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编者按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用人单位为了减轻用人成本和管理成本,常常制定一些职场"潜规则",如密薪制、"生育禁令"、禁止"办公室恋情",或者为限制高级人才流失而规定夫妻双方在同一单位工作的,被视为高级人才的一方若想离职,另一方也必须离开等,而这些"潜规则"往往会成为引发劳动争议的焦点.本期我们请到长期处理这类劳动争议案件的专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明确相关问题,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相似文献   

2.
梁艳松 《人力资源》2006,(20):65-66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用人单位为了减轻用人成本和管理成本,常常制定一些职场"潜规则",如密薪制、"生育禁令"、禁止"办公室恋情",或者为限制高级人才流失而规定夫妻双方在同一单位工作的,被视为高级人才的一方若想离职,另一方也必须离开等,而这些"潜规则"往往会成为引发劳动争议的焦点。本期我们请到长期处理这类劳动争议案件的专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明确相关问题,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相似文献   

3.
梁艳松 《人力资源》2006,(20):67-68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用人单位为了减轻用人成本和管理成本,常常制定一些职场"潜规则",如密薪制、"生育禁令"、禁止"办公室恋情",或者为限制高级人才流失而规定夫妻双方在同一单位工作的,被视为高级人才的一方若想离职,另一方也必须离开等,而这些"潜规则"往往会成为引发劳动争议的焦点。本期我们请到长期处理这类劳动争议案件的专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明确相关问题,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相似文献   

4.
梁艳松 《人力资源》2006,(20):64-65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用人单位为了减轻用人成本和管理成本,常常制定一些职场“潜规则”,如密薪制、“生育禁令”、禁止“办公室恋情”,或者为限制高级人才流失而规定夫妻双方在同一单位工作的,被视为高级人才的一方若想离职,另一方也必须离开等,而这些“潜规则”往往会成为引发劳动争议的焦点。本期我们请到长期处理这类劳动争议案件的专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明确相关问题,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相似文献   

5.
兼职,在当前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特别是职工下岗后迫于生计,往往在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况下,急于谋求新的职业,而一些单位也热衷使用这类人员,以达到节约劳动成本的目的。这种因一时之需而匆匆建立的"劳动关系",由于不规范,为劳动争议的发生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6.
重庆人才大市场解放碑分市场开通中高级人才"快速通道",全力打造重庆市中高级人才交流平台.据市场信息发展中心张炜主任介绍,将"快速通道"引进人才市场,目的是为中高级人才提供最快速的交流捷径,拓展中高级人才的发展空间,为中高级人才敲开成功之门.  相似文献   

7.
对于身处劳动争议漩涡中的劳动者而言,历经漫长的等待,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精神上的折磨,这种付出往往大于最后判决换来的"收益"。而身处争议另一方的企业主,面对劳动者的执着维权,甚至鱼死网破的人身威胁,心中同样是无奈和不轻松,如何又好又快地解决劳动争议纠纷,达到争议双方的满意,是一直困扰着劳动争议部门的难题。江西省瑞金市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经过积极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调解为主,裁决为辅"的"阳光仲裁"之路,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是诉讼程序的前置程序。所谓前置程序指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是诉讼程序提起的必须的前提程序,劳动争议如果未经仲裁程序的仲裁裁决,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未经仲裁程序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不得受理。但作为处理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却没有规定反申诉,这在程序上违反平等、对等原则。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一方当事人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反诉,但其反诉权能否实现?而当双方当事人均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一方可否反诉?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最近明确了凡是涉及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一方。这一司法解释对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劳动一方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而对用人单位来说无疑增加了举证的压力。但是,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有许多用人单位对书证的收集不够重视,如发放工资不向员工提供工资单甚至不要员工签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处于构建"大调解"格局的主流发展趋势,探索民间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实践经验是发展多元化调解机制中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民间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调处工作中的灵活度和搭建信任都独具特色,独立第三方介入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争议双方快速放下戒备心理更易于达成协议。民间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生根和发展路径研究将对加强和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大有裨益。本文将从调解理念、实践条件、特色机制、调解效果、发展方向等五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一例民间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相似文献   

11.
争议:保护员工还是保护企业? 似乎还没有哪一部法律像<劳动合同法>一样,从公布到实施,争议就-直未停过.这场旨在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法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不仅是几方观点和不同立场的争论,而且是对制度产生的思考方法、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进行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1987年伴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而恢复的,1987年国务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劳动争议处理的体制为"一调一裁两审"制。这一体制可以概括为自愿选择企业调解,必经地方劳动仲裁,最终地方司  相似文献   

13.
黄珊 《人力资源》2017,(8):87-89
有一个经典问题:"每天上班基本是坐着,为什么还是感觉这么累?"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给出了他的答案:因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这就是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最初只是指那些对员工的面部表情有特殊要求的职业,比如:空姐要付出"热情的情绪劳动",护士要付出"关心的情绪劳动",医生要付出"冷静的情绪劳动",殡葬从业人员要付出"悲伤的情绪劳动".  相似文献   

14.
新矿集团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规范"全程调解"程序,做到"预防、快捷、准确、到位",维护了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先在"预防"。一是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询访,切实维护职工的权  相似文献   

15.
一裁可终局     
正2008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栏目内简称《调解仲裁法》)正式实施,该法是继《劳动合同法》之后又一部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法律。与之前规范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法规相比,这部法律有诸多创新之处,其中反响最为强烈的便是"一裁终局"制度。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一直是"一调一裁两审"制,这一体制最大的缺陷就是劳动争议纠纷解决周期过长。而"一裁终局"制度的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企业调解、劳动仲裁与法院判决"相结合的"一调、一裁、两审"制度.随着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实行的"一调一裁二审"制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强制仲裁的原则也和国际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原有的制度设计对解决劳动争议的力度较为薄弱,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应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用潲水油炼制"食用油",这些利欲熏心的不法之徒,被送上审判台可谓罪有应得.这样的审判,所能产生的社会警示和震慑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值得关注的是,庭审中几乎本案所有被告都表示,用潲水油制造食用油,是业界的潜规则,大家对此心知肚明,但没人管它,只要能赚钱就行.这不禁让人深思!从硫磺熏制生姜是行业"潜规则",硫磺粉熏药材是行业"潜规则",到往蛋白粉或饲料中加入有毒化学物质三聚氰胺是奶粉行业长久存在的"潜规则",再到这次潲水油炼制食用油成油脂行业"潜规则",我不禁想问,在食品安全领域到底有多少"潜规则",在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合同约定的"五方验收"交房条件在长沙市成为争议焦点。从2009年以来争议不断的"五方验收",到2013年又有30多名业主因此提起集体诉讼。什么是"五方验收",其在房屋、建筑验收中的法律适用空间范围如何,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一、"五方验收"的法律渊源及其实践中的争议由于商品房交付没有法定统一的交付条件规制,有人总结目前关于商品房的法定交付条件,归纳起来有四种观点:一是以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五方主体验收合格为准;二是以取得建设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备案为准;三是以竣工综合验收合格为准;四是以开发企业取得初始登记(大确权)的权属证明书为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东营市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控制在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整合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20元;启动实施了"百名博士进东营"和"名校英才进东营"活动,举办了两届"黄河口职业技能大赛",设立了外国专家"黄河口友谊奖";协商确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四家协调机制,建立了劳动监察执法"两网化"格局,健全完善了劳动人事争议  相似文献   

20.
不能漠视,也不能逃避,要树立一定的阶段物质目标,去奋斗、去努力、去突破. "年薪不低于年龄",是职场经理人"潜规则"中最具有打击力的一条. "潜规则",潜之,可接近最简单的核心,最接近于赤裸的本质.而之所以没有浮出水面,也许是还不为人知,但也许是很多人故意"置若罔闻",不敢去直面和接受,甚至有些惶恐对之.然而,终究是规则,人终究不能"置身世外",因为它们无处不在地提醒着我们:这些规则"很强很厉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