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关系领域陆续出现了多边主义、区域主义和双边主义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着这些相关名词,然而对于它们的确切概念却莫衷一是。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尹应凯 《经济师》2001,(3):20-21
“多边主义”与“地区主义”在文章中指的是它们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的含义。前者指的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WTO体系 ,其前身GATT体系 ) ,后者指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从表面上看来这二者似乎是矛盾的。但文章通过分析认为 ,在多边主义下地区主义有它的存在基础 :理论基础、法律基础、成员国的国家利益基础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对外政策上却不断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从美国的世界政治理念,多边主义的机能不良,多边主义制度的变迁对现行世界秩序中的多边主义、单边主义进行分析,认为尽管现在世界上单边主义大量存在,但多边主义依然是世界秩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21世纪开始,新型深度区域贸易协定(RTA)的迅速发展削弱了以WTO为核心的传统多边贸易治理体系.本文通过逻辑分析、基本经济学分析和文献述评研究认为新型深度RTA具有性质和影响的两面性:一方面作为“深于”且“广于”WTO的深层协调机制,巩固了跨国生产网络并提升参与国竞争力,另一方面作为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新型规则制定,“权力导向”明显.为此,本文提出在多边框架内规范新型RTA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进一步讨论在跨区域巨型RTA的冲击下,中国贸易治理多边化与区域化实践的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5.
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区域治理: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涌现,日益呼唤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开展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协调与合作为基本内容的区域合作。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治理不完全,区域内多元利益相关者在治理主体结构中缺位或虚位。通过新区域主义视角的评估,显示我国的区域治理实际上是缺乏治理的地方政府间合作。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应该适时推动区域政府管理走向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6.
当今的区域主义从性质上根本不同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区域主义;传统的垫脚石-绊脚石理论以及维纳经济学,如今已不再适用于分析全新的区域一体化;相比较20世纪的区域主义,21世纪的区域主义在对世界贸易体系启示方面有着不同的意义。本文旨在依据这些事实提炼出一个论点,从而指引出一条全新的方式来思索当今的区域主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区域财税治理历经七十余年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财税政策创新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基本理论出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释析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建立、发展、完善、创新的变迁过程和扶持型、倾斜型、建设型、创新型的演进路径,厘清央地财政关系、强化预算管理改革、规范税费法律制度的内容取向和协调性、渐进性、连续性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域共同体、府际关系、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利益格局的动力机制;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关系视角,提出了强化"财权适度"、规范"精准定位"和明确"效能政府"等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9.
论新工业革命加速拓展与全球治理变革方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谢伏瞻 《经济研究》2019,54(7):4-13
当前,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处于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转变的关键阶段。新工业革命在为全球经济增长构筑新动力、促进包容性发展和提升人类社会福祉的同时,也将重塑国家间竞争格局,为后发国家的竞争与赶超提供窗口期。面对新工业革命的冲击,只有坚持开放和多边主义,以多边规则基于公平对等原则进行约束和引导,各国才能共享工业革命的红利,有效应对工业革命的挑战。这决定了未来全球治理变革的主流方向和主导逻辑必然是多边主义,而不是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诸如WTO等现有多边组织的改革,必须在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推进。  相似文献   

10.
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的情况下,区域贸易呈现出显著加强的趋势.来自WTO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六个月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为5个,接~2008年全年总数的一半.  相似文献   

11.
区域贸易协议正在不断兴起,根据WTO的统计,截止2007年6月,目前有效且通知WTO的RTA数量为214个.包括已经签署和生效但未通知WTO的以及正在洽谈中的在内,预计到2010年实际有效的RTA数目将达到400个.  相似文献   

12.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5,25(5):593-599
20世纪西方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区域主义”运动并不断转折的历史。文章以区域研究及其争论为核心,分析了20世纪西方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学到区域方法、从区域方法到区域主义、从区域主义到区域主义的解构、从区域主义的解构到新区域主义的建构等四次重大转向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区域研究范式不断转向的原因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当前西方地理学“新区域主义”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成立于1989年的APEC,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以平等、协商、灵活、渐进的“APEC模式”推动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其成员已由成立之初的12个发展到现在的21个。APEC发展的前期主要是制度建设,1994年的茂物会议确定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实施方案。最近几年,APEC在自由化和经济合作方面进展缓慢,出于拓展新的合作空间又加入了维护金融稳定、打击恐怖主义和卫生防疫等议题。  相似文献   

14.
"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指出全球化再造过程中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界研究方法的巨大变革和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通过对美墨加协定、下一代欧盟复苏计划、东亚一体化RCEP协定的研究,论证了区域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RTA本身与WTO是否一致,梳理并分析区域贸易协定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的争论,得出北美和欧盟的区域主义是全球化的“绊脚石”,更多是替代作用且具有防御性,而东亚的区域主义则是全球化的“垫脚石”,发挥互补作用且具有开拓性,RCEP在内容上是WTO的升级版,在范围上是WTO的降级版,中国未来在WTO改革、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将担负更大的使命,通过新区域主义的形式推进全球化治理与改革,从“外围”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长三角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新区域主义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区域化的进程,本文在分析新区域主义产生和对比新旧区域主义的基础上,建议长三角地区应该以新区域主义理论为指导,完善考核体系,形成协调机构,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促进区域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和环保理念的推动下,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议题,然而以往的文献却仅集中于分析贸易开放对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而忽视了对污染治理的影响。本文则着眼于分析了贸易开放和FDI对污染治理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发现贸易开放和FDI能通过影响产品价格和资本利率对污染治理产生影响;并且利用工业废水治理数据...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投资率、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等经济变量,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缩小了东西区域间经济差距。西部地区实际人均GDP的增长率从2000年开始逐渐赶上并超过东部地区水平,使得中国区域间经济差距由趋异转向趋同态势。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是推动西部地区当前发展的首要政策选择;积极加强软基础设施建设是激发西部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的根本政策举措;而推行平衡发展是缩小西部地区内部差距,规避"自然资源诅咒"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竞争性区域主义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区域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该概念包括地方政府、私人部门和非营利团体在更高管辖水平上的协作,其集中点在经济的发展成果上,其目的是保障大都市区域的全部潜在利益。本文系统回顾和梳理了竞争性区域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评述了竞争性区域主义在欧洲和美国的实践,并就竞争性区域主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连片贫困区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志明  雷亿辉 《经济地理》2011,31(4):646-650
文章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导向,从新区域主义视角提出了我国连片贫困区开发应实施产业倾斜、拓展新产业空间;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推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构建;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