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长极、产业集群与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指出经济落后地区实施增长极战略时 ,构建区域分工体系 ,利于增长极与周围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避免出现“孤岛经济”后果。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工模式 ,指出落后地区实施增长极战略时借鉴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工模式 ,引导建立“非完全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将会促进区域分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西部大开发视野里的西部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经济区域的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核心带动作用.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表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区域城市体系的完善是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要依托地域增长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最终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但问题是,西部地区是否具备推进西部大开发所要求的城市发展水平及其体系结构却值得深入探究.本文试图对西部城市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企业跨区扩张可以强化区域经济联系、推动区域分工合理化、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效率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现阶段的企业跨区扩张由于扩张活动少、扩张方式单一、扩张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与中心城市而不能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经济复苏期为企业跨区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即扩张成本较低、可以获得先发优势、国家扩大内需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政策也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据此,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政府应当大力支持本地企业向区外扩张、构建与完善有利于企业跨区扩张的市场环境、后发区域应加快增长极的培育,使其成为承接企业跨区扩张的节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西部大开发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特别是产业发展成为关键。中央审时度势,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西部大开发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特别是产业发展成为关键。中央审时度势,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西部开发十年成效来看,我国西部开发模式亟待转型。转型的基本方向是产业植入,要以产业植入代替过去的要素投入,实现西部开发模式转型的思路。这是因为,产业是西部地区集聚生产要素的"沾滞点",是维持西部基础设施良好运营的基本前提,是巩固西部生态建设成果的根本保障,是提升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新一轮西部开发中必须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战略重点。西部地区产业体系生成和发展的基本路径应该是促进我国重化工产业西移。重化工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适合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重化工产业具有较高的资源和能源依赖性,符合西部地区优势;重化工产业具有较高的政策可控性,便于政府推动产业布局西移;西部地区也初步具备了发展重化工产业的基础条件。中央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积极推动重化工产业西移。  相似文献   

7.
国内价值链构建与区域产业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煜  杨晓 《经济纵横》2012,(3):41-44
目前,我国区域产业二元化发展的特征十分突出。因此,构建国内价值链,建立区域产业互动机制对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产业内、多元化区域分工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价值链构建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优势有限,规模经济劣势明显,国内价值链构建面临多重竞争压力,国内价值链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等。因此,应采取培育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培育本土主导企业国内价值链构建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推动国内价值链构建。  相似文献   

8.
产业支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首先对城市产业支撑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对贵州省88个县区市的产业支撑现状进行剖析,发现建强县大部分依托第二产业、小部分依托第三产业,大多数非建强县缺乏产业支撑。结合贵州省城市人口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贵州省经济强县和非经济强县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最后,提出了严把环境关,正确选择和培育支柱产业;加快高速路网建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加强县区市竞争力评价,强化城市对标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城市产业带形成;加强地区间合作,实现产业集群跨区域的分工与协调;加快城市群的建立,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关注省际边界县,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等贵州省发展城市产业支撑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政策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五"时期,要在区域政策规范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区域政策体系,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着力解决关键问题;重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扶持问题区域发展,构建良好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区域政策调整的重点是:切实提升东部地区国际竞争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支持问题区域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的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不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应当遵循整体开发与各省开发相统一、经济开发与淮河治理相统一的原则,把徐州与蚌埠培育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把淮河干流沿岸打造为经济发展轴线。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稳妥推进城镇化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开发轴线的构建。淮河流域应当把握机遇,壮大徐州与蚌埠的经济实力,提高淮河通航能力,促进人口与产业聚集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西部区域工业园普遍存在起步晚、规模小、集约化不够、产业结构趋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提高。研究从西部中等城市天水工业园区的发展实际出发,基于集约化水平、产业集聚、创新能力、管理体制四方面,分析园区发展的状况和问题,从长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角度,包括整合园区资源、合理调整园区布局、定位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提高园区发展效率等方面,进一步提出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运用区位商指数、中心性指数和引力模型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地级市的视角测度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发展的地域分工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为制造业—服务业主导,西部地区为农林牧渔业主导,中部地区为采矿业和矿业—制造业混合带;从城市节点差异性来看,环渤海地区以矿业—制造业型城市、制造业型城市为主,地区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差;从产业空间结构来看,分出了七大产业地域功能区,各功能区发展动力差异较大,并总结了"一圈、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对环渤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不能简单复制沿海的经验,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本文依托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的课题研究,对类似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作了初步的探索,主要阐述了在"进口替代"理论下寻求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道路选择的分析过程,简述了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重点产业选择和产业体系构建的方法,同时举例提出了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配套公共政策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扭曲的资源开发体制、失衡的区域经济结构、薄弱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低下的自我创新能力是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机制显现的主要缺陷.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培育区域内生增长机制为目标,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改革资源开发体制、努力培育创新能力、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和完善对外开放系统,加快培育西部地区内生增长机制,大幅提高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经济实力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15.
略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推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升 《现代财经》2007,27(10):80-83
随着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战略的重大规划和调整,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已经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对于京津冀来说是推动经济新一轮腾飞的关键时刻,亟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构建我国北方强大的经济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16.
白家瀛  李振友 《经济师》2015,(3):192-193,198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掌握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内部构成与自身特性、界定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有助于构建更完善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体系,进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区域产业集聚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聚与扩散推动城市群大中小城镇的发展。城市群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扩展促进了产业的扩散与再集聚。区域产业集聚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辽中南城市群在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推进了新的产业集聚。煤炭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培育新的优势,沈阳、大连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促进了核心城市新产业的培育与壮大。调整城市群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经济纵横》2021,(2):90-96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同为重大国家战略,给琼粤港澳合作带来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谋划两大国家战略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新高地,是实现区域互补共赢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的重要路径和迫切要求。从全局视野谋划、布局、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可采取共同拓展经济腹地的联动模式、打造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联动模式、总部(海南、香港)+基地(珠三角地区)的联动模式。为实现国家重大战略融合发展,放大叠加效应,应构建政府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共享机制,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特色产业集群、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统筹联动发展,加速"大湾区+自由贸易港"的城市群和产业集群联动,推进产业格局和分工体系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来支撑,经济总量的壮大,需要产业来依托。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一定要做好产业集群这篇文章,推动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配套,培育壮大特色经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战略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以及网络开发等理论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应走层级增长极网络开发模式,并提出了构建以“成渝”和“西咸”经济圈为核心层增长极的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在实现生产与人口向“辐射带”地理集中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极化效应与回波效应促进层级增长极网络辐射带的发展,最终达到推动整个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