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佚名 《现代商业》2012,(13):30-33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也是促进我国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的流通效率 要分析中国的流通效率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这个团队开始对中国的各个部门的效率做一些细化。  相似文献   

3.
<正>一、“流通体系”的概念是一个演变的概念(一)机构流通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与改革开放初期,流通体系是与流通的管理机构相一致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流通曾分割成五、六个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外贸、商业、粮食、物资、供销社五大流通体系,1982年,商业、粮食、供销社合并为商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北京物资学院,参加由中国市场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物资学院共同主办,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和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北京物资学院全体师生对本  相似文献   

5.
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流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竞争力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主要包括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流通竞争力;宏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拥有重要商品的定价权、渠道网络的控制权,从而赢得国家竞争优势.文章提出,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提升流通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流通竞争力在国家之间的竞争中显得尤为必要,必须基于竞争优势的原则不断提升我国流通竞争力,牢牢握住流通渠道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与此相适应的是必须彻底根除"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文章强调,从微观层面看,流通企业提高竞争力需要切实转变盈利模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渠道的合作竞争以及服务竞争,从分享价值转变为创造价值.从宏观层面看,一是大力发展民间经营,二是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三是大力发展文明经营,并通过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全面促进流通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实现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报告从经济转型角度与时间和空间角度提出,在中国,商品流通及其流通产业现代化首先是宏观层面事关全局的综合性问题,流通创新研究首先是主流经济学的任务,原有的流通理论和政策研究迫切需要补充"宏观流通论"的思路创新.由此引出的政策研究发现,中国不仅面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而且迫切需要借助流通创新,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为核心,以全面改善第一、二、三产业商品流程和结构为主要内容,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第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商品流通领域经济效益普遍下降,已成为深化流通改革的关键障碍。商业部提出1991年为“品种、质量、效益”年,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从改善品种、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多方面改善流通效益。但我认为流通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流通规模不合理。本文拟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国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明显成效。为了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不仅要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要特别重视创新流通政策和消费政策,深化流通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主要是流通领域关注物流,物流对促进流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且流通领域物流的发展还存在巨大的空间。但由于我们对物流认识的局限性,过分看重流通领域的物流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物流,如军事领域的物流、生产领域的物流、消费及后消费领域的物流等,这会影响我们在其他领域推行和发展现代物流,忽略物流在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作用。现代物流的发展现在已经逐渐进入全面、广泛、深入、细化的阶段,须关注与商品流通领域物流同样规模巨大、作用巨大的生产物流,超越商品流通领域,在生产制造领域发展现代物流,挖掘现代物流的巨大潜力,给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会,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流通警言     
宋刚 《商业时代》2003,(257):34-35
外资进入流通业,首当其冲的当是流通业,但最终是中国制造业。外商给出的批量和价格“订单”完全可以决定众多国内制造商的销路和生死,对外资的这种能量和战略上的考虑不可以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