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商投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仅有科技理论知识培训、业务技能培训,而且还有企业精神的培训。通过企业精神的培训,促使员工热爱企业,把自己的荣辱、利益、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尽心尽力尽职,多作贡献。这里介绍一下我国境内的外企对员工进行企业精神培训的几个事例,其他企业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吃苦耐劳精神的培训。企业员工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外企特别注重的。这关系员工对工作负荷和节奏的承受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于是,外企采取种种形式培养本企业员工的吃苦耐劳精神。例如,中韩合资三星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对新招聘的员工首先就是进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时代》2011,(6):26-27
中国员工的敬业度状况究竟怎样?什么样的因素在影响员工敬业度?如何有效提高敬业度?近日北京外企方胜商务调查有限公司(简称:外企调查)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联合开展的中国敬业度调查结果出炉,对目前中外企业广为关注的员工敬业度进行全新解读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视,普遍引入了外企使用的多种员工绩效考核方法,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分析了员工绩效考核中比较典型的三类方法,指出了我国企业实施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并尝试给出一种适合我国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家》2003,(6):82-83
上海外企普遍采用隔离措施,但是最不愿意送返外籍员工;香港的外资企业使用口罩比例比广州外企和上海外企都要高得多, 同时最普遍地采用员工弹性工作制  相似文献   

5.
公司动态     
《中国新时代》2007,(5):130-131
FESCO 2007年植树节2000余名外企员工及志愿者参加为深入开展“微笑北京”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外企员工的环保意识和志愿服务意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外企服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入世,外企与国内企业打人才争夺战,员工离职问题倍受关注。本文从员工离职的类型入手,通过分析离职原因,提出了一些可供企业借鉴的对策来规避离职风险,以期将损失减到最小,并能为企业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7.
声音     
“外企竞争力已远不如以前” 2月5日,英特尔宣布调整在华生产运营计划:未来12个月内,将其位于上海浦东的封装测试工厂整合到成都工厂,预计将使约2000名员工的工作受到影响。仅仅一周后,2月11日,摩托罗拉确认在中国区进行裁员,该公司称裁员将是一个持续评估过程。“以前总觉得世界500强的企业既稳定又风光,但现在看来,外企的竞争力已远不如以前。”  相似文献   

8.
广东的社会保险覆盖率不高,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参保率更是低得让人心寒。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置若罔闻?为什么广大私企职工及外企员工却没有对企业主的行为诉诸法律?《广东:私企外企不“保险”》为你解剖个中缘由。  相似文献   

9.
外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员工的就业思想与就业结构,文章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实地调查与因子分析探讨了外资企业员工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外资企业员工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及个人发展前景、员工精神回报等,据此文章提出了提高外企员工满意度,减少员工流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纪亮 《中外管理》2011,(7):82-83
为员工提供更多的选择并以制度进行保证,辉瑞让员工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彻底拆掉了外企的"玻璃天花板"。作为一名外企员工,你了解自己的潜力吗?传统观念中,销售代表的终极职业目标是销售总监,行政前台的最高期望值也不过是升级成为总裁助理,外企的"玻璃天花板",  相似文献   

11.
前传 人才服务最早可以溯源到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外企纷纷开始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由于当时外企用工受到政策的限制,类似于"外企服务公司"的机构应运而生,为外企招募当地员工,但这并不能代表人才服务的开始--因为招募的外企员工关系还被挂在"外企服务公司"名下,只不过是劳务派遣性质而已.  相似文献   

12.
培训中心的历史几乎可以与FESCO的成长史划等号,最初,它的名称是“外企教学部”,主要任务是向外国商社的驻华代表提供汉语教学。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教学中心也改名为“外企培训中心培训部”,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展为外企员工,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语言类,还包括各种商务管理培训课程。2001年,经过增资的培训部再度将名称简化为“外企培训中心”,越来越多的“准外企人”也成为服务的对象,培训中心的业务内容也丰富为语言和管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3.
叶紫 《企业文化》2005,(9):79-80
Do what you say,say what you do,做你说过的,说你能做的。这是在外企工作的员工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外企员工因为不同的工作文化造成了他们的职场经历也不同,那么在外企他们的生活、工作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本期话题将特别请一些在外企工作的职员来说一说他们的职场经历。  相似文献   

14.
<正> 进入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后,国企也好,外企、民企也罢,都在为人才问题发愁,国企愁的是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民企、外企愁的是聘不来合适的人才。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领导必须善于聚拢员工人才,无才引得来,有才留得住。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第一季度,在华跨国企业在北京地区的人才需求量较2010年第四季度明显上升,而外企员工的流失情况则有所回落,使得外企员工流动指数达到53%,是2008年第一季度以来历史最低点。  相似文献   

16.
据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去年以来对国内30多个行业、近600家企业的调查,国内的人才流动比率正迅速上升,平均速度超过10%,且有加速流动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外企员工的离职率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在北京,每年春节前后是外资企业员工离职行为发生的高峰期。本调查对1996-2003年7月间制造、电器、通讯和IT行业的主要外资企业在北京地区的正式工和合同工(不含临时工)离职情况进行了分析。它们多为《财富》500强的上榜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有一定时间,在北京地区员工数达500人以上。离职趋势总体分析从1996年到2003年7月,这15家企业离…  相似文献   

17.
邓展 《新前程》2006,(6):56-57
“这件事传得太广,我都找不到工作了。”离4月9日瑞贝卡给他的老板回复邮件仅仅十几天时间,“邮件门”的当事人瑞贝卡就发生了这样的感叹。仅仅一周左右的时间,一起老板和员工闹矛盾的公司内部的“家事”就传遍了全国几乎所有外企,成为各大外企员工和网络舆论谈论的热点。这让瑞贝卡始料未及,从上面的言语中,不难看出当事人有些后悔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危机面前企业一定要裁员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天,一篇由一名外企员工写的帖子在某个写字楼的白领中被频繁转发,帖子中记录了一名外企员工亲眼见证的裁员过程,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人才市场流动性增强,到什么样的企业就职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外企还是高薪的代名词吗?国企除了高福利,能给员工什么样的职业成长空间?在外企和国企的双重挤压下,民营企业又将如何吸引优秀人才?……这些问题可能是每个职场人都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外企,薪水高、管理先进,一直受人们追捧。然而,受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求职者们花点心思了解不同企业的特点及要求,相信对进军外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美资企业来说,具备以下4种意识,至关重要。主动意识一位美资企业老板说:“我在给中国员工开会时,先提出问题,然后谈我个人的看法。问有没有意见,大家都不说话,我就点名叫他们说。有趣的是,有些被叫到的员工,常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反问我:‘是叫我吗?我没有意见。’我认为这并不是好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