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旭 《当代经济》2009,(19):30-32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了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本取向.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中耕地保护还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滞后,农用地用途管制执行不力;耕地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观念淡薄,土地利用普遍粗放;耕地后备资源不平衡;违法成本不高导致违法行为居高不下等若干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当从加强年度计划控制,加大耕地管护力度,落实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厉查处破坏耕地行为等四大方面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特别是耕地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文章以临澧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与通径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促使地区建设用地增加驱动力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选取对影响临澧县建设用地的9个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然后根据回归模型进行通径分析,确定了影响临澧县各类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欧阳晓  贺清云  朱翔 《经济地理》2020,40(1):93-102
模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未来用地模拟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基准、耕地保护及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期间,城市群的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呈减少趋势,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其中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因素以可达性和地形等为主。②在基准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3种不同情景下,2030年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变化均表现为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幅度较大,分别增加218 km~2、167 km~2和212 km~2,长沙县、株洲县和湘潭县将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集聚区。③2030年基准情景下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下降较明显,但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作为基准情景的补充和优化,能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4.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非市场价值是耕地资源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过多向非农用途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文章在评析耕地资源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及其构成,并讨论了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及其局限性,以促进我国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烟台地区耕地资源态势及宏观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贤赵  王春芝 《经济地理》2004,24(2):263-267
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烟台地区耕地统计资料和近5年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研究揭示了该区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空间差异及耕地流向,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①20多年来,烟台地区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缓慢减少一急剧减少一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并在1985年前后、1987—1990年和1991—1993年出现了3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②耕地的主要流向是工矿用地、居民点和各类交通用地以及果园,耕地的增加主要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和工矿用地的整理与复垦;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的过热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此外,人口增加对耕地减少的驱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市场价值是耕地资源价值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估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将其纳入耕地资源的成本核算体系中,不仅能够弥补市场机制作用的不足给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带来的影响,而且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农业利用的比较效益,能够真正起到缓解我国耕地资源低效率流失的作用。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对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武汉居民已经意识到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从受访居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出发,武汉市受访居民家庭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户均最高支付意愿125.63元/年,全市耕地资源总面积389157.75公顷,非市场价值现值达128.37亿元,折合单位公顷耕地非市场价值32987元。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成都市三圣乡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本文采用GIS技术、Fragstats4等软件,以三圣乡2003年、2008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三圣乡在2003-2015年期间,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耕地面积迅速下降,建设用地、水体、草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二是在近12年间三圣乡生态系统总价值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3197.39×104元下降到2015年的2785.77×104元,其中耕地、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以雄安新区为研究区,将1998年、2008年、2017年3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转型特征信号识别方法,揭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并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修正模型及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探讨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雄安新区地类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转移。(2)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信号主要表现在水域、林地与耕地之间的转移。(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缩小,地均ESV低值区的变化率普遍偏高,其空间分布呈反向趋势。(4)水域、湿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影响均较为敏感。研究结果可为如何在科学管理土地利用的同时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延续和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及其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我国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分析为基础,认为耕地的生态价值必须通过相应的途径在耕地所有者与生产者身上体现。并重点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讨论:①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理论基础;②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构成及其评估方法;③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宜川县1997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对宜川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处理,探讨宜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2010年,宜川县的耕地大量减少,园地大量增加,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呈缓慢增加趋势;宜川县的生态服务价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园地和林地的增幅最明显,耕地和未利用地的服务价值都在减少,牧草地的服务价值略有增加,其生态服务价值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同时期ESV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有明显的敏感性波动,但指数均小于1,说明该研究区内ESV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东北区县域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测算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区典型粮食生产大县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替代市场法及当量因子法测算研究区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理论值,引入社会发展阶段系数测算不同耕地质量等级单位面积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现实值,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巨大,其中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在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中占有较高比重。2研究区各乡镇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差别较大,其中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较大的乡镇多集中分布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粮食高稳产区巴彦镇、兴隆镇、巴彦港镇、西集镇、红光乡、富江乡。3研究区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分布总体趋势呈现西南和西北平原区向中部漫岗平原缓坡区和东北部丘陵坡岗地降低,具体表现为西南部和西北部较高,中部次之,东北部较低。  相似文献   

13.
耕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耕地被非农建设挤占的动态演变过程,亦即耕地的非农占用。江苏省耕地面积减少途径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非农化)等。相较于其他途径来说,耕地非农化具有难逆转性和阶段性两个主要特征,因此,对江苏省耕地非农化过程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江苏省耕地资源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实现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按照最集约、最节约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要求进行预测,未来20年我国建设用地总量和居住用地总量应分别控制在占全国土地总量的4.5%和3.4%之内。实现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强化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国土地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职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行政管理机制;完善新的建设用地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税收、财政和金融体系;完善与城乡土地利用有关的户籍、社保、规划、行政区划等制度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烟台地区耕地资源持续减少。本文基于烟台地区相关的统计资料,初步分析了烟台市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及耕地流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烟台市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耕地的主要流向是工矿用地、居民点和各类交通用地以及果园等;(2)经济发展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规划决策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围绕全球化对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这一关键问题,基于数据分析与实证调研,对中国农地资源数量和农地利用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化态势进行解析和评价,进而揭示经济全球化之于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变化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1)耕地资源大面积减少,建设占用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2)农地利用结构发生转变,耕地转向特色果园、苗圃和速生用材林等用地;(3)土地流转增加,农业规模经营兴起;(4)农业投入要素组合发生变化,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要素投入格局逐步形成;(5)耕地复种指数在一些地区出现下降,耕地资源利用程度有所减弱。立足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提出了集约化、紧凑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和劳动力替代型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7.
鲍中标 《城市建设》2011,(3):105-106
1、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占用耕地 在稳定现有耕地总是和人均耕地不下降的基础上,制定全国各省区的土地利用年期总体规划,强化国家对种类用地结构与土地供求量的协调平衡。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应政策及保证措施,以力争做到“人增地不减”。要依法严格控制“农转非”用地,严格规定城乡非农用地标准,加强国家土地管理,防止非法占用耕地,以实现耕地总是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王旭 《当代经济》2009,(15):24-26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了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本取向.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中存在农用地用途管制执行不力、耕地保护机制不完善、土地利用普遍粗放、耕地后备资源不平衡等若干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当加强年度计划控制,加大耕地管护力度,落实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厉查处破坏耕地行为.  相似文献   

19.
吕峥 《当代经济》2008,(6):38-39
耕地作为土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然而,以往人们常常只注意到了耕地的生产和使用价值,却忽视了耕地生态价值的存在。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耕地在环境改善方面对人类所具有的价值。并重点分析我国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结构和存在的问题,以期通过规范耕地保护的立法、执法、守法过程来达到保护耕地及其生态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于洋  安洪影 《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53-154,167
生态足迹计量分析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通过测定当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大庆市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出该市生态足迹的情况。结果表明:大庆市3a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消耗资源特点,人民生活消费的主要土地类型是耕地和能源用地,过分依赖农业和石化行业给生会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