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对转型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西方转型国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东欧四国为例,基于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本国货币贬值与国民购买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转型国家的FDI流入具有正面影响.这说明东道国的FDI流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本身的经济表现.因此,致力于本身投资环境的健全,并维持稳定的政治经济局势是转型国家应持续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王龙 《西部金融》2007,(5):58-59
本文选取1996-2005年间宁夏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FDI对宁夏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山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现状及特点,采用1985—2006年的山东省年度经济数据,运用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和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经济的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种促进作用有限。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为更好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促进作用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区位优势理论为基础,选择劳动力工资水平、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政策变量、贸易量和FDI集聚程度等关键变量,利用福建省的数据对这些变量与FDI的流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简要推断FDI的类型,得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产业聚集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我国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在地域分布上却呈地区性不平衡,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本文从吸引FD I的角度把产业聚集效应划分五个层次的聚集效应,并尝试选取十二个指标来综合反映这五个层次的聚集效应。在此基础上就各产业聚集因子与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不同的产业聚集因子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区间竞争外商直接投资的福利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放松Barros和Cabral的假定,在跨国公司的决策集为{对外直接投资,出口}的情况下,建立动态的博弈模型对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通过优惠政策竞争FDI的福利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就一国整体福利而言,地区间吸引FDI的恶性竞争使引进FDI的成本过大,将导致福利损失。针对我国FDI的流向、中西部和东部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提出逐步取消东部地区外资的优惠政策,给予中西部地区适当的外资优惠政策将是我国整体福利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西部地区应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大型跨国公司来西部进行投资和并购国有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快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2-2009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废气排放量(以二氧化硫为典型指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数据进行了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与环境污染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较为明显,建议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利用外资要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改善外资利用的水平,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内地的各省/地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笔者认为比起将中国内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因素,更有必要对中国内地各省/地域做针对性的地域性分析。本文以中国内地各省/地域为分析单位,对在内地投资额度最多的港商进行了区位选择的研究,以期找出决定港商在内地各地域的进行直接投资的偏好地域因素。本文所用数据覆盖中国内地25个省,年限跨度从1989年到2009年。实证结果表明,港商在选择直接投资地域时较看重当地工资率、省内人均生产总值、省贸易的开放度,其次是教育水平,前一期的港资投入将对后一期的港资引入起正向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但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上极为不平衡,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1991年至2005年间,外资由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北上"趋势,而外资"西进"的趋势并不明显,中央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举措,并没有促使外资明显向西部地区转移。我们对东、中、西部地区影响外资区位变迁的基础设施因素、劳动力因素、制度因素和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8~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从外资的资本供给和技术溢出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FDI的资本供给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1998~2000年高技术产业FDI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负的资本供给效应,2001~2006年高技术产业FDI对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再显著,但是资本供给效应为正.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本和出口对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发明专利代表创新能力,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代表外国直接投资,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外国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国直接投资自身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在与我国自身的研发投入以及发明专利的市场化程度相结合以后,其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我国自身的研发投入以及发明专利的市场化程度对创新能力都有显著促进作用。检验结果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自身的研发投入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东部12省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状况,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商在我国东部地区进行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对东部沿海地区如何进一步吸引外资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为我国各地区的吸引外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正处于承接外资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的初级阶段,外资基本上是以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阐述河南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结构和发展状况,实证分析1985—2006年河南省招商引资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解决河南省引进外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绿色转型发展的建立,需要一套客观、全面评价其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文章在国内外绿色指数、低碳经济等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为维度的绿色转型发展指标体系,同时对我国30个省市进行了绿色转型发展综合评价,得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绿色转型发展状况良好,新疆、宁夏、甘肃等地相对落后,并结合现实需求提出了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政策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在中国,人力资源、人均收入同外商直接投资成正相关,效率工资同外商直接投资成负相关,其中人力资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基础设施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几乎没有影响.说明外商在决定是否向中国投资时关注的是软环境因素(如人才状况、市场潜力、劳动生产率等),而不是硬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的数额与日俱增,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FDI在区位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趋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本文通过分析FDI在我国各地区分布的特点、投资来源体的构成情况,以及影响FDI区住选择的因素,探讨导致FDl呈现区域不均衡分布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各地区吸引外资的策略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研究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出现"偏城镇化"现象,"十二五"目标达成需要城镇化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敛式城镇化转型。城镇化转型核心是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镇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体系的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发挥动力机制、社会成本分担机制和土地权益分配机制的协同作用,通过战略性顶层设计发展多层次城镇化,实行农村职业义务教育,保障农民工市民权益,实现城镇化内敛式转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就业的影响。通过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福建就业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FDI对就业量具有正效应。FDI每增长1%,长期来看将带动福建就业平均增加0.073%。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吉林省产业结构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分析了吉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FDI对吉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合理利用FDI,加快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