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历经深刻调整,阶级阶层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很大变化,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出现了明显的“社会排斥”的现象.社会排斥包括不平等与关系贫困、劳动力市场上的排斥、信贷市场上的排斥、医疗保健、食品市场与贫困等.社会排斥现象的主要属性有多向度性、动态性、相对性、能动性、资源约束性.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借鉴作用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分配公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春红 《经济师》2011,(9):77-78
分配是否公平历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探讨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制定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公共政策十分必要。文章从分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成因入手,指出建立健全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途径,并对公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执行是把公共政策从观念形态的分配方案转化成现实效果的动态过程,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正是通过各项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来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政策问题和政策环境的日益复杂、 多变,公共政策执行的难度越来越大,政策执行偏差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在探析公共政策执行出现的各种问题原因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保证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黄凡真 《大陆桥视野》2011,(22):137-138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复杂的环境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偏差,而其中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最后的成败。本文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的表现入手,探析产生这些偏差的主体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政策缝隙、风险源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成为经济增长、体制改革和国家转型的依赖工具、手段和路径。政策的后果也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来源。在推进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识别风险源。文章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政策缝隙"概念,用来理解社会不稳定的来源。政策缝隙体现在对实质性利益调整或再分配的过程中,政策文本出现了时间、空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一致现象,而政策不一致即成为风险源。在评估出风险源基础上,实现源头治理的关键是以科学和民主的方式来制定精细化方案弥补政策缝隙。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价值分析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政府一公共政策,其中主体是政府,客体是公共政策。政策之于政府的意义和效用在于它的实施推行过程中使政府得到满意的利益分配;第二层次:公共政策一群众,其中主体是公共政策,客体是群众。群众之于政策的意义和效用在于,群众中社会公共问题在公共政策的指引和推行中得以解决。就公共政策的价值而言,赋予公共政策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在利益优先的前提下,选择、分配、综合和落实利益,最终达到平衡利益,解决公众问题。以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政策价值分析无疑揭示了公共政策的本质,也为公共政策价值判断建立了一个客观参照系,为政府行为的良性循环引领方向。  相似文献   

7.
环境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其外部性极强,需求过度和供给不足的现象非常严重,对于这种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需生产要素,政府必须利用公共政策对其加以规制.而博弈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环境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中,博弈的过程和博弈的规则直接决定了分配结果.因此,本文以公共政策的科学选择为基础,在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和经济发展瓶颈中,寻求公共政策的突破和创新,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健 《江南论坛》2008,(5):38-39
作为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通过实际的执行过程才能使其效能得以发挥。 但是,在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偏差现象,成为影响公共政策有效实施的障碍性因素,其夸大了公共政策的灵活性,否定了公共政策的原则性,  相似文献   

9.
吴俏 《经济师》2005,(4):12-13
公共政策揭示了公共政策与公众利益、政府、政治的关系 ,调整着公共利益的分配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现政府的利益分配目标 ,这决定着公共政策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公共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的分析 ,剖析了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应对机制的现状 ,并对如何建立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应对机制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0.
1·市场失灵。由于市场不完全透明、信息不完善、暗箱操作等现象的存在,市场在调节经济、配置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公平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缺陷,因而出现市场失灵问题。具体表现为:以超额需求或者超额供给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因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导致的“劣胜优汰”现象,不能自发足额生产像国防、教育、市政建设、生态环境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垄断而使市场均衡作用失效、市场在解决由于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可能带来的正负外部性中失效、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可能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等等。简言之,市场经济下,市场作为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11.
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德沃金的资源平等分配理论不仅对西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我们在处理公平与效率、教育公平和社会弱势群体等分配问题上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资源平等理论在分配范围、实现方式和分配目标上的局限性也为我们解决分配的不平等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关系"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符号之一,它是中国社会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的重要途径。社会分层的本质是人对资源的支配与占有体现出来的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关系型社会强化了中国当前的社会分层。当前,中国关系化的特点是资源的占有者之间签订互利的关系合约或隐含合约,关系化与制度缺陷的结合使得中国产生了公共资源私人经营和私人资源公共经营的现象,形成了强大的资源占有者共同体,并使原有的资源优势阶层具有了内生强化的机制。这使得资源配置与社会利益的分配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利益共同体大幅倾斜,从而出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是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分割带来的效率损失。这时市场上的个人所得建立在社会成本基础之上。这对中国当前正在面临的经济转型可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开发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高度整合的社会、经济系统,利益分配是旅游开发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协调各主体间利益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开发商收益过高.收益与保护责任不对等,当地居民收益相对较低,居民与旅游资源开发冲突等问题产生。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人类如今面临着全球变暖、物种灭绝和资源缺乏等问题,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始偏向绿色消费,然而一部分学者发现,在绿色购买中,经常会出现消费者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也就是态度-行为差距.本文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态度-行为差距的影响因素,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将绿色消费中态度-行为差距影响因素归纳为五个方面:自我控制力;购买行为惯性与社会参照群体规范;产品绿色属性与非绿色属性的权衡;绿色产品的高价格和低可获得性;缺乏信息、透明度和信任.旨在让企业、政府以及公共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在绿色消费中态度-行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通过调节相关的影响因素促进绿色消费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渗透着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同时分配权力过分集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博弈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出现了效率扭曲,而且,传统的分配体制下支农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本身就包含有分配机会公平、分配原则公平和分配结果公平的公平性,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文章从完善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完善按劳分配的分配依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政府调节行为等五个方面强调完善按劳分配,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2017,(12):149-163
本文建立了一个分而治之的理论模型,阐释拥有资源再分配权力的社会组织管理者如何通过实施这个策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这种策略会对社会经济资源再分配产生什么影响。本文不仅展示了这种策略如何针对两个被领导群体的社会组织发挥作用,而且揭示了在多个被领导群体的社会组织中管理者如何实施这个策略。研究结果发现,在社会经济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中,差异化的再分配政策并不一定是由群体之间不平等的资源禀赋造成的。由于管理者所实行的分而治之策略,拥有同等禀赋的群体有可能面对完全不同的再分配政策。管理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通过利益输送与一部分群体形成最小化获胜结盟,让他们成为受益群体,同时完全剥夺边缘群体的资源,获取中间群体的一部分资源。由于这种分而治之的差异化再分配政策,小部分群体可以从中获益,其它大部分群体则会受到损害,从而造成不同群体间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层主要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其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等地位的人占有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的不等。基于当今学者们对社会分层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对社会分层的理论渊源和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作了一个初步的概述,从而对农民阶层的良性分化提供一定的线索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管理变革与企业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国 《生产力研究》2006,(12):215-217
在公共管理理论设定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多元结构体系中,比较弱化的是市场经济主体管理理论变革问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未来建设责任政府、责任社会的环境中必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企业为此需进行管理变革和公共政策选择变革。企业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积极建立社会责任认证制度等,是现代管理变革与企业公共政策选择的主要内容。企业利用第三方认证体系参与公共政策选择和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可行性强的研究命题,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条件下企业重要的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期货市场的信息博弈是指监管层、交易所、期货公司和投资者等各参与主体间围绕信息流动各环节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这一固有现象进行的博弈。信息博弈的关键要素是资源配置。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期货交易所申请新品种上市,需由作为监管层的中国证监会审核和批复。监管层是品种资源的所有者,交易所是品种资源的使用者,监管层的职责就是将有限的品种资源在各交易所间合理分配以实现整个期货行业的收益最大化,而交易所的目标则是争取到足够的品种资源使本交易所的收益最大化,因此,每个交易所与监管层间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信息博弈。通过构建基于品种竞争的期货交易所与监管层的信息博弈模型,可以进一步解释资源有限条件下一个分配者与多个争取者之间的多主体博弈,具有普遍的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