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产业集中度是判断产业市场结构的基本指标,也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2010—2021年度我国钢铁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基于贝恩分类法,判断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为竞争型。国家产业政策将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目标值设为前10家大型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为60%,从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实际看,产业集中度实际值离目标值还有很大差距。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位徘徊的原因,主要是体量巨大、历史原因、退出壁垒过高、市场机制导向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产业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第一部关于钢铁产业的政策性法规文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已快2年的时间,本文试图从此政策文件颁布2年来对我国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产量间的关系、钢铁行业集中度三个方面的影响来剖析此产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得出了产业政策对我国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抑制作用的同时能够促使钢铁产量的增长,以及产业政策对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产生了一定的政策效应等结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不明显,导致钢铁产业能源消耗总量高,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市场混乱,而且制约着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也大大削弱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对我国钢铁产业1994~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对能源消耗的降低有明显的作用,其中CR4/CR10的提高对钢铁产业能源消耗总量的降低影响显著,而小企业所占比重、连铸比、节能降耗投入对钢铁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的降低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2013年中国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近7年影响粗钢集中度指标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企业重组步伐是今后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政策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已将提高中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作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钢铁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经济环境及政策息息相关,即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不是钢铁产业自身的事情。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不仅涉及到钢铁产业科技进步、规模经济,而且涉及到国家对钢铁产业的政策导向、市场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提高产业集中度是钢铁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全球钢铁产业集中度与其上下游产业集中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意义,指出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远低于世界主要产钢国家,提出了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较长时间以来一直是热门话题,而且舆论一直对其进度不满意。应当看到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因技术水平与经济环境的影响,对企业规模化集中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不能简单用百分数来衡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必须同时加快淘汰落后。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我国新世纪以来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演变情况,分析了美、日、韩三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演变历程,得到相关的对策借鉴。  相似文献   

9.
全球钢铁产业发展进入平台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发展中心逐步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转移。我国钢铁产业碳排放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碳中和战略窗口期短,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因此全行业碳中和压力倍增。基于以上背景,研究认为钢铁产业碳中和实施路径为:绿色布局、绿色能源、绿色流程、绿色循环产业生态和绿色低碳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钢铁产业的特点,提出了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构建了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探讨了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状况,并就如何提高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策略能力观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策略能力观的视角,建立了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三双模型分析体系。重点从国民福利与产业利润、前向竞争力与后向竞争力、比较势力与比较效率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现状。研究表明,从中国钢铁产业的前向竞争力来看,与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及前向产业相比,虽然在产业规模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整体势力与效率方面都居于劣势,最主要的是比较效率偏低;从中国钢铁产业的后向竞争力来看,竞争力不足既有比较势力偏弱的原因也有比较效率偏低的原因,并以比较势力偏弱为主。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对提高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2.
李远  朱磊  范英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139-153
论文运用偏均衡建模的方法,分析了市场化减排政策对于我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影响。论文采用基于减排技术组合的减排成本曲线,分析了不同的障碍情景下,引入市场化减排政策对于钢铁价格、进出口价格、进出口量、净出口、利润和排放等关键参数的影响。文章发现市场化减排政策尽管可以大幅度地降低CO2排放量,但是对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净出口和利润的降低。而降低减排技术的采用障碍会弱化减排政策实施对钢铁行业的负面效果。此外,通过对两种边境调节措施的分析(出口补贴和进口品征税)发现,出口补贴政策对于行业净出口和利润的积极作用非常微弱,相较而言进口品征税政 策对于行业净出口和利润的提高作用更为明显,但同时二者均会轻微的削弱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从不期望产出的角度出发,将钢铁产业污染物排放作为一种非期望输入引入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及节能减排潜力的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各钢铁企业生态效率总体上不高,但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通过进一步的钢铁企业效率改进分析得知,我国钢铁企业还存在着较严重的投入拥挤和产出不足现象,仅从钢铁企业的47家样本来看,我国钢铁企业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钢铁工业景气指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钢铁工业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其发展态势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对钢铁工业的监测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上已利用了钢铁工业指数对钢铁工业进行有效的监测预测,而我国对钢铁工业的监测预测工作刚刚起步。我们通过多方面收集与钢铁工业有关的月度经济指标,利用时差相关分析等方法从中筛选出钢铁工业的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标,并利用国际上先进的合成指数(Composite Index,CI)方法构建了我国钢铁工业的景气指数,以期为政府、钢铁企业及相关部门准确判断钢铁工业发展形势,有效预测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动向,正确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向、力度及经营方针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钢铁产能过剩,关国实行“进口钢铁201保障措施调查案”最终救济方案这一背景出发,分析我国加入WTO后,原有的钢铁贸易保护政策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情况下,适当保护我国钢铁工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对在WTO框架下如何合理保护我国钢铁工业提出建议,对在WTO框架下合理保护我国钢铁工业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E-G修正指数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定,从产业整体集聚程度和分行业产业集聚程度两个方面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同时深入观察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区分布变化以及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整体集聚程度处于较高状态,但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态势。不同分行业中制造业、封测业、设计业集聚程度呈现较大幅度下降趋势,装备业集聚程度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材料业集聚程度基本保持稳定。整个集成电路产业区域分布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京津环渤海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且制造业、封测业呈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发展态势,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爱雪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0):133-137
本文在回顾供给侧改革相关研究背景基础上,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历程及各时期与之相关的政策,采用新供给理论研究方法探讨我国当前钢铁行业实施供给侧改革。文章说明解决过剩产能问题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并从理论与实践上重点阐述了我国钢铁行业实施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要。最后,基于前面的研究基础,提出我国钢铁行业实施供给侧改革需要破解的难题以及实施供给侧改革相应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业,钢铁工业现行的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危害到整个工业的长远发展。对河北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供给、能源需求和消耗、环境载荷承受能力等进行了分析,对河北省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为推动河北省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必要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empirically the simultaneous and recursive relations between short-run pricing, capacity decision, and fluctuations in the elements of market structure. For this purpose, a time-series industry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applied to the Japa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for 1957–1975.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imply that over time industry market structure — especially seller concentration — might change endogenously in the system. The model also indicated that seller concentration as an element of market structure was a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of short-run domestic and export prices and also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apacity decision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proposition that market structure affects market conduct at any moment in time while it is some degree shaped by past market conduct or behavior and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