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微马克思农业理论的生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农业理论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理论,也是构建和谐乡村的理论基石.在考察马克思农业理论生态转向的历史背景基础上,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农业理论的生态转向:农业发展的技术转向(生态技术)、农业发展的知识转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农业发展的制度转向(生态政治)、农业发展的文化转向(生态文明),这些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益于农村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塌陷区治理是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以两淮煤城为例,分析了采煤塌陷区所产生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损等多方面问题。指出塌陷区的全面治理,核心是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新型生态系统和新型经济社会系统的重建,最终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此观点,探讨了全面治理的重点措施。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又是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强烈期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理解和遵循新常态的大逻辑,着力解决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立足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实现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和发展绿色科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人、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考察和总体思考,揭示了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生产相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经济思想,这是马克思把自然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纳入社会经济之中的哲学与经济学相统一的光辉思想。在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把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的确立、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城市生态工程建设以及营造城市的生态文化等城市治理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的重要保证。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杭州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了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局面,其原因与城市治理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人文精神相关。  相似文献   

6.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曾是一个以煤矿资源为经济支柱的城市。现如今,徐州的煤矿资源逐渐枯竭,同时面临因长期开采煤矿导致的地面塌陷、生态恶化等问题。因此,摆脱资源型经济束缚、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治理生态污染等问题是徐州市近十多年来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主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徐州市加快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步伐,在大力发展机械工业、钢铁产业等传统经济产业的同时,把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让良好生态成为徐州市核心竞争力,成为徐州市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奋斗目标。在改革转型过程中,当地政府注重对居民的安置和人文关怀,减少了潜在的矛盾与阻力,坚持自然与人文并存的发展理念。如今,生态旅游经济将是徐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握好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徐州市的经济结构和城市形象将会全面革新。  相似文献   

7.
流域生态经济是以河流为纽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是生态经济理论在流域范围的特定研究和区域落实。通过发展流域生态经济,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一直是政府、社会、学界关注的重大议题。论文归纳和分析了流域生态经济的提出缘由、内涵机理、模型开发、实践探索、存在问题等,提出了我国流域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实践前瞻。  相似文献   

8.
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挑战。西方经济学因其阶级辩护性和体系的不科学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中国经济学的未来在于坚持马克思经济学的指导地位,恢复马克思的研究传统:一方面对当代的西方经济学各流派进行批判吸收,另一方面构建能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并能指导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学,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理论中,从对生产条件的分析到对资本主义机械发展观的批判,都内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取得和谐一致,保证后代公平地享有环境资源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以及物质循环再利用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研究中国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物质变换的实现对于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解决中国生态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运用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促进生产领域、消费领域、流通领域的物质变换,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应思伊  徐冬先 《经济师》2023,(2):27-28+30
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科学指南,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理论指导,将社会看作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有机体。文章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运行规律以及发展目标入手,多维度论析社会中各要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全面实践协调发展理念提供科学的指导路径。  相似文献   

12.
矿产资源在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了矿山环境保护,使本己十分脆弱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及开采的新趋势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和问题,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本文结合《生态文明经济研究》一书,探讨我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面对日趋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战略全局高度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在经济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原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开始考虑生态因素,注意经济增长中的生态平衡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离开生态系统的发展,必须与之协调起来,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本身的要求,也是人类生存保证条件的基本要求。因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本质上应当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制定的宏观战略,为各地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了总的原则和方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总体生态经济战略的区域化。它根据  相似文献   

15.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文库》(包括五本书:《经济思想批评史》、《管理思想批评史》、《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地方政府治理的创新》、《福利经济学派伦理思想评价》,由山西经济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传达了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问题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可持续发展具有能够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类基本挑战的潜力.这套学术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对相关经济社会理论问题作了独特的思考与创新性探讨,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作了延伸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财产理论认为,财产、效率与自由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实体自由的增加;人类社会的三种财产历史形式,是对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实证,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现代社会催生的财产形式,对于当下我国建构公民社会具有启示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产生的公民社会,在财产、经济效率与公民权利的内在逻辑中,必然呼唤和催生成熟的公民社会,在公民社会治理理念中实现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生态演变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前进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复合系统。因而城市生态经济问题不仅涉及社会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自然生态和环境问题。为此,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上研究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城市生态经济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对策。以及城市生态经济规划与管理等问题。一、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精神要求,提出了新时期湖泊保护与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期为破解"九湖"流域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尖锐的矛盾,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陆桥视野》2013,(5):22-22
生态经济是以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建设陆桥沿线生态经济带,对于陆桥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作用。陆桥沿线生态经济带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交通设施完善、产业基础良好,发展生态经济潜力巨大。陆桥沿线西部区域,属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地带,生态承载能力较低。长期以来“先破坏、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致使该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污染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陆桥沿线西部区域,土地广袤,类型多样,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矿资源和农牧业资源富集,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建材、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成为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时,陆桥沿线区域是古丝绸之路,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又有令人心旷神恰的自然景观。因此,构建生态经济带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整体与适应的研究视角出发,在方法论、核心假设、发展目标三个方面指出了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存在的生态缺憾。在此基础上,借鉴和汲取现代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有用成分,探讨了生态安全长期得不到关注的多重致因,搭建起一个生态安全与动态治理的理论框架。笔者指出,以往的生态治理制度之所以未能发挥效能,主要是单维和静态的治理制度是有适用界域和有限效率的,因此,多维度、动态的、相对完整的生态治理制度框架,为提升生态治理制度持续的治理效率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