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采取投资拉动策略复苏经济,然而投资规模是否过度一直是实务界和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实际GDP增长率、资本形成总额、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市场资本总额和CPI作为系统关键变量,通过VEC模型分析投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根据对未来经济周期指标的预测判断我国目前是否存在过度投资,并提出将投资增长率、信贷增长率、股市市值增长率分别稳定在17%、18%和32%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周期外在冲击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阐述了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四种外在冲击机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四种外在冲击机制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并对四种外在冲击机制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经济周期的外在冲击最大;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外在冲击正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频繁发生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现状,分析其是否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以及过度投资行为的治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且负债对过度投资有约束作用;非国有控股和现金股利能制约过度投资行为,但影响有限;经理持股与独立董事对过度投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增量融资与投资显著正相关,且其影响最为显著.因此,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完善资本市场,使其能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10年我国34家银行的相关数据,研究了资本和资本结构对银行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GDP增长率、短期利率、房地产价格等宏观变量的结论强调了信贷、收益和贷款损失的顺周期性;资本水平对信贷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与银行收益率也是正相关的,与净冲销和准备金提取则是负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政策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渠道。1997年央行从松货币政策的措施实施以来,全国与西北贷款规模相对差异的拉大、投资规模相对差异的缩小及资本形成率差异增大。本文以银行贷款渠道为例对西北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进行分析,得出货币政策效果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特定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西北地区过度的信贷萎缩,根本原因在于西北地区经济基础差,投资收益率低,商业银行机构撒并和信贷策略调整,民间投资不足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欠发达地区货币传导扭曲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货币政策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渠道.1997年央行从松货币政策的措施实施以来,全国与西北贷款规模相对差异的拉大、投资规模相对差异的缩小及资本形成率差异增大.本文以银行贷款渠道为例对西北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进行分析,得出货币政策效果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特定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西北地区过度的信贷萎缩,根本原因在于西北地区经济基础差,投资收益率低,商业银行机构撒并和信贷策略调整,民间投资不足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借鉴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基于金融危机期间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本文考察了我国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汇率①和信贷量对股价波动都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前者不太稳定也较为短暂,而后者相对稳定且更为持久;同业拆借利率对股价波动具有短暂的负向反应.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信贷扩张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正当时,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汇改的幅度和进度提高了资本市场开放度.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利率政策对我国居民经济行为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从1996—2005年,国内利率持续下降,当时的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并没有取得显著增长,而人均储蓄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低收入、不健全的信贷体制、不确定性、流动性陷阱等因素是造成当时低利率弹性的主要原因。2005年以来,国内利率不断提高,当时的人均储蓄增长率并未大幅提高,而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反而有所提高。原因是消费能力的过度释放、不动产和金融资产投资的非理性,使得居民经济行为对央行发布的利率价格信号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以2007~2017年381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信贷行为周期性和监管有效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普遍存在顺周期性,此特征在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间表现更为明显。随着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效应出现减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逆周期性监管是有效的。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银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不同经济周期下应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设定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 1984~ 1999年货币政策经济变量传导过程的实践数据资料为依据 ,借助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定量测算货币政策经济变量 (国内信贷规模、利率、M0 、M1 、M2 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在传导过程中的数量效果 ,给出我国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广义货币M2 的增长率作为中间传导媒体进行监测和调控的数量效果比较好 ;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国内信贷配给机制进行传导 ,实际利率机制的作用效果相对比较弱  相似文献   

11.
经济周期循环过程中,银行盈利水平、贷款质量变化、贷款损失拨备水平以及从外部筹集新资本的成本和可能性与经济周期同步起伏,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信贷表现出很强的顺周期特点,监管当局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高度关注经济高涨期信贷快速扩张(Lending boom)的潜在后果,因为这是金融危机至少是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2007~2017年381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信贷行为周期性和监管有效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普遍存在顺周期性,此特征在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间表现更为明显。随着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效应出现减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逆周期性监管是有效的。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银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不同经济周期下应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设定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我国13个行业的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旨在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并进一步检验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投资有无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产品市场竞争能有效抑制过度投资,但这种抑制作用仅限于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过度投资的抑制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率动态分析模型对我国1991~2001年各年份之间经济增长率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显示出我国的经济增长形态基本上还处于一种低效率型的经济增长.投资不足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投资结构调整,提高投资效率和资本质量,完善投资政策等是加速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了社会资本、政治关系及其交互项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提高,国有公司能够有效降低过度投资水平,而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非国有公司在社会资本提高后也降低了过度投资水平;政治关系提高了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在存在政治关系的背景下,社会资本会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政治关系对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比社会资本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划分为整体开放、直接投资开放、证券投资开放、金融信贷投资开放等四个方面,并利用Lane和Milesi-Ferretti构造的基于事实的资本账户开放衡量指标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情况进行衡量,构建模型研究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A股271家企业发明专利数量的影响,筛选出制造业行业234家企业进行行业层面的稳健性检验,得出分行业、分地区,以不同路径开放资本账户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不良资产的生成既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防范不良资产的生成.首先是解决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次,重点防范在金融业务自由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化后,银行业出现的过度借贷,企业出现的过度投资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货币政策经济变量传导的数量效果检验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1984-1990年货币政策经济变量传导过程的实践数据资料为依据,借助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定量测算货币政策经济变量(国内信贷规模、利率、M0、M1、M2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传导过程中的数量效果,给出我国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作为中间传导媒体进行监测和调控的数量效果比较好;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国内信贷配给机制进行传导,实际利率机制的作有效果相对比较弱。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一个含有资本结构的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本文以2004—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对象,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资本结构对我国“增长悖论”的影响,探讨资本结构影响我国“增长悖论”的深层次原因。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增长悖论”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本结构没有朝着有利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方向变动,设备资本占总资本比重的下降抑制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本文提出破解我国“增长悖论”的政策建议,即除了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外,应该调整投资方向,引导资金避免过度投向建筑投资品,而是更多地投向设备投资品,以提高设备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优化资本结构,促进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燕  胡志帆 《全国商情》2005,(11):52-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外贸总额也以年均约16%的速度逐年提高,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有没有促进作用呢?本文试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视角,对1979-2004年我国GDP及其增长率、对外贸易总额及其增长率等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后得出结论,即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并针对结论作相关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