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你漫步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看到一个个鳞次栉比的饭店、酒店在千方百计 吸引各方宾客,推出种类繁多的佳肴供宾客们品尝,但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 场”吃腻了吃遍了的北京人很难说清谁的菜好,谁的更有特色,更能给人留下 难忘的印象,无论当初的川菜、粤菜、潮州菜一时怎样火爆,也只不过是各领风 骚一两年,北京人以及到京的宾客对饭菜也许厌了,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希望 在用餐之余得到更温馨的感受,因为优秀的中国人不仅仅只停留在吃饱吃好这最 初阶段,人们希望在吃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老悠久的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 在京城就有…  相似文献   

2.
梁智杰 《新经济》2012,(14):56-58
秋天,是最适宜吃蟹的时令!也是各种蟹类最当造、最肥美的季节!吃蟹作为中国人一种传统的文化享受,约始于魏晋。《世说新语》记载,晋毕卓嗜酒,曾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从此人们便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时节四大风流韵事。时至今日,吃蟹文化渐渐发展,每逢秋天,人们总要邀上亲朋好友一起吃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螃蟹宴"。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绝大部分动物来说,吃东西是首要大事,因为这是获取能量最主要的途径。两千二百多年前,郦食其给刘邦提建议的时候,就特别强调:"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可见吃东西对于人类来说也是第一等的事情。但是,动物吃东西和人吃东西不一样,因为我们不仅要吃进能量,还要吃出花样。所以说,动物没有文化,而人类有文化,而在人类文化中,饮食文化是一个集中的表现(Counihan and Esterik,1997)。  相似文献   

4.
继承传统文化不能以腐朽为神奇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时引述了一篇文章的观点,这篇文章说,现在有一种说法,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西方由于主客二分,所以科技发展,但又因此造成现代文化危机。而中国讲"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5.
台湾总统马英九说,最近有政治人物说他没能力出卖台湾,“这句话说对了”。他可以卖水果、卖石斑鱼,“最没能力做的就是出卖台湾”。  相似文献   

6.
“吃”的改革探微陈升钧中国有悠久的“吃”的文化,但却少些“吃”的文明。为“吃”所累,不知耗费了多少国人的精力和国家的财力;为制止公款大吃大喝,又不知发了多少次文件,制定了多少条措施。然而,因贪吃致堕的事例仍时有所闻。我仅凭日常接触的资料和由此引发的点...  相似文献   

7.
凡事都有度,就说人吧,人多热气高,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然而人超过了一定的度,则人多扯皮多,人多内耗大,人多负担重。不是吗,民间就曾有“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扛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说法。 细心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此类事还真不少。有个乡镇干部告诉我,60年代时,乡级机关只有十几个人,可现在一般的乡镇机关也有100多人,如果是几个乡镇合并建制的,机关之人多可想而知了。我们上一级的一些党政机关也同样存在着人员超负荷的严重情况。 人多,如果真正忙在事情上,那也罢了。问题是人多,分工就细,敲锣卖糖,…  相似文献   

8.
苏迅 《江南论坛》2004,(11):55-55
夫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美的食物他老人家也喜欢,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至少从两千余年前就已经很昌明。既然称其为“文化”,总不免有许多讲究,要有些足以令这个“文化”以外的人心生感佩之处罢!说到这一点,我们是有理由嗤笑古人的偷惰的:因为他们的春秋笔法,真正是惜墨如金的,虽然对于美食佳肴与现代人一样具有兴趣。但说到花笔墨去描摹,他们的兴致却十有八九提不起来。因此后  相似文献   

9.
百姓反映 现在吃蔬菜都比吃肉贵了 "现在的蔬菜真贵啊,两元以下的菜根本买不到."长春市民张女士说,前几年还好些,冬季的绿色蔬菜也没觉得怎么贵,以前总觉得吃肉比吃菜贵.  相似文献   

10.
程鹏 《经济》2005,(3):10-10
春运之苦没几个人没受过,等车、挤车、赶车、转车、车厢里、车站上.一路都是苦.不必多说。谁叫中国人多呢?这我能理解。我一直没搞懂的是.火车上的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甚或提心吊胆的乱象,怎么从来没见人管过?比如那些在车厢里往来穿梭的”生意人”,比如那些在乘客中颐指气使俨然霸主式的人物。我发现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恨这些人,又有些怕这些人,我们拿他们没办法。  相似文献   

11.
房兆灿 《商周刊》2011,(1):47-49
中国的中产阶层似乎还没发展壮大。就有要崩裂的趋势。一个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层,日益成为中国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软肋,这是目前中国很多问题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美国通用一款中级汽车“景程”在中国市场销售业绩平平,有分析说,主要原因是“雪佛兰”标识触犯了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忌讳。我相信这一分析有其独到的见解,“十字”型标识在中国人眼里,不是“金领”的象征,而是与“死亡”、“事故”等不祥联想相关的下意识暗示符号。  相似文献   

13.
周其仁教授在联想投资年会上提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有问题,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判断: 第一,经济速度不会有大问题。 2009年,我国投资增长30%,消费增长15%。16%,进出口下降20%,三个数加到一起GDP保住了8%的增长。2010年消费掉不下去的,很多人说消费弱,是没好好分析,中国的消费其实不弱,车、房卖得这么好,怎么能说消费弱?中国还是没有对路的商品和服务,要有好的对路的商品服务,中国的消费还会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在20世纪所经历的动荡与变革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既有抵御外敌入侵和欺凌的救亡运动和民族解放战争,又有推翻旧制度的两次民主革命;既有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也有在现代迷信支配下的狂热和浩劫。这些跌宕起伏、恣肆汪洋的社会面貌,给了城市文化以特别的刺激、推动乃至伤害,使其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发展态势,经历了异乎寻常的曲折和艰难。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今天,回顾这100年来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探讨蕴涵在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总结中国城市文化在本世纪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分析它与社会变迁的相关性,应…  相似文献   

15.
朋友小王用闪存给我带来了一本电子图书,说是再过两天这本书就被锁定了,问我有没有办法破解。我笑着递给朋友一只香烟,还没等他吸完,我说:“拿去吧,这本书不会再有时间的限制了。”朋友瞪大了眼睛连说:“大侠!大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把“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矛头对准和尚,批评三个和尚因为“懒软散等靠推”而造成没水吃。愚认为,这有失公允。没水吃的问题固然与和尚有关,但“和尚”的上级——“方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来,一个和尚挑水满可以完成任务,如果让其承包,更能调动积极性,再加上政策优惠,吃水根本不成问题。但是,寺庙管和尚的方丈没有这样做。当一个和尚干得正起劲的时候,他又调来第二、第三个和尚,因为没有明确责任,故由“挑水”变为“抬水”和扯皮,这样,该寺的吃水就困难了。  相似文献   

18.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常常挂在人们嘴边的谚语所提示出来的东西,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是耐人寻味的。一个和尚独居时他可以挑水吃;两个和尚同住他们可以抬水吃;而三个和尚共处时却为什么会出现没水吃的结局呢?我们的探寻就由此展开。本文的主要内容包含四个部分,分别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古语,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重点分析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原因,最后针对这样的现象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来指导我们以后的经济活动的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细致的个性化服务能否做到,就在于你是否会多想一想多问一问,这就要求我们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入住商务楼层的客人均能得到一份果篮礼品。这是酒店向商务客人提供的一种优惠。一天,在巡视23楼时,发现2306房的果篮里只有梨子.房务员说这位外国客人已入住四天了,前一份果篮也只剩梨子没吃。是不是这位客人不爱吃梨子呢?在拜访客人过程中,证实了这个推测。从此,凡是这位客人入住。在果篮单上都会注明“梨子勿送”。事情虽小,但滴水见太阳。这体现了酒店真诚细致的服务理念。 如果说细致的服务是“面”。个性化服务就是“点”…  相似文献   

20.
刘夷 《经济月刊》2013,(9):41-43
如果邀请四五位专家,围绕中国的人口红利问题开个研讨会,会议大概能从早上九点开到第二天早上九点,最终也还是没结果。这就是学术,只要论据充分、有实际意义、具人文关怀,就无大错。今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出现了“常同家看看”的相关条款,再次将老人的赡养陪伴问题拉到了社会谈论“一线”水平。所以在这篇文章中,《经济》记者无意于探究人口红利说的正确性,只是想以人口红利问题为切入点,着重问一句:中国的养老问题怎样了?毕竟,不管人口红利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即将到来,这都是个无法同避的问题现有养老保障体系问题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