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章采用分析居民生计状况的标准化工具方法——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居民的生计资本和可持续生计能力进行了分析。在对可持续生计模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分析了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并提出假设,采用因子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个基础变量的权重,得到居民的生计资本、面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数值,并实证研究生计资本和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最大,生态补偿政策对可持续生计能力具有显著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最后文章从提高居民生计资本水平、完善生态补偿政策视角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对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熵值法和极差标准化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标准化,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量化值,并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种生计资本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的排序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也具有正向影响,说明生态补偿政策有利于改善当地收入状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后,生态补偿政策还可通过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交互作用,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11年武威市为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提出"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文章立足于武威市生态移民点,通过实地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生态移民农户家庭的生计资本进行调查,得到关于生态移民农户生计资本的一手资料,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对生态移民农户的生计资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武威市生态移民农户家庭生计资本均有所提高,其中物质资本的增长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生计问题业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晋西北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可持续性及农地流转",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对朔州市半城镇农民工的生计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农民工生计资本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半城镇化农民工生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扩展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土地利用结构、生计非农化和收入结构多样化说明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表现,重点从生计资本、生计脆弱性、农户意愿及政策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视角探讨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机制,发现退耕还林政策通过以上因素作用于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范围、调整方向与程度及其可持续性。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政策实施的时空分异和益贫性,细化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加强农户视角的政策效果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对当前转型期农村老年人生计与福祉现状的认识,探讨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于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该框架研究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生活福祉脆弱性的形成与特点、养老模式的形成、演化与变迁的途径和规律,探索农村家庭养老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文用生计来研究老年人福祉,并建立了农村老年人生计、福祉与家庭支持政策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福祉研究和实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7,(4)
文章以精准扶贫为政策背景,以生计能力提升机制为主要研究问题,以扶贫移民适应期这一特殊时期为主要关注点。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通过生计资本衡量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统计分析,文章对处于扶贫移民适应期农户的生计能力状况进行了评价,针对其扶贫移民搬迁后生计致贫因素给出了相应的生计能力提升机制。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的新领域:农民工生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生计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生计概念和对英国国际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重新认识,探讨将其应用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总结目前农民工生计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对拓展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应用领域,加深对农民工生计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扶贫和可持续生计的重大战略措施。选取广西环江县金桥村典型移民安置区,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生计资本和生计稳定性测算,分析在移民政策下,金桥村移民和原驻民两类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稳定性以及二者耦合协调等级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原驻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高于移民,具体表现为原驻民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较高,生计与收入多样性、土地利用效率较高,但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移民得益于政府扶贫政策,与原驻民发展差距缩小,但收入依赖性较高。二者可持续生计的耦合协调度均为中级协调,表现为生计稳定性提升的速度低于生计资本增加的速度。最后,研究提出农户生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江霞  文传浩 《技术经济》2017,36(4):110-116
将农村移民的风险识别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社会网络—风险识别能力—农村移民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模型。利用针对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调研数据,研究了农村移民的社会网络对其可持续生计水平的影响以及风险识别能力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密度、风险识别能力与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可持续生计水平显著正相关;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密度和风险识别能力对两代农村移民可持续生计水平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代际差异;风险识别能力在社会网络与农村移民可持续生计水平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理论,以内蒙古包头市7个牧区生态移民安置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计转型背景下牧区生态移民生计困境。研究表明:生态移民呈现出冲击型脆弱性和结构型脆弱性,生态移民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生计转型困境,生态移民拥有较低的生计转型适应能力,生态移民具有较低的生计潜力。文章认为,为了促进生态移民在生计转型生计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增强生态移民生计资本积累和培育、提高生态移民生计转型能力、建立和完善生态移民社会安全保护体系、倾听生态移民的声音、合理构建旨在促进生态移民实现顺利转型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2.
秦巴山区保护与发展生态型经济区政策制订依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巴山区发挥着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和作用。文章探讨建立秦巴山区保护和发展生态型经济区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逐步建立秦巴山区生态区域功能规划政策体系、补偿出资主体责任政策体系、绿色产品标识认证政策体系和产业置换政策体系,使秦巴山区生态型经济区建设因政策支持而产生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遏制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退化并实现生态环境恢复及农民脱贫,中国投入巨额资金实施了一系列的大规模生态修复项目。生态修复区往往具有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落后的双重特征,实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建设势必对区域农户生计产生重要影响。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性农户生计框架,从农户生态修复的意愿、生态修复对农户生计资本、农户生计策略、农户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户环境保护意识/行为的影响五个方面概述了生态修复对农户生计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并结合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未来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性别差异就扎根于社会之中。男性与女性在生计策略、生活方式的选择存在不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其是我国大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之一,生计问题一直成为困扰我国城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转型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性别角度出发,以大同市农民工为调查主体,研究当今不同性别进城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发现男性与女性农民工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差异较大,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基本没有差异,生计资本整体情况差异也不大,因此我们应该消除性别歧视,避免女性农民工成为"双弱势"群体。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民工问题是关系我国由快速城镇化向健康城镇化转型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困难,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发展理念的不科学、征地安置政策目标缺少“可持续生计”、政府公共服务行政职能缺位、就业服务缺乏针对性等,是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选取生态脆弱的民勤绿洲,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该区农户进行调查获取数据,根据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设计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以农户的生计现状为介质,对环境变化背景下农户生计的变革和可持续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环境变化导致农户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本受到削减,农户生计方式发生变迁且趋于多样化,形成了六类不同生计策略的农户。2农户生计资本指数整体偏低,且存在属性间和农户间的分异,生计资本耦合协调性严重不足。3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整体较差,在农户间表现出新型农户过渡型农户传统型农户的特征。最后,结合民勤绿洲的实际情况与研究结果,就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后雪峰  陶伟 《经济地理》2024,(2):145-155
生计概念因消除农村贫困和促进农村发展而产生,农村生计始终伴随着生计研究并始终是生计研究的中心。农村生计思想和实践起源于西方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最典型的是以国家干预为导向的农村援助性生计、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户能动性生计以及基于权利的可持续性生计。西方农村生计思想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农村生计的概念化和生计方法的兴起,强调行动者能动性的可持续生计方法增强了人们对农村生计的理解和实践;而另一方面,可持续生计方法因过度物质化、层次化和忽视社会结构而饱受批评,从结构、时间和空间对其进行修正已成为农村生计研究的重要方向。政治经济学的生计方法有效规避了可持续生计方法的缺陷,融合了结构和行动双重属性而为构建包容性的农村生计提供了可能。政治经济学的生计方法为我国农村生计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对我国当前迈向全面乡村振兴阶段的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可持续生计框架——DFID模型为研究基础,以农民的生计资本为框架核心,通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襄阳市襄州区失地农民的生计资本与其自主创业意愿的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其农户生计资本现状进行了评价,并针对研究的结果分析,提出了促进该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4个主体功能开发区划分为依据,在"生态主导,科学开发"的理念指导下,对秦巴山区进行板块规划,构建秦巴山区保护和发展生态型经济区三大政策体系:《秦巴山区功能性区域板块规划》(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调水区—粮食生产区);《秦巴山区区域产业定位》(药—水—茶—桑—游);《秦巴山区生态型经济区保障机制》(产业置换和生态补偿)。用绿色GDP替换现行GDP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变环境经济价值补偿为环境生态价值补偿。建立全员参与,以生态环境税为实现形式的生态环境补偿复合机制。  相似文献   

20.
针对秦巴山区自然地理概况、森林资源特点及林改现状分析,提出该区森林资源属于生态公益林。林改在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后,应处理好"生态林的规模化诉求与集体林权改革形成林地细碎化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生态林的周期长诉求与集体林权改革形成的林户短期利益追求之间的矛盾"、"生态林的公益性多重功能诉求与集体林权改革形成的林户单纯经济效益追求之间的矛盾"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秦巴山区生态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