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DEA方法定量测度我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和能源投入冗余度,并对省域能源效率和能源投入冗余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表现为由东到西逐渐递减的态势,即东部各省市的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各省的能源效率次之,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最低;省域能源效率的差异明显.同时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分析了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对2009—2017年全国31个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分别进行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并进一步对DEA无效的省域进行投入冗余度分析。研究发现,全国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现“东部最高,中、西部次之,东北最低”的明显差异化格局。评价期内全国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总体上略微下降,创新进展缓慢是制约各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效率指数分解分析中,综合效率指数呈现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梯度递减的特征。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呈现“中间高,周边低”的分布态势,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态势。DEA无效省域中,高福利省域在水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方面冗余度较大,低福利省域在水资源消耗、矿产消耗、土地消耗、能源消耗、废物排放等多个方面冗余度均较大。最后对提升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1995—2015年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能源效率的测度和的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1995—2015年间各地区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区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存在差异,四川等地区的能源效率位于前沿面上,而青海等地区能源效率一直较低;大多数地区的技术效率较高,表明各地区在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管理优化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对探索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节能降耗,以较低成本实现能耗“双控”目标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实施对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省域能源消费强度。具体而言,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实施使试点省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了7.47%左右。同时,各种控制变量对省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可以显著地促进省域能源消费强度下降0.781%;产业结构每优化1%,可以使省域能源消费强度下降0.454%;对外开放水平每提高1%,可以促进省域能源消费强度下降0.033%;研发投入每增加1%,可以使省域能源消费强度提高0.152%;人口规模每增大1%,会使省域能源消费强度提高0.06%。此外,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用能权交易制度可以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来降低省域能源消费强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源禀赋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一个纳入能源要素的C-D生产函数入手,运用数理方法分析了能源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提出了能源禀赋越丰裕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越高、技术进步会降低能耗水平、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越高的地区能耗水平越高等基本命题.利用1995~2006年我国各地区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OLS和GMM模型分别检验了能源生产强度、燃料动力指数、科技支出、外商直接投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对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中国1985—2012年间30个省域的能源效率变化分别进行三次产业与不同阶段的分解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域能源效率增长主要是由内部增长效应推动的,结构变迁效应对能源效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且普遍存在结构负利现象,但就作用程度大小而言,2002年以后结构负利的作用小于结构红利,中国市场化改革在能源方面的结构效应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本文认为,为了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及其增长率,应当进行适当的能源价格调整,放松对能源价格的管制力度,并加快建立省际间能源自由流动机制的步伐,促进能源在省际间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DEA模型,以服务业生产特征为切入点,设置评价指标,并以2013年中国省域现实数据为基础,评价地区间服务业生产效率得分,探讨我国服务经济生产效率的提升途径。分析认为我国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效率较低,具有明显区域特征,东部效率较高,西部次之,中部地区整体效率最差;各地区在发展服务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投入冗余。因此,应注重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引导;进行产业升级,加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协调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能源需求函数作为基本回归方程,以我国2000~2013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加入了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进步等控制变量,运用固定效应进行实证回归,分析了我国各地区的贸易开放度、对外出口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仅从对外出口来看,出口规模越大,能源作为投入要素消耗的就越多。但是,综合贸易开放中的多种因素,在规模效应小于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之和的情况下,贸易开放度越高,能源利用效率就越高。因此,大力提升技术与结构效应在对外出口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及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MLI指数并使用异质性面板格兰杰检验和面板协整模,型实证分析1995至200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长期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同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分别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表现出中国的生产要素正在向生产率和能源效率较高的产业进行转移.然而,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依旧明显,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需要协调各省域经济增长速度及能源利用效率,以免扩大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使用基于不变规模报酬的DEA方法,将传统三要素投入扩充为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四要素模型,对2005-2012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效率进行测度;进一步,以省际能源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使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所有制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技术水平对该时期能源效率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研究——要素禀赋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借助一个纳入能源要素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首先通过数理分析,研究了能源、资本和劳动力三种要素禀赋对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方向,提出能源要素越丰裕、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越匮乏,则能源相对价格越低,从而能源强度越高的理论命题;然后利用1995—2006年我国各地区能源强度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OLS和GMM模型对理论命题进行计量经济学实证检验,证实了命题的真实性。这一结论对于当前与未来全国推进与落实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的政策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选取我国各省1995—2010年能源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的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与协整检验,并结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变系数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各地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初始依赖有较大差异,能源消费的产出弹性也反映出各地区能源使用效率的状况。要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经济与能源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化各个方面都对能源效率产生影响。本文旨在探求中国市场化进程与能源效率之间的空间关联机制。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假设空间是均质的,往往忽视空间异质性问题。事实上,中国区域范围内能源效率和市场化水平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差异性非常显著。纳入空间效应建立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国市场化与能源效率的空间关联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空间自相关),中国市场化与能源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交互关联机制,地理邻近的省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途径明显地改善邻近地区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地整合MFA方法、DEA方法和生态效率评价法,探讨了一种绿色增长视角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并对中国1953~2012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的经济效率、能源的环境效率和能源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定义了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投入指标是能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以及能源的隐藏流,产出指标是经济价值与环境正影响。该研究给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不仅讨论了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问题,还将经济价值、环境影响和生态代价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框架中,是一种符合绿色增长理念的能源效率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不足日益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使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本文基于中国30省区1998~2004年面板数据分析了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考察了我国能源效率(能源强度倒数)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否满足U型曲线关系。研究证实这种U型关系的确存在,并发现在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能源强度的拐点出现在人均GDP较低的水平上。同时,本文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等一系列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发现这些因素对能源效率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基于本文的主要结论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基于谢泼德能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2001~2010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内大多数省份的能源效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转折点一般出现在2006年左右,表明"十一五"时期节能降耗政策效果明显;我国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不高,呈现出从东向西梯次递减的区域分布特征。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电力占能源消耗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资本-劳动比和第二产业比重具有负向影响,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技术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一国的技术进步来源于本国国内的技术创新和外来投资活动带来的技术扩散,而人力资本对于本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和吸收外来技术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我国29省1997年~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比较分析了在考虑和不考虑人力资本作用两种情况下,我国国内技术创新,外来投资活动技术溢出对能源生产率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外来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对提高能源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而本国技术创新对能源生产率积极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本国高等水平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8.
应用Meta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内关于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的22篇论文,结果表明,能源效率和FDI代理变量的形式对结果有显著影响,采用能源消耗强度或者能源生产率会降低得到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显著的结论,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会提高得到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显著的结论;采用能源消耗强度会更有可能得到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为负的结论;区分了FDI的来源地会更有可能得出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显著为正的结论;采用地区层面数据、样本数据年限越长越有可能得到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显著为正的结论;遗漏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控制变量会降低得出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显著为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运用能源强度、离散系数、莫兰指数综合测度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及发展趋势,并建立面板托宾模型探索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工业能源效率从下游至上游存在梯度差异,空间差异由趋异向趋同转变,省际工业能源效率呈现空间集聚特征;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比重、政府影响力(财政支出比重)、电力消费比例、研发投入力度呈正相关,与能源消费比例、煤炭消费比例呈负相关,与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不明确。提高工业能源效率,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应提高研发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游地区要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中游地区工业能源效率受能源消费比例影响明显,提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面板模型与协整分析结合起来,以1995~2006年我国工业部门10个高耗能行业的截面数据为依托,构建了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部门10个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能源利用效率与行业产出之间的面板协整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工业部门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行业产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调整效应,但各行业差别显著。这一结论为制定工业部门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及短期能源调整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