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金融专业大学生 ,我对《中国金融》情有独钟。记得 1 979年《中国金融》刚复刊 ,班上订的《中国金融》一到 ,我便成为第一个读者 ,同学们也是争相传阅 ,并认真做笔记 ,俟到毕业 ,我们几个爱到图书馆的学生做笔记用的资料卡片已有厚厚的几本了。大学毕业后 ,我先后在人民银行地、市级行和工商银行两个二级分行从事和主管调研信息、综合报道工作 ,我与《中国金融》的情缘则与日俱增。不论工作多忙 ,只要《中国金融》一到 ,我立即把主要篇目的文章标题扫视一遍。我常常晚下班、早上班 ,为的是仔细阅读《中国金融》等刊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复刊后,我即成为这本刊物每期必读的热心读者。当时,我在基层单位做秘书工作。在一个银行基层干部看来,能够在《中国金融》上刊登文章的,大都是总行和省市分行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不仅彻底转变了这一看法,而且使我和《中国金融》建立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忆通联     
王治民 《中国金融》2006,(18):40-41
1979年,是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改革开放初期。这一年,停刊多时的、全国惟一的金融刊物——《中国金融》杂志复刊了。我这个在人民银行总行各生产基地和“五七”干校经过十年多“苦心志”、“劳筋骨”磨炼的老编辑,又被调回《中国金融》杂志社的编辑岗位上。一年后,被安排到新组建的通联部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杂志即将迎来第600期的出版。欣闻杂志社将以“新中国金融业56年的发展与《中国金融》杂志56年的办刊历史”为主题,开展办刊历史回顾活动,本人感慨良多,忍不住提起笔想写点什么。作为《中国金融》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和作者,我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中国金融》杂志自创刊以来,经历了停刊和复刊的几起几落,尝试了月刊、半月刊和周报的多次改版。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历经50多年的潮起潮落,如今《中国金融》杂志已被公认为金融类媒体中的领军刊物,集学术性、权威性、普及性于一身。《中国金融》杂志与新中国的金融事业相濡以…  相似文献   

5.
洪虹 《中国金融》2006,(18):31-31
我与《中国金融》杂志的第一次接触,要追溯到24年前的1982年,当时我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从事金融研究工作。那时国内的金融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复苏,加之信息不畅,可供学习和参考的资料寥寥无几,真可谓“一纸难求”,而《中国金融》杂志就是我所在部门当时屈指可数的几种参考资料之一。当时是《中国金融》杂志再度复刊三周年,杂志以其主题紧扣宏观政策脉搏,金融理论与实践并重,写作文风清新朴实,成为我们竞相传阅的“宝典”。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2006,(18):50-60
回顾600期《中国金融》杂志,从1950年创刊时肩负“密切配合国家金融工作,正确地解释国家金融政策”的使命,到1979年重新复刊时“传达贯彻党的经济工作,重点是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经验”的主要任务,再到当前全面向现代财经金融媒体转型中“坚持刊物权威导向和政策立刊”的定位,56年来,《中国金融》杂志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金融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国家金融政策,刊登了各个时期金融系统领导同志的大量署名文章。再读这些在当时对宣讲和解读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权威性文章,用心追寻其间一些规律性的线索,我们或可重新梳理起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与金融政策变迁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7.
我是《中国金融》期刊的一名忠诚读者 ,又曾有幸参与过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值此《中国金融》创刊5 0周年之际 ,我衷心感激这个刊物数十年来对我的培育之恩 ,深为这个刊物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自豪 ,也为这个刊物的茁壮成长和美好前景而欢欣鼓舞。回顾从事《中国金融》编辑工作的经历 ,最突出的感受是 ,宣传工作无小事 ,每项工作 ,每一个环节 ,乃至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但就全局而言 ,千重要 ,万重要 ,坚持正确的宣传、编辑方针 ,对一个刊物的成长壮大最重要。《中国金融》创办之初 ,是由当时的金融学会主管 ,是学术理论性的刊物 ,…  相似文献   

8.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中国城市金融》创刊15周年了.15年相识,15年相伴,翻着一期期《中国城市金融》,看着一篇篇可圈可点的文章,我不禁浮想联翩.15年的历程,使《中国城市金融》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融刊物;15年的岁月,使我从《中国城市金融》的新朋友变成了老朋友.细想起来,我与这刊物有三个层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岁月休咎,斗转星移。我们的刊物走过几十个春秋,出版了整整400期。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银行绥远省分行和内蒙古分行分别创办了用于沟通信息、研究工作的内部刊物《绥远银行通讯》和《内蒙古银行月刊》。1954年绥、蒙合并后,改为《内蒙古银行通讯》继续出版,后因故停办。1980年12月,《内蒙古银行通讯》复刊。1982年更名为《内蒙古金融通讯》,成为定期月刊。1984年又更名为《内蒙古金融》。1989年再更名为《内蒙古金融研究》,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尤其是1979年改革开放的国策确立后,本刊犹如春风化雨,从不定期到定期,从银行到金融,从广泛涉猎到专业性更强、理性色彩更浓。我们的刊物在全国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大发展中应运而生,并在大发展中完成了一次次嬗变,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0.
戴灿涛 《时代金融》2005,(11):54-54
<正>如今,我从农村信用社基层社的一名信贷工作 者,成长为一名手握鼠标的“土记者”。在我工作角色 的转变里,总忘不了一本好刊物--《时代金融》。可 以说,这本好刊物牵引着我不断成长进步。 记得,3年前的金秋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全省农 村信用社首次通讯员培训班,当时的讲课老师就给 我们推荐了现在叫《时代金融》的刊物,鼓励大家做 一个有心人,利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农村信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从去年四月正式复刊以来,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各地通讯组织为办好这个刊物进行了大量工作。我们向广大读者、作者和通讯组织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借此机会向同志们谈谈我们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改进工作的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蒋万进 《中国金融》2020,(Z1):195-197
<正>《中国金融》杂志从1950年10月创刊至今,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作为新中国第一本金融类期刊,《中国金融》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我自1988年研究生毕业进入金融系统工作以来,从《中国金融》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到逐步成为一名作者,再到有幸担任主编,见证和参与了这本刊物的发展成长,以及对金融文化的传承。在此,选取几件小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2020,(Z1):184-185
<正>《中国金融》走过了70年,也走出了一代一代《中国金融》人。一本杂志,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同时也是一部史书,记录着行业的发展历程。对于人来讲,一本杂志是一所大学堂,牵连着、培养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作者与编者。我来编辑部报到时,大家正在忙着筹备《中国金融》正式复刊。  相似文献   

14.
王进诚 《中国金融》2006,(18):30-30
对于《中国金融》杂志来说.发行第600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中国金融》在其创刊以来50多年的岁月里,见证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陪伴了中国金融职工队伍50多年的成长征途。我们这一代金融工作者,可以说是读着《中国金融》成长起来的。作为一名从事金融工作30年的金融人,我自己是从1983年开始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的。2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为《谈谈银行部门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对我而言.这篇文章的发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喜悦和鼓舞,更是我此后20多年不懈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初知《河北金融》,是我入职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分行7年之后的1993年。我清楚地记得,1993年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传出消息,经新闻出版署批准,河北省金融系统唯一的综合性期刊《河北金融》由内刊正式改为公开发行刊物。一向喜欢写写画画的我为之振奋,每天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我空闲时间就试着动动笔,可是一页页地写,一张张地撕,一片片地豆腐块,总是成不了稿。直到有一天,我鼓起勇气。  相似文献   

16.
今年 ,《中国金融》杂志迎来了诞生5 0周年的大寿。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 ,人们不免要回忆起这本刊物 5 0年来既坎坷又光辉的往事。就我来说 ,恰好一生工作经历的两头与《中国金融》结上了不解之缘。 195 2年 ,我大学毕业不久即来到《中国金融》编辑部。 195 8年春节前夕离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远涉青海支援边疆文教战线。在外面兜了一个大圈后 ,回到了总行 ,最终又回到中国金融出版社 ,不久兼任了《中国金融》杂志的主编 ,直到离休。提到缘份 ,首先想到的是对这本刊物的感情。说也奇怪 ,我遇到凡从《中国金融》编辑部出来的同志 ,不论男女老…  相似文献   

17.
姜继桂 《中国金融》2006,(18):32-33
在众多的金融类刊物中,我更喜欢《中国金融》杂志。她是仅有的一份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一路走来的金融期刊。积淀是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她给人以沉甸甸的质感,就像她所承载和讲述的对象——金融一样。正如货币在市场上具有特殊的权威性一样,《中国金融》杂志在目前的金融类刊物中,同样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这是《中国金融》杂志的特点,也是她的优势。金融类刊物的读者最想获得什么?就是权威人士的权威话语。这是我喜欢读她的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梦想的实现     
初识《中国金融》已是 12年前的事了。 1988年初 ,我被调到省分行干校工作。当时 ,由于工作的需要 ,《中国金融》便成了我每期必读的杂志之一。记得当时学校订的《中国金融》不多 ,我还常常把杂志上一些对我工作有用的文章摘抄下来 ,学到了不少金融业务知识。可以说 ,在学校的 10年 ,《中国金融》一直伴随着我 ,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不过 ,虽然《中国金融》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每期我都认真地读 ,但在我的心中一直怀着一个梦想 ,那就是如果《中国金融》能够开辟一个文艺类的栏目 ,那该有多好呀 !也许 ,这是缘自我个人的一点爱好吧 !因为 …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2020,(Z1):191-192
<正>我的职业生涯与《中国金融》结下了不解之缘。1994~2003年,我担任《中国金融》主编,在前几任办刊人艰辛耕耘、刊物不断成长壮大的基础上,有幸成为这一团队中的一员,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乘改革开放春风化雨的沐浴滋润,刊物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迎来了金融宣传的春天。  相似文献   

20.
刘廷焕 《中国金融》2006,(18):26-26
《中国金融》杂志发刊600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我觉得自己有特别的缘由表示祝贺,这个特别的缘由还要从我的工作说起。 《中国金融》杂志自1950年创刊起,一直都是中国人民银行主办,受到人民银行历任行长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与重视,人民银行对自己的这份刊物委以重任,寄予厚望。为了使《中国金融》杂志更好更快地发展,人民银行不仅关心刊物的定位、办刊方向等问题,还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我2000年2月25日起任人民银行副行长,分管中国金融出版社工作,从此,这份刊物的成长、发展就与我息息相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