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四川省各级财政积极寻找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途径,通过各地的实践探索认为,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财政资金支持发展农业信用提保的有益实践和初步成效为出发点,通过剖析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模式,得出了如何通过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极太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边晓玲 《山西农经》2023,(24):68-70
在农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政支农的实施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财政支农政策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改善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会计监管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高效率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管现状来看,预算会计对于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监管部门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控力度。基于此,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环境下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应的优化策略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管体系,以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农民收入变化特点及结构特征,构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分析模型,测算各类资金对农民增收的关联度系数,为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全区下辖20个乡镇,国土面积约5011平方公里,总人口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万人),2002年全区GDP为32.41亿元,(其中农业17371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8.61万吨,粮食自给率为93%,财政收入23091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8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全区尚有贫困人口21.22万人,(其中贫困乡贫困人口9.87万人)。  相似文献   

5.
财政支农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财政对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投入在客观上增加了农业技术的供给量和供给渠道。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效的农业技术需求才是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而各种类型的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提升农户的技术需求意愿,增强农户的技术需求能力,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有效需求量的增长。而计量分析结果也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总体上与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指数存在正相关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6.
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SBM-GML指数法测算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6—2020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够产生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够提升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经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以人均土地规模为门槛变量,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够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单一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值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加强各地区间的农业交流并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甘肃省农业财政支农资金中生产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与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多变量的VAR系统为框架,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了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引起了生产性支出的增长,而财政支农中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增长均未明显拉动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一、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现状及成因 (一)资金投放与跟踪管理不配套.近年来,中央及各省(区)市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惠农政策覆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各个产业,涉及到财政、民政、交通、社保等诸多领域.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复交叉,出现多头管理.由于投入多,跟踪管理少,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普遍低下,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基于“双碳”现实背景,将农业碳吸收与农业碳排放同时纳入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方法]文章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以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样本研究期内,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介于0.8~0.9,九大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波动幅度较小,分区域呈现出“W”和“M”型两种时间变化态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溢出效应超出直接效应。[结论]考虑农业碳吸收属性,中国整体农业生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未达到完全有效状态,仍有改进空间。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区域合作,克服区域间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冗余,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对区域间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8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把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一直占有较大比重,产值遥遥领先。建省后,海南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增加农业信贷和财政支农投入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措施。然而,运用中国1952-2002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却显示: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不仅无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而还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农业贷款的增长也并没有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资源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瓶颈,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决非是简单的注入资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文章以中国30个省份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用熵值法测算了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回归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影响程度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因此,应加大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各地区资源要素的配置和联动,加快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庞辉 《农业经济》2015,(2):99-101
本文基于辽宁省农户调查,站在农户角度、以农业生产经营投入产出为视角,对财政支农政策中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农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政府财政的扶持,那么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否存在着积极影响?本文使用中国31省市的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和地区差异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的差异.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主要来自技术效率损失,但从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看,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年均增长3.4%,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不变的投入要素,如果消除技术效率损失达到前沿生产面,农业生产总值还可以增加55.22%,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进一步分析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弹性系数为0.272,即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技术效率增加27.2%,增加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地理条件相关性很大,农业技术效率因区域差别.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显著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远高于全国水平及中西部地区.为缩小区域间农业技术效率差距,建议各地政府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农支出水平,提高中西部地方财政农业科技支出.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利用多元协整方程对1980-2006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构成与农业产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确实能够促进农业产出增长,但存在支出总量不足的问题;从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采看,各项支出对农业产出的作用差异显著,说明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一直呈现较大幅度的周期性波动,长期来看,农业具有增长趋势,不同阶段的农业增长有起有落。以1952~2011年间(1952年为基期)的农业总产值定基指数为原始数据,采用农业的7年期中心化移动平均增长率来表示农业的长期增长,以农业增长率的7年期滚动标准差系数度量农业的周期性波动,建立基于1956~2008年期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运用差分GMM估计方法,首次从一般意义上实证考察了中国农业周期性波动对农业长期增长趋势的影响,试图对农业周期性波动是否会影响农业长期增长趋势以及如何影响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结果表明,总体上,农业的周期性波动对农业的长期增长具有正面影响,不同区域不存在异质性。从分段样本考察结果看,不同阶段由于农业制度变迁导致二者关系发生了变化。1981~1990年和2001~2008年两段期间由于先后实行农村的经济制度从生产队体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导致农业的周期性波动对农业的长期增长具有负面影响,其余期间表现为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2010—2019年甘肃省14个地市州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门限模型探析甘肃省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限值时存在双门限效应,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低于第一门限时不显著,突破第一门限时会随着人均GDP的提升而显著增强;以城镇化率作为门限值时存在双重门限效应,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随着城市化率的提升而显著增强,但突破第二门限后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此,政府要建立财政支农持续、稳定的增长机制,提高财政支农使用效率并加强监管;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以人为本推动城市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勇 《新疆农垦经济》2009,(9):16-20,26
本文运用panel—data模型,对1980年~2004年全国25个省市的地方财政支农与地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就地区而言,传统农业大省的财政支农效果要好一些;就年份而言,在其它因素对农业发展不利的年份,财政支农的效果非常明显。并且相应的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多年加大了财政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三农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科学把握相关政策实施的具体效果与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有必要对这一阶段政策的实施效应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基于此,本文运用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实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是财政支农政策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而且2004年以后这一效应明显加强;相反,金融支农政策的促进效应则有所下降;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现实背景下,我国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实施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农业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利用我国2000—2019年31个省份农业生产数据,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分析农业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集聚通过交互作用对耕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与服务主体专业化程度的交互作用比市场组织交互作用更强烈。并且,不同地理区位表现出异质性,在东部和中部两地区,农业生产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对耕地利用效率,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此外,研究发现农业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存在门槛效应,当农业生产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0.993时,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当高于门槛值0.993时,生产集聚能够显著地抑制耕地利用效率损失,且地区间个体特征差异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会逐渐被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