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对建设现代化农业,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村的角度,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施、旱作节水、免耕栽培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资源化利用秸秆、粪便、农用地膜和农村生活垃圾等农业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技术及有关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我国在农业固体废弃物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每年可生产农作物秸秆6亿多吨。历时七千多年的中国农业发展史.人们一直把秸秆看作是农业的副产品,存在重粮食利用、轻秸秆利用的传统观念。传统农业和简单再生产对秸秆的利用,仅仅是烧火做饭、饲养牲畜、盖房、取暖和肥田等。随着现代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作物秸秆的认识已有了根本转变,加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小小的秸秆,已经连续两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去年"鼓励秸秆资源化利用",到今年"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说明国家对于此项工作的关切。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虽仅有九个字,但充分表达了国家的重视,是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出的明确要求。"众所周知,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对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资源节约、保  相似文献   

5.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资源化的一种模式。将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经过处理再利用与农业经济中,将集清洁、资源、环保结为一体的新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主要包含作物秸秆焚烧再利用、人和畜禽粪便再利用和沼气池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条等农林废弃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每年产量可达10亿吨以上,其中农作物秸秆就达近7亿吨。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炊事用秸秆燃料逐渐被煤炭、液化气、电取代,取暖用秸秆燃料被煤炭取代,大量秸秆的集中焚烧,严重的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综合利用,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农用优先、多措并举,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强化科技服务保障,探索建立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引领秸秆综合利用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8.
史颖君 《品牌》2011,(6):157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资源。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急剧下降,大部份秸秆被废弃和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平遥县是农业大县,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就是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技术。文章介绍了我县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工艺、作业标准和近几年推广该技术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苏北地区实施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生态补偿项目,本研究在对其实施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苏北农村社区发展对该区域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现状也进行了调研评析,发现当前农民对农业生态补偿认知度不够、农村社区在农业生态补偿中的作用发挥有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力度不大、农民维护自身农业生态补偿权利的意识较弱。为此,应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机制、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社会化监督评估机制促使农业生态补偿健康长效等方面完善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村因交通原因,发展缓慢,其基础性设施较弱,农村居民生产水平不高,在农村中开展高效农业,可增强农村基础性建设,大力转变农村现存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以及居住环境较差等与农村居民息息相关的状况,实现新农村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效农业的阐述,对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秸秆产业化是提高资源转化率、延长农业产业链的的有效途径,在供给侧改革浪潮下,该体系对于实现农村经济转型,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现行条件下,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产业化进程中既有模式发展问题,同时利用模式也有待更新。秸秆产业化发展之路是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代表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尽管目前并未普及,但该发展路径对于机械化、集约程度高的黑龙江省而言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等机构应该参与到其中,从法制、分配方式、合约关系管理等方面推进秸秆储运体系的高效运行,与农民在互动参与中共享这一模式创新带来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农村也开始进行改革和发展,农村创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的号召。但是目前农村创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创业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问题以及农村创业意识、政府对农村创业的培训滞后、公共服务性资源分配不公平等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创业发展,优化农村创业发展的环境,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本文就农村创业发展环境优化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发展节约型农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农村物流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苏北地区农村物流业发展状况分析,农村物流发展对苏北农业生产效益、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环境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提出加快苏北农村公路网建设、优化农村市场环境、培养农村物流人才、鼓励城市物流企业参与农村物流建设,促进苏北农村物流市场有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商》2015,(3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国家一直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三农"的关注,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设新农村,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因受市场环境、地理条件、交通情况、基础建设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农村发展高效农业对农村生产质量、生产效益和农村经济都有积极作用。高效农业的推进是实现农业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率,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曾昭鹏 《商业研究》2003,(15):171-172
我国农业和农村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和盐碱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利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畜禽粪便等对环境的污染,如不抓紧解决将会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治理农业环境问题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质;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6.
高华 《致富时代》2009,(11):80-81
针对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的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工业“三废”和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同时当前的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展开讨论,认为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的不健全,农村环境执法力量薄弱以及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等。提出应该从健全农村环境立法、加强农村环境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农村供应链金融是农村金融的结构化创新,通过供应链体系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和金融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农村供应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省内各个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规模较大增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初具成效。然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业产业链成熟度不足、数字鸿沟现象和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等问题,因此提出推动贵州省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村供应链金融科技化水平以及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改善贵州省农村供应链环境,促进农村资源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18.
石嫣 《市场论坛》2007,(10):25-26
中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伴随着农业与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的。文章通过对20多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分析,从相关政策演变上分析中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得出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业与农村信息资源稀缺,政府包办的推进模式、农业组织化与农业信息化极不相称、政府信息不公开等原因限制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饲料转化技术、能源化技术、肥料化技术等.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可再生资源的需要,也可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民文化素质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了农村就业空间的开拓,针对这些问题,进而提出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优化农村居住环境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