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振华 《特区经济》2009,(2):296-297
产业集群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创新网络,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扩散、企业合作、创新人才的聚集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等;我国许多区域已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产业集群,但存在的集群以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强,产业聚集基地的创新体系不健全,各区域创新能力不平衡等问题;文章针对性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创新能力是决定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拥有较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的浙江,也面临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迫切任务。文章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浙江的区域创新能力,论证了浙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要在同质化中突围、升级和持续发展,建设区域品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依托产业集群,利用群体效应形成的区域品牌,已逐渐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福州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显得滞后,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不高,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必须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开展区域营销,发展区域品牌;建立区域品牌建设的内生机制;营造区域品牌建设的外部环境;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山东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及提升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创新能力是由该区域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六方面要素所构成;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由六大要素、25个指标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对山东各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际评价和比较分析。认为青岛、济南两市的创新能力最强,东营、菜芜、威海、淄博、烟台、泰安、潍坊七市次之,济宁、滨州、聊城、德州、日照五市一般。临沂、枣庄、菏泽三市相对较弱;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知识流动和创新交流、重视教育和科技人才培养、加快以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程、提升创新的综合产出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提高山东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如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实力、聚集了一批人才和构建了一批创新平台;但同时又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科技投入机制、科技体制等仍不完善等。滨海新区已经进入创新推动阶段,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滨海新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建设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滨海新区必须建设四大创新系统,即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和文化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6.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增强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将反映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与环渤海城市群其他省市进行比较,寻找河北省区域创新的不足之处,最后指出应从创新环境的改善、创新投入的增加、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等方面提升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效率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存在差异.文章以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行为主体为出发点,对影响区域各主体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测度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区域物流的创新化发展,分别构建了区域物流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基于上海市1997—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间整体相关性、指标间关系等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典型变式与典型变量值图深入分析上海市创新能力发展对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并从物流发展动力开发、创新活动资金投入、物流从业人员创新能动性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史修松 《改革与战略》2009,25(9):184-187
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其效率的提高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区域创新系统已成为重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文章在阐述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的内在联系,综述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测度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述了创新及创新理论,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然后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依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1.
区域劳动力品牌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亦名 《乡镇经济》2009,25(6):78-82
区域劳动力品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作为劳动力市场中一种特殊的统计性歧视和声誉机制,它能实现企业、劳动力、地方政府与培训机构等多方受益的格局,因而区域劳动力品牌在欠发达地区得到较快的发展。劳动力品牌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均有较明显的效应。短期内,劳动力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区收入差异,但是,如果区域劳动力品牌不能与本地产业的培植相联系,区域劳动力的就业将是不可持续的,其经济极有可能陷入“打工经济陷阱”。一旦区域劳动力品牌与本地产业的培植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联系起来,将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实现较为彻底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创新政策在发挥区域创新优势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由于不同的区域之间在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并没有一个普适性的区域创新政策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区域。在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时需要立足于区域实际情况,遵循差异化原则。基于政策试验背景对我国实行差异化区域创新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开展区域创新活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玉梅  杨俊生 《改革与战略》2011,27(10):106-108
区域行政是地方政府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职能创新,其目的是为地方政府间的有效沟通与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区域行政运行与之相适应。文章通过对区域行政运行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及区域行政运行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分析,认为我国目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行政应在现行行政基础上,实行“双轨运行、双轮驱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区域规划是推进区域政府间协作的重要机制。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实践来看,区域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区域规划功能与价值定位上的错位、法治基础的缺失、程序机制的不完善等缺陷,制约着区域规划的良好实施。构建区域规划实施的法治平台,完善区域规划实施的程序机制,是推进区域规划实施、推动区域政府间协作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区域品牌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区域品牌特性的分析,针对其特性找出区域品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品牌的营销策略。希望本文提出的营销策略对于区域品牌的发展能够有所借鉴,以达到促进区域品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祁黄雄  叶莉 《特区经济》2014,(8):198-200
区域创新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重大命题。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还很薄弱,科学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制约着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刘浩  史春云 《特区经济》2006,(9):332-333
区域创新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世界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已有众多的学者作了一定的研究探讨,本文结合前人的成果做了简单述评,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8.
实现区域协同创新不仅能够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从协同学视角分析了区域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从京津冀创新资源条件的现实基础出发,分析了目前三地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含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创新要素协同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客观评价和比较分析中国省(市)域自主创新效率,利用改进理想解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市)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地域差异化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20.
曹越 《科技和产业》2019,19(8):89-92
区域科技是国家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国家科技的简单缩影。区域科技管理必须充分研究和尊重区域科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技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整体科技的有序发展以及区域科技结构的合理化。在区域科技资源有限的客观基础上,从消除区域科技信息不对称、激发区域科技创新主体的动力、共建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及文化制度软环境等方面探索性地提出提升路径,并提出转变区域科技服务职能、完善区域科技规制体系以及发挥宏观统筹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