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日益加大,银行的贷款风险也日益扩大。当前信贷资产中的风险贷款已占相当高的比例.它不仅严重影响银行、信用社的自身经营效益,而且还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金融信贷资产质量,加强风险贷款防范管理,降低信贷资产风险系数,确保信贷资产的绝对立全,对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风险贷款的成因及对策谈一下笔者的认识。风险贷款的成因既有银行外部原因,又有银行内部原因。银行外邮原因:一是企业经营重要钱轻管…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债性合约与股性合约的分工与融合。银行利用其信息优势与贷款者形成债性合约,促成了学生融资的实现。然而,强风险特征与长周期特征与银行的“三性原则”相悖。资产证券化是解决相悖缺陷的有效方法,一方面证券化使得债性合约的持有主体发生转换,长周期问题得以解决;另一方面证券化的小额特征与合格投资人要求,使得风险得以一定程度的分散和适度的规避。但是,教育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风险转移的特征,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证券化制度可能会纵容银行发生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民办金融迅猛变化和国内农业产业化的调整,粮食购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资产重组后给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问题,为此研究信贷资产的保全与风险防范师,有利于银行资产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政策性银行职能的发挥。笔者认为建立完善与职能相适应的资产保全工作和强化管理职能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信贷资产风险是银行诸风险中的核心,直接关系着银行的命运,所以认真分析信贷资产风险的表现和原因,研究对策,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金融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贷资产风险的表现 所谓信贷资产风险,是指借款者违约拖欠贷款,以及由于信贷资金周转滞缓,资产与负债失衡,造成银行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可能性。目前信贷资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逾期贷款数额庞大,呆帐贷款呈上升趋势。据统计1993年全国金融机构逾期、呆滞风险贷款已达20%,至少有上千亿元。有些贷款已形成坏帐,根本无法收回。信贷资产质量的低劣不仅限制了专业银行资金运作的回旋余地,导致资金供求状况日趋紧张,而且也削弱了银行参与金融同业竞争能力,直接影响到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是制约我国银行改制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农发行产生信贷资产风险由指令性贷款、功利性贷款、农业生产单一性和风险的双重性、银行的双业性、历史包袱及对政策性贷款错误认识而导致,并针对上述原因形成的风险,提出强化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和创造有利于社会环境和法律的约束对策:搞好宣传,建好机制,制定政策和业务的界限,搞好立法,盘活资产,处理好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斌 《新财经》2013,(5):68-71
一段时间以来,外界理解的资金池都是有风险的,因为不清楚池子里放的是好资产还是坏资产。但事实上,中国的银行做资金池的目的不是要把坏资产放进池子,而是为了绕开信贷规模的限制,资产本身是好的。  相似文献   

7.
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银行经营状况和信贷资产质量长期积重难返。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的新型银行制度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然而信贷风险也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问题突出和信贷管理机制弊端明显,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上运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信贷风险控制,一要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二要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三要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四要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五要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9.
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银行经营状况和信贷资产质量长期积重难返.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的新型银行制度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一、借新还旧贷款业务隐含的资产质量风险及危害  由于借新还旧贷款业务本身是银行内部资金的一贷一收,根本不动用借款人的一分钱资金,客观上,就造成了借款人还贷意愿长期不强,完全依赖银行内部的会计财务处理。对于银行来说,借新还旧贷款业务除了那些实力强、信誉好的借款人不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外,其他情况的借新还旧贷款都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性及清收的时机产生不利影响。按《贷款通则》规定,借款人所借的贷款到期必须按期偿还本金及利息(暂时资金周转困难可申请展期并经银行审核同意的除外),对无…  相似文献   

11.
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是银行采取的为了抵御和减少事先难以预防的、潜在的贷款风险,保证信贷资产良性循环而提取的用于补偿银行到期不能收回贷款而造成损失的准备金制度。我国现行的呆账准备金制度在会计核算、税务处理及遵循谨慎性原则等方面还存在不协调之处,致使呆账准备金制度尚未充分发挥其效用。  相似文献   

12.
耿煜 《西部论丛》2004,(9):60-61
信贷审批是银行信贷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信贷客户信用状态全面判断和信贷资产风险全面把握的最后一道关口。这道关口把得好坏,直接关系银行信贷客户群体和信贷资产的规模和质量。目前,基层行在机构扁平化改革过程中,信贷审批运行机制在制度上存在信贷审批机构依附性与信贷审批人职位的非独立性的设计缺陷,在转授权体制上存在不标准的管理和不统一的操作并存,以及审批程序和报批材料不规范导致审批质量难保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提高资产质量的对策探讨防范和化解金融资产风险杨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务的壮大,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开始得到银行各级管理者和经营者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银行还没有从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使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步履维艰。一、存在的主要问...  相似文献   

14.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然而信贷风险也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严重不适应性,不少银行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的缺陷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上运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信贷风险控制,一要制定贷前调查、贷时常查和贷后检查的要求和操作标准;二要建立科学的预警指征体系;三要建立审批流程策略;四要建立信贷制度制定权、贷款发放执行权和风险贷款处置权等贷款审查组织构架,使三权分立;五要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信贷资产质量是衡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就目前情况看,信贷资产周转慢、呆帐多、风险大,不但直接影响着银行自身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贷款经济效益的发挥,而且严重威胁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困扰金融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企业加快了以“国有民营”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国有民营”,这是在现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环境下,商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一种选择,它对于搞活商品流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推行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给银行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致使一些地区信贷资产流失严重,加大了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为正确引导“国有民营”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理顺银企债权、债务关系,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和其他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笔者提出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17.
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不仅是银行资产管理上的问题,而且也是银行经营管理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目前银行风险资产占的比重较大,资产质量较低,成为制约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一大障碍,并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银行是企业,其目标是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目前信贷资产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银行效益的提高,如不切实加以防范和化解,必将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这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就银行内部信贷资产风险的表现、成因和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当前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1.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滑,收息难度加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银行信贷资产存量中的“水份”、“包袱”逐渐暴露出来。尽管近几年银行在盘活存量、转化不良贷款上采取了很多措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获得了迅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不少商业银行也将个人住房信贷视为低风险的信贷品种,并将其作为信贷业务扩张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积累了较大的风险,金融危机的冲击将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也会使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等问题完全暴露。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措施,提前防范其对银行体系内信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严格控制贷款者的信用级别,增强银行自身的流动性,加强金融创新监管,以全面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