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要素禀赋和厂商优势,对该理论的H—M—B模型进行了扩展,理论分析表明,一国要素禀赋将决定该国厂商优势的特征,进而影响该国FDI的流出水平。当一国熟练劳动力要素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要素越丰裕,厂商差异化优势相对于低制造成本优势越强,厂商越倾向采取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该国FDI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该国FDI发展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0、2003、2005年的进出口商品为样本,对其按要素禀赋进行了分类,并直接从要素存量的相对多寡出发确定出在理论上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最后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衡量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结果显示,无明显证据表明中国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对外贸易是顺应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的,但中国的出口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充裕这一优势,而对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实施了限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最高至SITC(Rev.3)四位数分类基础上的万余进出口数据,计算出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从1992年至2006年十五年间的比较优势指标,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的要素禀赋特征.指出劳动要素优势仍是我国制造业当前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我国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行业,外资进入对制造业各行业比较优势具有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振宁  杨玉梅 《商》2013,(7):237-237
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解释服务外包的缺陷存在的可能性,并结合比较优势理论自身的局限性阐述了这种缺陷。  相似文献   

5.
廖安娜 《商》2014,(24):106-106
本文基于比较优势,讨论分析技术进步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6.
徐平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6):111-112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中的重要地位是写作的出发点。比较优势理论从李嘉图(1817)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发展到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的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学说。针对HO理论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检验,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此为主线,介绍众多学者对要素禀赋学说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徐平 《中国商办工业》2009,(16):111-112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中的重要地位是写作的出发点。比较优势理论从李嘉图(1817)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发展到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的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学说。针对HO理论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检验,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此为主线,介绍众多学者对要素禀赋学说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连续9年居全国经济增速第一。众多学者对这一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资源禀赋对内蒙古经济的强力促进起到了巨大作用。笔者结合该地区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等进行关系分析,为资源、技术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区域间贸易,不管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还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贸易,都会受到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政策、历史文化因素、交通运输状况、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区域间贸易最为根本的因素乃是要素禀赋的不同,各个区域要素禀赋不同是区域间贸易的根本驱动力。本文在分析清楚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贸易的实际提出了基于要素禀赋理论视角的区域间贸易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生延超 《财贸研究》2008,19(3):8-15
扩展的要素禀赋理论包括要素数量和要素质量两个维度,它们对后发经济收敛的机理是不一样的。借鉴中间品扩张模型,将要素数量和质量转化为中间投入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中间投入品的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对技术赶超的作用机理推导发现,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的速度取决于技术基础、要素的数量(包括人力资本的规模)、要素的质量指数及创新成本等,特别注意的是赶超速度与要素质量参数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要看要素质量与其他要素的匹配程度。最后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有效地促进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11.
结合当前实践,本文对我国各地政府投资不同程度存在的规模效率困境、结构效率困境、产出效率困境等三种风险及其成因展开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通过制度化途径以消除影响政府投资效率的系统性风险、完善"四道闸口"运行机制以实现部门协同效应、增强外部监督制衡以提升政府投资效率等改革路径机制。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投资需求扩张与融资能力有限之间的现实冲突、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艰难取舍、高投资率与低产出率引致的巨大风险已经强烈昭示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以及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醋酸生产工艺应用及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国内外醋酸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工业生产方法,介绍了甲醇羰基化工艺以及醋酸其他新工艺的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的角度探讨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代表技术进步的变化,同时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内生变量,采用1985-2004年的年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本文的模型结论如下:(1)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大于劳动力的贡献;(2)国内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外商直接投资。因此,要想更快地发展我国经济,一方面要加大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尤其是国内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开放经济的视角出发,阐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比较优势战略运用引致的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化以及由此发生的产业以及贸易结构变革,并借HOV模型和计量模型解析对外贸易、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增长、资源要素禀赋改变以及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比较优势及其动态化原则的利用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三方面比较分析了上海市与广州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差异:采用份额法计算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利用TFP核算公式计算出上海市和广州市1979~200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论表明:(1)1992年以前,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远远低于广州;(2)广州的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2000年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上海的这一指标从1997年开始则持续快速上升并逐渐赶上广州;(3)2000年以后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乏力而广州的这一指标则缓慢上升.  相似文献   

16.
碳酸二甲酯合成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叙述了碳酸二甲酯合成技术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传统经济学认为,地区间的资源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将区域差异的产生归结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认为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将形成中心—外围空间经济结构。以多地区自由资本模型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表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要素禀赋质量以及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市场规模因素,虽然要素禀赋数量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毕竟不起主要作用。由此,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在于扩大落后地区的市场规模与提高要素禀赋质量。  相似文献   

18.
甲酸甲酯是当前世界C1化学的热点产品之一。本文全面综述了国内外甲酸甲酯的开发和生产情况 ,重点阐述了甲醇羰基化法、甲醇脱氢法、合成气直接合成法三种甲酸甲酯合成技术最新的开发状况 ,并指出了甲酸甲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发展中国家未能有效地利用国际技术贸易从发达国家获得自己想要的技术。原因在于,在贸易谈判开始前的了解信息阶段,由于要素禀赋的不一致,发达国家企业具有策略性传递技术质量信息以获取卖者剩余的倾向。预期到这种倾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传递的信息持不信任态度。通过寻找更多的技术供给方、减少信息质量的可能状态和参照价格标尺,策略性信息传递引起的技术交易无效率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红外线的加热方式主要有导热、对流、辐射3种。与之相对应的传统加热方法,是以可燃物进行燃烧或者通过电流通电的方式进行加热,被加热的物体受热后产生热量,然后通过热空气对流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物料中。红外线加热技术目前已经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并未得到普及。基于此,主要对这项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