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顺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持续的中美贸易顺差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和东亚诸国的产业升级以及对华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的转移所导致的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产品内贸易与中美贸易顺差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是产生中美之间结构性贸易顺差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零部件贸易——理论、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扩展的必然结果。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不同的贸易区域、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零部件贸易具有不同的特点。零部件贸易失衡和较低的零部件进出口单位价值比表明中国还处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低端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外围。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必须从零部件开始。 相似文献
3.
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看,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低附加值部分,替代日本、韩国和东盟等经济体对美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国实施贸易保护、要求中国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4.
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三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分析研究,是认识当代国际生产体系结构变动及其特征的重要切入口。本文试图突破以往从贸易、投资或管理理论单一视角予以分析的传统范式,尝试运用空间区位、所有权、交易机制三维框架,分析当代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机理,以期获得对这一当代新国际分工样式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5.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产品内分工动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品内分工将国与国之间基于要素禀赋的"分工边界"从"完整"的产品贯彻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和流程,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方式。中国当前作为世界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要素禀赋特征对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应用于产品内分工动因研究,并通过中国纺织和机电两个行业省际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6.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中国的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集,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了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分工的技术升级效应在近几年才开始显现且主要来源于零部件贸易。中间品出口通过熟练劳动力偏向的劳动要素配置效应以及其他途径间接推动技术进步,而中间品进口对技术升级的作用则更多地依赖投入引导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对参与分工各国的收入分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品内国际分工时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从全国层面角度的分析显示,产品内国际分工显著导致收入分配恶化,在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方向一致,但是呈现东中西逐渐减弱的态势.在此基础上,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呈现倒“U”曲线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收入分配效应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产业内贸易为例,首先说明了SITC7在我国与东亚国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接着从FDI、零部件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三大方面阐述了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内在机制——东亚国际生产分工网络。同时,我国的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也对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全世界范围内40个经济体作为总体样本,9个东亚经济体作为东亚区域性样本,并将总体样本按照收入水平划分为四组样本,分别对其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零部件进口仍然具有区域性特征,零部件出口则更趋于全球化。生产者服务进口促进了中国产品内分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从收入等级来看,区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中国对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零部件进口方面。生产者服务进口则大大降低了中国与该收入等级零部件贸易的区域性特征。本文分析认为,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区域分布变化源于中国的加工贸易升级以及东亚生产网络的技术结构演变。由于生产者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未来中国的产品内分工将更加趋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国际分工已经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转变为产品内分工,由于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形态也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产品内贸易。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趋 相似文献
11.
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的生产者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品内新型分工体系下,分工更加细化和全球化,支撑不同生产区位高效率联系和协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者服务的发展.生产者服务的投入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而增长,同时生产者服务的成本制约着参与国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程度和水平.要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必须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贸易. 相似文献
12.
尽管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静态、动态两方面贸易利益,且中国参与这一新型国际分工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由于所处层次较低,中国在分工进程中获取的贸易利益相当有限。若想提升贸易所得,必须在继续积极参与垂直分工与贸易的同时,加大研发投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促使生产环节或产业由低附加值状态向高附加值状态演进。 相似文献
13.
Overall Specialization Empiric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4.
产品内分工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它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或环节通过空间分散化而形成的一种跨国性生产体系。文章针对国外学术界有关产品内分工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别从产品内分工的概念界定、发生的动因、产生的效应和实证度量等方面予以归类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就有关产品内分工的研究动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Copeland和Taylor (2003)建立的均衡污染排放模型进行拓展,使其能够充分体现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具有典型的“产品内分工”以及“外资驱动”特征,并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计量模型。基于我国199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具有“外资嵌入”和“产品内分工”特征的我国外贸出口有利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同时研究还显示作为环境规制水平的替代变量人均收入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国际垂直分工引起贸易增长的视角研究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文章认为,垂直专业化使得贸易扩张和收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产生差异,最后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态势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深化角度的研究表明,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是我国持续国际收支双顺差及外汇储备激增的根源。持续双顺差的格局可能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作出政策调整:转变外贸政策;增加政府及公共支出,使国内储蓄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不断完善外汇储备制度,成立专门外汇投资公司。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IT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在中日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日IT产业的分工关系和产业竞争力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IT产品特别是IT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二是中日IT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经历了一个先是迅速上升然后又缓慢下降的过程;三是中日IT产品在总体上还处于垂直分工状态,单位产品价格相差悬殊。中国IT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