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全球性战略选择。低碳经济模式下,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新的商品交易形式将得到迅速的发展。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最有效的减排机制,也必将是今后中国低碳经济的必选模式。本文就碳排放权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披露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中国农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走低碳环保之路,亟需降低农村碳排放强度。文章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碳排放强度的基础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碳排放强度呈现出倒U型的影响关系。运用中国26个省份2001~2017年的数据,在农村金融规模和效率的维度上分别通过面板模型验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农村金融规模中的信贷规模和储蓄规模对农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农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负向;农村金融总体规模对农村碳排放强度没有显著影响;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应深化农村金融发展,加强农村技术升级和深化研发创新,以促进农村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字金融与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耦合关系,碳排放影响数字金融的转型、发展,而数字金融也影响城市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数字金融发展对城市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助力城市经济踏上低碳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4.
低碳金融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现状,指出中国商业银行应从两方面入手发展低碳金融业务:一是积极开展低碳授信工作,包括:开拓信贷市场,寻求有效信贷资源;根据赤道原则实行有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完善低碳绿色信贷的环境。二是拓展中国银行业的低碳中间业务领域,包括:为CDM项目提供多元化的中介服务,积极参与和促进碳排放权交易的中介平台的建设;积极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理财产品。政府需在政策层面激励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应主动转变经营策略以适应碳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5.
全球资源与气候环境变化,使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发展的焦点。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此,本文认真分析了目前我国碳排放的实际情况,指出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思想观念滞后、政府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碳金融发展缓慢等,进而提出在碳排放约束下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约为18.%,作为服务于生产、流通和生活消费的物流业,其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大,在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共识背景下,发展低碳物流业意义重大.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测算等式近似计算1995-2011年间的物流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物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物流业低碳排放策略.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所面对的在会计准则中尚无规范的问题,分析实施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提出发展和规范我国碳排放权及其相关交易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等观点,希望能为我国低碳经济下的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相应地衍生出各种与碳排放有关的金融需求。碳排放大国的低碳金融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各国政府及金融机构争先参与碳市场交易。本文从我国碳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出发,对碳金融产品开发从供、需两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应加快实施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加大对碳资产工具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创新碳金融产品、完善专业化的碳金融组织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绿色金融作为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对达成双碳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基于空间视角,阐述绿色金融影响碳排放效率的途径,其次通过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测算了各省份碳排放效率,运用熵值法测算了各省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最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本地的碳排放效率,而且对临近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应优化完善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绿色能源技术,加强地区间协作以促进节能减排,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碳排放权交易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方式,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望超越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低碳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在海南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配置海南稀缺的环境资源、提升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将海南的低碳优势转化为资金,进一步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通常情况下认为碳排放强度降低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结果,但本文通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相关数据,基于VEC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低碳、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定量分析了碳强度、TFP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影响,发现碳排放强度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强度变动对第三产业比重具有显著影响,降低碳排放强度,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后文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低碳”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然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涵盖了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碳定价、政府监管、信息技术、法律完善等诸多环节,同时还要考虑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有助于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动态分析角度构建交通运输碳排放相关指数模型,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及其空间转移差异。结果发现: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趋增,其强度以年均0.045%的下降率渐减。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内向,低碳排放质量最高;宁夏的排放质量渐而提升。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外向,低碳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催生了碳金融,为金融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碳金融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间接地降低碳排放量,并降低减排的成本,还可以增加国际影响力等。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比较、中国碳金融发展瓶颈的分析,提出建立碳市场的必要性以及中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平等地参与碳交易,获得与其碳排放资源拥有量相当的议价权和定价权。  相似文献   

15.
《会计师》2016,(18)
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必须进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而如何激励大气污染源——企业自主低碳发展是重要内容。本文基于企业低碳成本与收益对比分析,探讨了京津冀地区应该从碳排放权交易、低碳技术协同发展、绿色金融体系与低碳消费意识培育等四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激励企业自主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世界各地也争相发展低碳城市.本文通过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法律法规制度设计来规制企业减少碳排放,防治污染,从而达到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但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还存在管理差,耗能高,高碳排放的问题,如何发展低碳物流还有待研究。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低碳物流所遇到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简单的阐述了一下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碳排放引发的温室气体效应也越来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势在必行。作为中国经济、工业和能源消耗大省的河北省,产业调整和升级是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所提供的方法对河北省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之后采用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下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一、碳排放的测算模型碳排放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本文所采用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和"瓦尔拉斯一卡塞尔模型"对我国2002、2005、2007、2012、2015年工业品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高碳排放的石油、天然气与煤炭开采业、金属与非金属矿采业、金属制造业、冶金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虽然有减排成效但自身的碳排放吨位仍然巨大,为了我国的能源安全和降低碳排放,限制该类产业出口是必要的,同时应鼓励发展中低碳产业和低碳产业出口。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的减排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在我国拉开了序幕.碳排放权的出现也使得一些具有外部性特征的环境资源内部化.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一套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准则.国际上对于碳排放权的会计问题也存在着诸多争议,无法达成相对统一的意见.鉴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国际上关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模式的会计事项存在争议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我国对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