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决策影响、过分分权、治理机构不健全、集团内部调整以及企业文化的滞后等方面对总部价值侵蚀的影响作用,认为集团总部可以通过组建高效组织结构、协调业务、监控财务、绩效文化等几方面为企业集团带来协同效应,使总部创造的价值大于其管理成本,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价值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知识、能力、资源的三维视角,从静态协同效应、动态协同效应两个层次,剖析了企业集团战略并购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和协同价值的创造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集团战略并购的经济条件进行了分析,为企业集团战略并购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系统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集团总部的价值创造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承革 《经济问题探索》2007,38(12):149-153
本文通过对中国130家企业集团总部进行问卷调查和假设检验,以考察中国企业集团总部的价值创造作用及其途径.本文认为中国集团总部的战略管理、资源监护以及联结影响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创造作用,总部的信任机制、能力发展与创新机制对集团总部的战略管理、资源监护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同时,中国企业集团总部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并主要通过战略管理和资源监护功能来发挥价值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4.
5.
伴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渐成熟与完善,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活动已经成为我国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以东方国信并购屹通信息为单案例研究对象,对并购是否能够创造价值,以及并购的价值创造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并购双方在整合之后的经营、管理、财务协同效应,这些协同效应的共同作用能够极大提高并购交易的价值效应,并购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6.
邹江英 《时代经贸》2012,(4):69-69,72
本文在对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与实现过程进行探讨时,发现第三产业在劳动价值论的大前提下是创造价值的,并且其所创造的价值是通过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形成的比较优势体现在物质商品中,并通过物质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实现的。因此说明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理论,并且是适应伴随市场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8.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相互关系上,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无关论”和“统一论”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剖析了这两种观点各自的合理性与缺陷,深入探讨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相互关系。本文提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主体无论与何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都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参与价值分配;主要源于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可以存在不统一、不完全统一和高度统一等三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9.
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范围内,可以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说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在于由于它们节约了大量的交易费用,因而使得创造价值的劳动可以利用节约的时间等成本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科技的作用与价值创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化劳动已经是死劳动,只有活劳动才具备二重属性,才有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问题。视价值量提高为经济效益的标志,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误区;说高科技会创造和提高商品价值量,其实是贬低高科技的经济作用。能够促发抽象劳动节省、商品价值量大幅降低的科学技术,才是名副其实的高新科技。  相似文献   

11.
成功完成并购整合对于并购创新意图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揭示并购整合决策作用于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基于并购协同视角实证研究运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两种整合动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检验整合程度、整合速度与整合动机的匹配效应。研究发现,运营协同、财务协同均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并购整合动机也须与整合度相匹配。对致力于实现运营协同的并购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应采取深度整合、缓慢整合策略;对旨在实现财务协同的企业而言,在整合过程中应采取低程度整合、快速整合策略。研究结论对于跨国并购整合理论与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成功完成并购整合对于并购创新意图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揭示并购整合决策作用于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基于并购协同视角实证研究运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两种整合动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检验整合程度、整合速度与整合动机的匹配效应。研究发现,运营协同、财务协同均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并购整合动机也须与整合度相匹配。对致力于实现运营协同的并购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应采取深度整合、缓慢整合策略;对旨在实现财务协同的企业而言,在整合过程中应采取低程度整合、快速整合策略。研究结论对于跨国并购整合理论与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均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主体,在统一的高层梯队框架下,两者如何实现战略协同、创造协同效应,成为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高层梯队理论及系统科学中的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学理论,指出董事会与高管团队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是创造高层梯队战略协同效应的根源,通过系统建模,对高层梯队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展开分析,给出高层梯队战略协同效应函数,发现当增效价值大于零时,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应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团队互动;当增效价值等于零时,团队互动过程可有可无;当增效价值小于零时,董事会和高管团队不应进行团队互动。  相似文献   

14.
于左 《经济管理》2008,(3):20-26
本文在研究企业集团边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央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的利弊得失。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间组织形式,在某些情况下比一个独立大企业节约组织成本.比若干独立企业节约交易成本.是若干企业通过特定的联结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率的企业问组织形式。从企业集团边界角度.中央企业集团采取母公司或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不一定有利于其实现效率,也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国内企业集团治理中的大股东侵犯债权人或中小股东利益问题的最佳策略。完善中央企业集团治理重在产权制度改革和从根本上改善公司治理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对创新要素进行分类,阐述创新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综述国内外创新要素有效供给相关研究。运用三维度分析框架,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与创新动因。构建创新要素供给体系,通过分析供给体系中各种协同机制的作用方式及相互关系,设计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要素有效供给路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利益相关者协同是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协同理论,构建由众创空间、创客、政府3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以镇江市15家省级认定的众创空间为案例,分别对众创空间、创客、政府3个子系统的两两协同度及三者协同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镇江众创空间协同水平良莠不齐,提升空间较大。最后,从政策支持创客培育与发展、众创空间内涵建设、众创空间协同管理机制构建3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众创空间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伴随双创潮流应运而生,众创空间作为新型孵化载体一直备受关注。鉴于以往研究对众创空间商业模式缺乏整体视角的分析,基于商业模式画布分析方法,通过9个基本构造块描述并定义不同类型众创空间的商业模式。运用该模型,选取4个不同创建主体的众创空间,对其商业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定义3类商业模式。研究表明,依托政府和企业的众创空间更加追求效率,属于效率维护型商业模式;依托个人的众创空间更加追求价值,属于价值创造型商业模式;依托高校的众创空间,在效率和价值方面的追求都不显著,属于中庸型商业模式。结论使众创空间商业模式类型更加丰富,同时可为不同类型商业模式众创空间运营提供指导性意见,对我国众创空间研究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徐宁  王帅 《经济与管理》2010,24(7):39-42
在共有资源的基础上取得协同效应是企业集团产生的内部动因之一。对企业集团内部战略性无形协同进行识别与选择是企业集团协同运作实践中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战略性无形协同来源于隐形资产,识别战略性无形协同要从隐形资产对竞争的重要性以及隐形资产与受让单元的匹配性两个维度来判断,其选择受到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潜力、集团治理模式、管控模式与手段、文化差异、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商业模式创新对经营绩效的积极效用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二者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识仍需深化。基于双元能力视角,探讨制造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内在联系,运用192家制造型中小企业数据分析发现,因效率边界作用,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呈倒U型关系,而由于新颖效应,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为U型;双元能力在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倒U型关系,以及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的U型关系中都发挥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集团控制与国有企业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集团控制对国有企业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机制——减轻管理层代理问题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机制——加重股东间代理问题,全面评估国有企业集团控制作为国企治理模式改革的有效性。以2004年至2008年中国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统计结果显示:(1)集团控制会有效减轻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代理问题;(2)当外部监管程度高时,集团控制不会加剧国有企业的股东间代理问题;而当外部监管程度低时,集团控制会加剧国有企业的股东间代理问题。因此,集团控制是一种有效改善国有企业管理层代理问题的治理模式,而由此加剧的股东间代理问题应通过强化外部监管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