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公众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进步,绿色消费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起点和重要支点。通过分析廊坊市公众的绿色消费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培育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和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对传统消费主义消费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构建适应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消费观,秉承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原则,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通过消费的引导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为广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也是筑牢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建立在对传统消费主义消费观进行反思基础上的生态消费观,秉承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原则,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成为取代消费主义消费观的新型消费生活方式.这一新型消费观的构建,对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绿色消费则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和化解环境危机的有效措施。在由传统消费模式到绿色消费模式变迁过程中存在着外部性、消费观和绿色政策等路径依赖问题,论文以他留文化中的绿色农产品和绿色服装作为案例,分析形成路径依赖问题的原因,提出政府层面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和质量认证机制,消费者层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对策,实现绿色消费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企业绿色责任是其社会责任传承文明的全新体现。企业履行绿色责任,是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社会绿色消费潮流和绿色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自身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绿色责任的时代特征可从生成路径的内在性、历史任务的现实重叠性、推进方式的耦合性来认识。在推进策略上应注重全面性,以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为着力点;应注重可持续性,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作为抓手;应注重协调性,以建立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探索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模式并进行实践,是新时代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在分析湛江绿色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对其具体发展模式的选择及实践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进而为湛江海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绿色消费是人类消费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绿色消费模式,需要依赖消费教育来变革全社会的消费理念,进而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大力培育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突出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越芬  郑娜 《经济师》2014,(3):158-15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超前化及现代化等趋势,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产生。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摒弃盲目的攀比消费、人情消费、超前消费等错误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念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德。因此,把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导向,培养他们健康的消费心理,引导他们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祖国各地更加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向而行。在2022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院士说:“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开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推动居民积极践行绿色消费,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消费行为领域学者们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试图探讨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内在动因,以及政府推行绿色政策措施(外在动机),为有效促进绿色消费提供新思略,推动绿色消费,培育绿色消费等新消费理念。最后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层面提出建议,并提出促进绿色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攸关社会未来发展,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是应有的品德。本文借鉴中外绿色消费的成功经验,分析现代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及阻碍因素,提出培养绿色消费态度之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在治国理政上提出一系列关于绿色消费的新论述,这些新论述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绿色消费理念。具体而言,新时代绿色消费理念是在中国亟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时代背景中出场的。作为新时代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成果,新时代绿色消费理念延续了中国共产党重视绿色消费的光荣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下的消费理念,而其新时代意蕴则表现在它是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坚持"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为时代特征,并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时代目标。新时代绿色消费理念不仅内涵深邃,而且对引导个体日常生活消费、推进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国家经济健康运行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结晶,是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该道路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分析理论逻辑和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向度:坚持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总抓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基本路径;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能源转型变革,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什么样的方法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立足国内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现实境况,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中国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总结与升华出一系列原创性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总体而言,这些原创性的科学方法论主要表征为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在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方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生态系统协调方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建章立制方面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无锡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构筑有利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绿色发展体系,坚定不移把“太湖明珠”生态品牌呵护好。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今社会有其鲜明的消费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于大学生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有重大意义。文章以太原市大学生消费调查数据为依据,试对其消费特点、影响因素、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养成合理、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产品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理念是环境保护概念下促进制造业和产品生产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生态文明警醒于后工业时代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环境困境,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中提出的产品生态设计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生态观念所包含的绿色设计领域,是在结合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条件下提出的绿色产品概念诉求,它在更高意义上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逐步成为生态观念下生产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立足新时代的要求,以生态文明为重要依托,探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并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深度分析了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探究了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障碍,以此为据,提出了新时代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创新发展引领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有效尝试,大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创新主体之一,是我国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强化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高校应该把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聚焦“强基”目标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围绕“固本”路径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坚持“培元”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要求及客观环境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落实举措必须以夯实学科专业能力为前提、以落实创新培育实践为支撑、以做实创新前沿交流为保障,打牢大学生的创新基础、完善大学生的创新环境、拓展大学生的创新视野,三管齐下,多措并举,最终为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固、稳健、高效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