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相关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砖窑沟流域为例,采用航片解译、实地调查和基于GIS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基于像元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坡向和海拔关系的分析是从数量上准确剖析土地利用地形分布特征的有效方法,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流域生态系统恢复潜力问题,以南汀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斑块丰富度密度、NDVI、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评价指标模型对多源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对南汀河流域的恢复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南汀河流域的恢复潜力值在0.1896~0.9636之间;平均值为0.5215,恢复力达到中等或较高水平以上的流域面积为5114.43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5%,表明南汀河流域总体恢复潜力较好;在空间分布上,南汀河流域生态恢复潜力总体趋势呈西高东低,西部和南部处于高或较高恢复水平,中部和东部沿河流地区处于中等、较低或低恢复力水平;其中,低恢复力区域主要为沿流域腹地的特点比较明显,此外,该研究也为南汀河流域的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虚拟水战略背景,以榆林市12个区县为研究区,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和GIS技术,通过构建时间序列的农业调整指数模型,对榆林市的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研究,并对各县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榆林市2000—2014年各区县的农村人均虚拟水含量在时间上具有波动性,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榆林市2000—2014年各区县的农业生产优势度空间差异明显,时空变化显著,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且各区县农业生产优势度的空间差异逐年缩小。(3)榆林市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分为合理型、过密型和过疏型3种类型。(4)榆林市北部农牧过渡区六县区水土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旱作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农业和专业化草畜牧业,兼顾水土资源污染的防治;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六县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应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和林果产业,兼顾水土流失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影响"山地苹果"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调查等方法,调查影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苹果发展的因素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山地苹果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随着衣食问题的解决及土地承包期限的延长,山地苹果栽植面积迅速增加;农业特产税对苹果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促进了苹果的发展;地方政府在苹果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策者和开拓者的作用;该区苹果销售基本不受市场的影响,但技术创新能力低,技术匮缺仍为苹果生产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苹果生产将转向机械化和科技化。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改变陕北黄土丘沟壑区经济落后的状况必须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选取陕北榆林黄土丘陵沟壑特征显著的绥德、清涧、子洲县区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陕北黄土丘陵区的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具体状况,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及政策,结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化工产业,完善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打造黄土旅游胜地等等方面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和方案。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MODIS NDVI 2005—2014年数据,应用GIS像元统计、空间叠加等分析工具,并结合均值法、最大值合成法、一元线性回归和变异系数法,分析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第一批试点区近10年NDVI时空变化分布特征、波动状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试点区NDVI均呈现出缓慢增加趋势,年际NDVI值最大值、最小值出现的月份不同,NDVI值波动较大(变异系数值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居民点附近及低坡度地区,同时该区域也是试点区NDVI低值集中区。结论说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第一批试点涉及的4个区域NDVI时空变化、波动因素有相同之处,也各有差异;人类活动对NDVI时空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经济地理》2013,33(1):160-166,186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平谷区1993-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1993-2008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大幅度增加;②坡度、高程及地形位对平谷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有着重要影响.③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低地形位区间,草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地形位区间,林地、未利用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8.
选取地形、植被、水资源、气候和灾害等自然因子构建人居自然适宜性模型,进行人居自然适宜性测评,并基于人居自然适宜性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居自然适宜指数整体上呈现由内向外逐渐升高的对称分布,并以城市为据点形成高人居环境指数包围格局。②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的趋势,局部由城区向周围地区依次减小。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指数显著相关,随着人居环境适宜度的降低,人口密度降低。③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环境面积分配相对均衡,而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相较于2000年,2010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趋向于不均衡化,其中人口空间分布与降水和湿度的趋于不均衡化,与地形、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趋向于均衡,但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宁夏是我国欠发达的省区之一,地处西北干旱带,降水稀少,当地水资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过境黄河水,根据地貌特征和自然条件大体可分为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北部引黄灌区三大区域。  相似文献   

10.
利用PCA-ESDA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了甘肃省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格局。甘肃省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高值区集中于河西走廊经济发达县域,低值区集中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甘南高原等落后地区,在空间上体现出两极"俱乐部趋同"的集聚态势。按照各县土地、人口、经济子系统的交互特征,将甘肃划分为5个农村空心化区,并提出了分区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长沙市数值高程模型,从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面切割深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七个方面分析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驱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1)长沙市地处丘陵地带平地面积有限,以及生产或生活中为更有限的利用光照资源导致分布于平地上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有限;同时所以多数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于偏向东方向位置;(2)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显著,大多数农村居民点聚集于在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绝对值较小的地区,地形起伏度和地面切割深度方面,农村居民点的分布随着地形起伏度上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清水江流域为研究区,综合应用3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2002年及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于研究区DEM数据,提取流域高程、坡度、坡向及坡位数据;通过土地利用与地形的叠加分析,获得属性数据库,采用分布指数分析了清水江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地形特征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江流域各地类在不同地形等级下分布特征明显;在2002~2013年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高程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除个别地类外,坡度、坡向及坡位对土地利用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流域内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待延续及加强;在高程为750~1500 m、坡度范围为15°、缓坡区域各地类竞争激烈,人地矛盾突出,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核心区域,合理配置该区域土地利用具有深远意义;流域内未利用地分布广泛,对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缓解清水江流域的人地矛盾;流域内对水的开发利用强烈的影响水域的地形特征,同时对其他地类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评价研究成为指导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优化、重点开发区土地利用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山西省1∶250 000 DEM数据、1∶250 000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国土资源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分县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基于后备建设用地提取规则和计算公式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山西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未来可用于建设用地的后备建设用地面积合计为7 482.90 km2,约占全省陆地国土总面积的4.78%,略高于全国后备建设用地丰度(全国为3.28%);人均后备建设用地面积的平均值为0.337亩/人,略低于全国0.377亩/人的水平;全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南北部大于中部,地势平坦地区大于地势高的地区;从全省人均后备建设用地潜力来看,全省人均后备建设用地潜力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西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太岳山地区较丰富,而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聚和国土开发强度较高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晋中地区较为缺乏,同时吕梁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忻州东部五台山地区以及晋城、长治东南部地区也较缺乏。未来太原盆地、临汾盆地以及运城盆地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应该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和挖潜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应山西省政协邀请、由《中国开发报》组建的首都考察采访团一行20余名专家、科研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于1990年7月1日至8日对山西省河曲县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采访。一、水土流失状况河曲县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方。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6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1.66%;土壤侵蚀模数为9000-15000吨/平方公里·年。裸坡每年跑土1厘米厚,每亩地流失表土6.6立方米,带走肥土9.3吨。黄河沿岸丘陵地区的表层黄土有些已被侵蚀殆尽,露出第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InVEST模型估算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指数,分析其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再基于地形位视角测算其地形梯度分异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不同地形梯度上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包括:(1)生境质量指数均值在1980—1990年略有提升,1991—2020年30年间持续降低;空间上在中南部及沿海呈现热点变化、香港、澳门以及北部或东北部出现冷点变化的区域异质性。(2)1980年由低至高的5种等级生境质量的地形梯度分布呈现高—低二段式空间结构;从2005年开始则呈现高—中—低三段式空间格局,低等级生境质量的低段地形位优势加强,高等级生境质量的高段地形位优势不断减弱。(3)地形位高、低段区域,各影响因子对生境变化的重要程度各异,土壤类型在中、低段地形位区域的贡献力最大,GDP和人口在高、低段地形位的贡献力位居前列,在各地形梯度内部,DEM、坡度等地形因子对生境质量变化的支撑或限制作用不甚明显。文章认为,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或空间分层现象,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面认知生境质量空间异质性,系统了解其分异特征及机制。  相似文献   

16.
左云县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既是传统农业县,又是新型煤炭县。研究确立黄土高原地区煤炭农业县区现代生态农业的合理模式,稳定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实行农林牧三三制模式有利于摆正生态、生产和生活三种关系,改革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旧耕作制度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物质生产部门,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农业生产时必须树立生态学、大农业、整体论的观点,从当地自然条件出发确定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发展方向。否则,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左云属温带半干旱大陆…  相似文献   

17.
伊犁谷地的山麓地段分布有大面积的风成黄土,这些形成于09—0.6Ma地质历史时期的风成黄土具有含水量低、孔隙比大、湿陷性等级高的特点,对伊犁谷地山麓地段的工程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伊犁谷地风成黄土的分布、工程地质特性的初步分析研究,为工农业生产与工程建设在场地选择和地基处理方面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宁夏耕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格局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和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以宁夏19个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模型、PSR系统协调度模型、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模型和耕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模型,分析了1996—2012年宁夏耕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1996年以来,宁夏耕地利用集约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PSR系统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后趋于稳定态势;2宁夏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基本形成"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下降的县市主要位于北部引黄灌区,而中部干旱带和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则显著提升;4耕地质量和农业财政支出是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首要正向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政策环境及科技水平因子对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具有显著影响;5根据耕地利用集约度指数值及其变化特征,可将研究区划分为四大耕地利用类型区。  相似文献   

19.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了长沙市A级景区行政分布特征以及与长沙市DEM、NDVI、河流、GDP、交通五个因素的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长沙市辖区因其行政地位、环境等优势明显,A级景区分布数量较多,景区级别也较高。(2)长沙市人文类A级景区多分布在海拔高度200 m以下、河流水系附近,对植被覆盖度要求不高;自然类A级景区更倾向于海拔200~500 m的低山丘陵,高植被覆盖度的地区,河流对其有一定影响。(3)景区级别3A以上的景区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且人文类A级景区对交通条件有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就城市尺度级别下的热环境进行评价,为了能够落 实影响绿地规划的具体空间区域,并提供可以指导绿地布局的 方法,以西安为例,量化植被、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与地表温度 的关系,确定绿地降温的具体区域;通过卷积计算,以温度变 化为0作为界限,细化冷区和热区,提取城市微更新下绿地布 局待调整的位置;基于机器学习的回归算法,由绿地、建设用 地和水体分布预测作为热环境指示因子的地表温度,从而为规 划的合理性提供参考。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评价,以及与已有方 法的比较,利用地表温度和地表覆盖变化,量化城市空间分布 结构,为绿地规划提供可以落实的具体空间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