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议题之一是研究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北京、上海等多数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不足三成、,社会各界有感于“压力山大”的就业形势,纷纷断言今年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外传统需求结构的解体与重新“洗牌”,中国劳动力就业压力更加严峻。以“雨露计划”为平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市场需求萎缩”与“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与机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始终把促进就业摆在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明显上升,导致大学生“慢就业”群体比例不断提高,从而延缓了大学生就业进程。大学生“慢就业”有个体、家庭、高校以及社会等四个方面原因,破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也要从这些方面寻找现实路径,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4.
就业与人民福祉紧密相连,“一带一路”倡议对就业有深远影响。文章基于2000~2020年中国291个城市面板数据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Bartik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OFDI的国内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国OFDI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国内外生产要素呈现互补关系,扩大了国内就业规模,因此“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中国OFDI拉动了国内就业。同时,就业效应会因城市区位、城市级别以及产业而异。此外,文章还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就业,产业结构升级是OFDI影响就业的重要中介变量,人力资本高级化对就业效应产生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为此,文章提出应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同时要积极应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发展》2002,(3)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最新出版的《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增刊中称,中国发展现阶段面临着四个挑战。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创造就业的重负。中国劳动力人口占世界总量的26%,决定了中国将面临持久的就业压力。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是“高增长高就业”,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就成了“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同时,中国劳动生产率低下,低劳动生产率就业比重过高,进一步的经济转型还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二是经过20年的高增长后,中国能否和如何保持增长的持续性,随着中国加入WTO,…  相似文献   

6.
城市就业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遇到的难点,为此,我们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到企业和街道、社区的28家单位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向140家劳动用工单位发放了《湘潭市城市就业情况调查表》。调查的情况表明,全市就业局势基本稳定,但压力很大。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实践“三个代表”,事关发展大局的“基础工程”、“保障工程”和“德政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好。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信息》2006,(11):18-18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称。一季度就业工作进展平稳。二、三季度就业形势将趋向严峻。突出问题有: 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2006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的峰值年。预计全年需要安排就业总量达2500多万人。从需求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到1400多万人。比去年增加100多万人。  相似文献   

8.
微吧     
《中国经济快讯》2013,(20):15-15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翼指出:“‘中国梦’,有很多种,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他的梦想第一个是教育的公平,第二个就是初次就业的起点公平。”经济增长放缓,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重重压力下,社会就业体系能否做到机会公平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信息》2007,(7):26-26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李珺  李栋 《魅力中国》2010,(22):125-125
2009年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给本已艰难的大学生就业,又添了几分压力。在互联网上搜索“大学生就业”的新闻,马上会跳出来几十万条相关信息。这样海量的宣传报道,无疑将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所以,传媒必须要正确地把握大学生就业的舆论导向。才能帮助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科学就业观。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 总的来看,我们的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着稳定而且在某些方面略有改善的状态。但是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出现,我国2009年的就业形势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的分析,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就业矛盾和就业压力日益突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加快“三化”建设进程,能够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发挥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双赢”目标。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支撑,也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载体。从我国就业发展的长期走势来看,就业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如果就…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发展遇到了难以突破的两大瓶颈,在国际上是“中国制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壁垒的拦截,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国内是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引发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而发展“中国服务’是突破这两大发展瓶颈的重要出路,拓展“中国服务”在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海 《魅力中国》2013,(29):165-165
摘要近年来,灌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超前谋划,完善措施,狠抓落实,使我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5.
正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的进程已没有后推的余地 在未来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仍属就业。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现象。在建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期、60年代末期、70年代末期,我们都曾多次面临过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就业形势再次骤然严峻。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普遍离开劳动岗位的“下岗”问题之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构成了就业形势的新特征。 “十五”发展过程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按照已经写入“十五”计划的数字,在此期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4000万是个什么概念呢?2000年末  相似文献   

16.
我国蓝领岗位对就业的贡献并未减少,发展蓝领就业是中国工业化的迫切之需。“中国制造”正在带来广阔的蓝领需求,技术蓝领正在成为稀缺资源。全球有限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将主要是一场蓝领竞争。政策应当为促进蓝领就业提供更多援助。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中国经济的“两难困境”中,人民币汇率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两难”问题之一。放宽人民币对汇率的限制,将会直接影响出口企业,进而增加就业难度,特别是,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会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成千上万人的一年辛苦劳作就会瞬间化为乌有。如果不放宽限制,将会面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人民币已经成为外交问题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8.
稳就业是“六稳”的首要工作,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系统考察了出口模式转变对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出口模式转变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就业净增长,生产规模扩张、提高就业创造和降低就业破坏是出口模式转变促进企业就业净增长的重要渠道。进一步检验发现,出口模式转变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就业净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文章研究还表明,出口模式转变不仅促进了企业就业净增长,而且也促进了就业技能结构的优化;此外,出口模式转变明显降低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这是因为出口模式转变的生产率提升效应大于工资率效应,从而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上述结论表明,企业出口模式转变对中国保障就业稳步增长、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鼓励企业直接出口的同时,也要注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9.
新劳动法的实施、外贸环境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等等,正在通过市场传导机制,悄然改变着2008年的中国就业市场。有专家认为,2008年劳动力需求可能比上年相对萎缩,就业压力可能比2007年大,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20.
从全球背景看,失业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难题,创造就业已成为全球性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面临像我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比较充分而稳定的就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各级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着手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去年召开的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从进一步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到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积极促进就业政策的框架基本形成。显然,“就业优先”已从号召性的语言转化为可量化的行动计划。而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够逐步缓解就业问题,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