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继平 《走向世界》2007,(18):38-39
济南这一方水土实在诱人.济南的历史因文化而生动,济南的文化因历史而精彩.追根溯源,这份儿生动与精彩,还得从遥远的历史深处慢慢开始.四门塔、灵岩寺,一塔一寺却占据了两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石塔"、"海内第一名寺".  相似文献   

2.
文韵曲水长     
张继平 《走向世界》2009,(21):34-35
济南的文化,因历史而精彩. 济南的历史,因文化而生动. 寻根溯源,这份精彩和生动,还得从一个叫吴金鼎的28岁小伙子那一弯腰说起……但济南文化并不保守,在形成了文学与曲艺两大品牌之后,仍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3.
仔细咂摸一个城市的味道,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回味悠长.作为齐鲁文化代表的文化之城济南,其文化在全国城市中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代表性和包容性.因此,济南作为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绝非浪得虚名. 那些静静矗立的老建筑,从一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有力的说明.尤其是那些动辄以"最"字头出现的老建筑,是不可复制的文化瑰宝.它们首先是文物,是活着的文化载体,供后人瞻仰.四门塔:华夏第一石塔 如果梳理济南的古建筑,四门塔显然是最鲜亮的招牌. 这座塔是中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艺术价值最高的单层石塔,也被称为华夏第一石塔.  相似文献   

4.
范立振 《走向世界》2013,(39):26-28
<正>2013年6月28日,"十艺济南,泉声曲韵"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在珍珠泉人民会堂精彩上演,演唱会现场座无虚席,场外更是一票难求。"中国第一老生"于魁智、梅葆玖先生入室弟子李胜素、著名的铜锤花脸孟广禄,不仅表演了他们的经典唱段,现场还多次返场,将演出的时间整整增加了40分钟,让济南观众过足了戏瘾。像这样群众参加活动的火爆场面,只是"十艺济南"系列文化评选展示活动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十艺济南"  相似文献   

5.
济南不缺历史。1928年春天,彼时还是学生的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济南东部章丘考察时,不经意间弯腰捡起了几片陶片,从而捡起了城子崖遗址。城子崖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而龙山文化被称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东部。如果你来到济南的西部长清、平阴,则可以看到苍凉的齐长城。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发生于这里的孟姜女哭长城的凄惨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济南的南部不仅是泉城绿肺和绿色屏障,大山深处的四门塔、九顶塔、龙虎塔是佛文化圣地。尤其四  相似文献   

6.
寿光因蔬菜而更加精彩. 4月20日至5月7日,高扬"绿色、科技、未来"大旗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将在寿光举行,"中国蔬菜之乡"再度演绎精彩的绿色文化.  相似文献   

7.
刘悦坦 《走向世界》2009,(36):24-25
2009年,全运会在济南举行,这对济南来讲,就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成人礼"仪式.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域,济南怎么还没"成人"呢?其实,我们这里说的"成人",恰恰就是济南由一个中国传统历史又化名城走向世界性文化名城的"成人".  相似文献   

8.
我们无数次说,济南是个以文化著称的城市:齐风鲁韵、东夷故土、名士辈出……然而,什么是文化?有一句话得到学界与坊间的普遍认同:文化是居住在一方区域的人的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面相。正因为此,这个世界才变得生动多姿。也因为此,时光流传,沧海桑田,文化渗透在历史的血液里而代代流传。作为一本城市杂志,我们力图以文化的视角对济南进行解渎。苍凉的城子崖、奔流的泉水、隽秀的华山、逶迤的小清河……好在济南穿越古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  相似文献   

9.
黄勉 《走向世界》2015,(12):55-57
济南,这座黄河下游的千年古城,从远古时代开始,这里的先民就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文化。这里有舜文化遗址千佛山,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等。在已建成的济南百座博物馆当中,带有浓厚城市历史收藏及文化展示的文  相似文献   

10.
刘雨 《走向世界》2015,(12):40-43
对于一个身在异乡的旅者而言,博物馆是了解一个陌生之地最简便而又全面的去处;而对于土生土长的济南人而言,博物馆则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代表着当地历史文化风味的所在。在这里,你可以驻足、停留,细细去品味博物馆的"济南往事"。提及博物馆,济南当属中国兴办博物馆最早的城市之一。1904年盛夏,横贯胶东半岛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英国传教士怀恩光在如今的齐鲁医院后门以东,也就是广智院街,原名"东新街",创办了济南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这座既有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1.
就大环境来说,济南即将步入"博物馆群"时代。博物馆的扩张能够更广泛地渗透群众生活,唤起市民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共鸣和热情,还能"联网"济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平台和渠道,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对"博物馆群"而言,质的提升更加重要,管理和发展思路应该因"馆"制宜,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在美丽的泉城济南将会上演一场万众期待的文化盛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做为一场全国性、群众性的重要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典,中国艺术节自1987年首次举办以来,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文艺事业不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十艺节"由山东省主办,而省会济南作为"东道主"之一,又是主会场所在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这是一个"博物馆时代"。在中国,无论国有、民营还是私人,博物馆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数量也跃居全球第二。在这场博物馆文化大潮中,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济南提出了"5年内建设100座博物馆"的目标。一场博物馆建设大潮汹涌而至。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都有不同的分工,这是历史约定俗成的,尽管这一切都在不断改变。济南过去有句顺口溜:"东关胡饼西关酒,好汉出在南门口",基本上道出了城关不同方位的不同特点。东关一带历史久远,以王舍人镇为代表的地下文化遗存说明了这里曾是济南先祖繁衍生息的地方。因有着大片的农田,后来这里成为济南的"米粮仓","胡饼"成为其形象的代称。南关地势居高临下,是旧  相似文献   

15.
窦玉生 《走向世界》2008,(12):32-35
济南有着9000年人类活动史和2600年建城史,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齐鲁古城,是近代中国内陆第一个自开商埠的城市。显然,打文化牌,是济南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围绕着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建设各种各样的文化工程,济南市确实利用文化做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16.
"济南潇洒似江南",其实在济南,潇洒的岂止是景物,人物亦风流倜傥,在济南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名城、名泉、名士".形成了济南的特色.名城是济南的根,名泉是济南的魂,名士是济南的本.对于"三名"的宣传,早已列入了济南的文化战略工程,而名城,名泉.名士.更成为济南众多艺术家的创作脚本.  相似文献   

17.
阴秀文 《走向世界》2013,(8X):64-65
<正>高楼大厦是城市独有的语言,也是城市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这里融汇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他们或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或为独特的人文雅韵,或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汇聚于此,落地生根。适机的天时地利人和,使济南成为"最中国"的旅游城市。城市的发展,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通也是一抹炫彩的风景。济南的交通别有味道,而这种味道则来自于独具济南特色的立交桥。人们常说桥是一座城市的骨架。不经意间,我们的城市在脱胎换骨,许多桥随着城市的发展淡出视野,也有些桥承载着济南的历史,经多次翻修而历久弥新,在这一座座桥消散变迁之际,一批批新桥雨后春笋般建成,燕山立交、北园高架、二环东路高架桥……如此沧海桑田,泉城的面貌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8.
于一座城市而言,名片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儿,更何况济南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显然,城市名片不单单是一座建筑体或一个地标所能替代,更当是城之灵魂。而这种灵魂气质,非文化莫属。有人说,文化是水,动则波澜壮阔,静则水波不惊。于一动一静之间,济南的曲艺、民俗、节会等一系列的精神大餐将城市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先说静。若提"静"文化,不离民俗。如果,你对济南的"静"尚不了解,不妨抽一日闲暇,去一趟济南的老街——曲水亭街;又或春节,带着全家来济南过一次元宵节,赶一次济南味儿的年会。如此,你便会懂得,为何济南的皮影会如此的惟妙惟肖?济南的泥塑人会如此的执着?兔子王又会如此的痴迷?济南人缘何会如此迷恋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当然,这一切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  相似文献   

19.
<正>第十届中国艺节即将隆重开幕,作为东道主,泉城济南深感荣幸。济南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也提前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来迎接这个中国最高规格艺术盛会的熏陶和海内外朋友的考察。说起来,济南是一座艺术之城。这座老城有着260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艺术是这座城市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的艺术有一块招牌,那就是曲山艺海。曾经,济南和北京、天津并称为曲艺界"三大码头",并有"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流传,那是何等繁荣!除了曲艺,济南的其他艺术形式也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20.
"济南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这是她的一大优势。历史上的济南就曾经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在一个暖冬的下午,记者如约拜访了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张华松向我们侃侃而谈。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研究方向谈到新形势下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