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央行近日点评了8月月度金融数据.表示实际的货币条件与经济增长是相适应的.从当前的利率量来看资金面还不算紧张.因此央行仍会继续控制信贷而不会纵容市场资金过度宽松,但也不会希望资金出现问题。现在央行一直在探索一个与央行有利的点,  相似文献   

2.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市场利率逐步取代管制利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利率体系中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即市场的成分越来越大,由央行或政府直接决定的成分即管制利率的成分越来越小。市场利率越来越接近于资金市场供求的均衡利率,应当指出,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取消央行或政府对利率的干预,只是其干预方式由直接逐步转向间接而已。这是基于利率除了表现为资金的报酬或价格以外,它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属宏观间接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央地或政府可以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  相似文献   

3.
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央银行已表示 ,我国将用三年时间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 ,货币市场在资金的流动中起着基础的支配作用 ,商业银行既要接受央行的间接监管 ,还会受到市场的直接约束。利率市场化对市场环境的影响一、利率管制下的货币市场。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存贷款利率只能反映央行以前货币政策效果和将来政策意图 ,但几乎不能反映货币市场供求 ,不能约束商业银行风险 ,不能刺激储蓄和投资。总之 ,市场在资金调配中的基础作用被淡出。商业银行按既定的利率存、放款 ,充当的仅是一种缺乏活性的中…  相似文献   

4.
一、认识利率市场化 1、定义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最终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并非利率自由化,并非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  相似文献   

5.
刘燕 《河北企业》2013,(8):57-57
<正>自今年5月下旬起,银行间市场资金开始出现紧张迹象。6月20日午间,上海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飙涨,其中隔夜利率大幅飙升并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银行债券发行流标,出现银行间交割违约的传闻。省开行在分析近期资金流动性紧张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未来资金流动性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一、近期资金流动性紧张原因(一)决策部门维持稳健货币政策2013年央行仍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29日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短期内虽然对市场的影响不大,但是应当看到央行更多的是传递一种信号,银行应及早研究加以应对。本文在预测未来央行宏观调控政策走向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率调整对银行的有利影响和面临的风险,提出了银行积极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根据各种市场因素主要是资金供求关系,通过一定的定价机制自主地确定资金价格.  相似文献   

8.
一、利率市场化及其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根据各种市场因素主要是资金供求关系,通过一定的定价机制自主地确定资金价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发行央行票据已经成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央票利率和市场利率做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央票利率引导市场利率,而发行央票收回流动性,会带来市场利率的提高,这又会抬高央票利率,使央票的发行成本居高不下。这就需要央行增加冲销干预手段的多样性,并逐渐推进以国债为主要工具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相似文献   

10.
审计参考     
央行报告指出放宽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近日发布《2001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2002年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稳健原则,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货市政策实施仍应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介目标,同时密切关注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回购利率和拆借利率变化。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可考虑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合理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2002年的货市信贷预期调控目标将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有所调整。报告认为,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真实利率在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央行将逐渐更多地通过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调节公众预期,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考虑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以发挥利率杠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2002年3月7日 新闻晚报  相似文献   

11.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新要求。为此,金融机构还需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让资金回归实体经济。
  今年6月底,同业拆借、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等利率总体呈回落之势,利率波动和流动性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这主要得益于央行向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以及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及时向市场融出资金,发挥了市场稳定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苏培科 《数据》2011,(3):18-19
自今年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之后,市场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的猜测和讨论。近日有媒体报道,央行已经组织招商银行在内的数家银行进行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步试点,该试点项目已启动至少两月。对此,招行和央行都予以否认。但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宜早不宜迟。  相似文献   

13.
2013年7月19日,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取消银行贷款利率下限的限制,利率市场化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利率市场化就是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放开,由央行确定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交易利率。其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央行公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实自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大幕就已开启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我国银行迅速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以及外币存贷款利率、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的市场化:2004年形成央行直接确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央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格局,同时.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的快速发展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筹资利率和个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虽然利率管制没有解除,但利率市场化仍悄然前行。本文简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思  纪乃方 《财会月刊》2005,(11):67-69
有效率的银行体系是保证利率市场化之后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效果更是有着决定性影响.但我国目前的银行体系与效率标准相去甚远:市场结构集中;垄断者绩效难如人意;大部分资金流向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源配置欠佳.利率市场化将赋予、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定价权,其定价行为必然对市场化效果产生巨大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个角度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是遏制房地产泡沫最有效的短期良药2013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M2已高达103万亿元;但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却面对贷款难,市场资金面也很紧张。与此相关,作为市场资金价格标志的拆借利率在2013年6月初之后一直高居于3%~5%,并迅速感染至其他金融领域,导致企业债、国债和理财存款利率大幅上升。流动性趋紧、市场利率飙升至吓人的20%以上,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确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导刊》2005,(5):34-35
2004年10月29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司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央行连续九年降息以来首次加息,这也意味着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央行正式使用利率这手段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加息消息发出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东方企业家》2014,(5):99-99
目前,利率高低,主要是受央行发放的货币多少的影响。而不是其他。现在负债率比较高,所以央行发放的货币虫这是紧缩的政策。因此银行利率上升,整体利率水准就会非常高。余额宝资金进去之后,会使整个利率下降一点。  相似文献   

19.
去年年底,央行突如其来的加息措施,给原本就热闹的房地产市场又添了不少热闹。刚刚公布的2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3.9%,水平是央行调整利率水平的首要考虑,央行有关领导曾一再强调,如果CPI高于贷款利率,央行将考虑加CPI息。2005年,央行会否再度加息、宏观调控的走势,更是成为近期业界最热门的话题。本期《楼市》对话栏目请来两位嘉宾,对新年的宏观调控进行讨论,以期对引导市场预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1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无疑给寿险保单的销售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潜在消费者会因为存款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对寿险保单的购买,而在契约期内的寿险保单持有人也纷纷兴起退保转而将资金投向高涨的股票市场的念头,使得来自债券市场和资金市场的竞争也分流了部分本可能流向寿险业的资金。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