三角纵深腹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具有承接长三角产业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不足基础上,对其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泛长三角承接长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斐 《发展研究》2009,(12):14-16
本文围绕当前长三角向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分析,阐述产业集群和集群式转移、产品价值链分工的趋势的出现,使得新一轮产业转移已不再只是由资源票赋优势决定的梯度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文章提出泛长三角借助长三角此轮产业转移走出去,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遵循经济学逻辑,当不同区域间的生产要素价格差距较大时,受市场信号指挥的企业就会自发采取适应性行为——向要素成本较低的区域进行梯度转移。现实中,尽管我国区域间的要素价格差距悬殊,但产业转移步伐远远落后于预期。从新经济社会学视角论证这种经济悖论,发现嵌入本地的生产性、服务性、制度性、社会性网络制约着企业的异地转移行为,进一步提出产业转移是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和协力合作网络脱嵌-再嵌入的过程,并以江苏省南北挂钩共建产业园区为例,验证了两地政府通力合作有利于降低脱嵌对企业异地生产的冲击,并能够帮助企业再嵌入异地社会关系网络和协力合作网络,从而有力地解释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政府介入的新经济社会学逻辑。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台湾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国际竞争与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台湾对大陆的大规模直接投资形成了产业转移,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客观上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资本和高科技密集型产业成长迅速,并导致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体现了转向控制价值链、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产业升级过程。此外,台商借此实现了嵌入新的"美、日、欧-台湾-中国大陆(含香港)、东南亚、欧"式的全球生产网络,并在大陆构筑了具有组群式整体移动特点以及不可逆转优势的投资网络,这对台商在大陆的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积极意义。未来随着两岸关系全面向前发展,产业转移将继续推进,并对两岸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台湾的经验阐释了产业转出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也为我国大陆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吴芳 《经济师》2011,(5):205-206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境下,涌现跨区域、跨省界甚至跨国界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共建开发区模式,在国内外都相当普遍,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历史产物。湖南郴州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巩固已有成果,开辟新的天地,构建新的平台,合作共建开发区,推动产业大转移,实现郴州经济新的腾飞。  相似文献   

9.
周晓菲 《时代经贸》2010,(18):156-157
为推动毖三危各区域经济进一步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间存在的产业结构矛盾,促使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本文将以产业转移为视角探讨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及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长三角各区域经济进一步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间存在的产业结构矛盾,促使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本文将以产业转移为视角探讨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及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产业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使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转移正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承接国际与区域产业的转移,在国际产业链条的分解与资源全球化配置中把握机遇,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在协同互动中推动产业调整与产业发展,而生产要素的转换和流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使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转移正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承接国际与区域产业的转移,在国际产业链条的分解与资源全球化配置中把握机遇,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在协同互动中推动产业调整与产业发展,而生产要素的转换和流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自2001年起,长三角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地,其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也承袭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在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与整个国家及其他区域一样,也产生了资本深化的共性趋势,但并没有出现一些区域的低效增密的现象,资本深化的广度与深度呈加速度增加。文章进一步从要素成本、要素产出效率及产业资本构成等角度出发,对产生长三角制造业的资本深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相似文献   

15.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借助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省域产业转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以省内转移为主,虽然存在区域内跨省产业转移,省际协同性仍有不足;安徽省内城市间产业相互转移数量最多,合肥是中心节点城市;上海是产业转出的中心城市,与江苏的产业转移联系紧密。(2)农林业转移中安徽内部相互联系较为明显;制造业转移中江苏和安徽的集团化特征较为显著;服务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网状特征。(3)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间的邻近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房价差异,不同行业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范围的扩大拓宽了产业空间重组的范围,本文分别运用地区产业份额和区域间专业化指数两个指标来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情况.分析显示,上海市、杭绍甬、苏锡常正在经历制造业产业扩散,而苏北和宁镇扬成为长三角制造业空间重组的获益者.同为外围地区,苏北和浙西南地区在区域一体化调整过程中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早期产业转移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把产业转移视为一个个单独厂商的独立行为,忽视了现代生产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联系。该文将企业生产视为一种高度社会嵌入的网络组织,并以苏州和宿迁的合作为例,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对产业转移的约束机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共建产业园区内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演进的实质是转出地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对转移企业的知识溢出以及转移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共建产业园区内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以转移企业为核心节点所形成的复杂连接。其演进动力主要来自转出地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交易成本降低、互补机制、知识流动与集体学习、外部环境和政府主动对集群的规划与调控。其演进过程包含萌芽期、成长期、巩固期与互动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移、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价值链理论阐释了产业发展的全球布局特征与价值分配规则,产业升级则表现为该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顺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的过程。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产业升级问题,其前提是依托产业转移,在正确评估产业自身发展阶段与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寻找适当的机会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中端嵌入与高端嵌入)。产业升级的路径则是沿着全球价值链向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延伸的方向必须结合产业特征,根据价值链动力机制(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与混合型驱动)来确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细分该产业部门的技术特征、企业特点与地区差异。即使是同一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发展方向与战略上将会截然不同,进而升级的方向也不同。作为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地方专业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长三角制造业为对象,利用长三角区域内16个城市1998-200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分析和计算表明:地方专业化能促进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地方专业化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都明显高于非地方专业化行业,地方专业化有弱化垄断而强化竞争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