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遵循生态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促进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发展与保护中找到平衡点,剖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划、利用效率等方面内容,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因素分析,为建成生态文明城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石永林 《商业研究》2004,(24):53-56,91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人类在新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进行城市经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既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整体和谐 ,又要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技术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经营包括人才、土地、产业、资源、基础设施的优化组合和无形资产的创造与优化配置 ,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城市、打造美丽广州,是广州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价格是调节经济利益的重要杠杆,在生态广州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价格领域的内在要求,也是价格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价格是生态广州建设最有效、最灵敏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王晓芳 《消费导刊》2013,(11):29-30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新型的产业结构模式,即产业生态化,形成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过程中,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要充分利用。因此,在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税收政策尤为迫切。文章以南京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为基础,重点研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5.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和主流方向。鞍山市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公众参与、长期性的原则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格局,从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社会建设、生态自然打造三个维度建设生态型城市,促进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的和谐统一,实现鞍山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28日.第一届天津滨海生态城市博览会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本次博览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天津市人民政府,以"生态城市与和谐发展"为主题.通过展示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范例和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以达到推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企业交流与合作、搭建新产品交易平台的目的.同时通过本次博览会展示滨海新区在建设生态城市、加强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促进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加强绿色经济合作,推动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杨红 《中国市场》2014,(33):138-139
合理的城市建设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阐释了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和优先存在性、对人类存在决定性、内在规律性的特征,分析了目前恩施州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非生态性行为,提出促进恩施州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以保护恩施州生态环境,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高度和谐统一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针对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了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蓓 《科技转让集锦》2014,(12):188-188
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城市湿地对维护生态平衡、创造城市优良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北半干旱地区中卫市为例,阐述了城市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适度开发、持续利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自然环境保护同步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高度和谐统一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针对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了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远大的现实意义。以秦皇岛市为例探讨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框架。秦皇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分析充分表明,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是秦皇岛市的必然选择和最好机遇。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自2006年起全面启动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在2020年将天津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涉及市内的绿地和公园,更要在城市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天津市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天津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工程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适应时代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制约城市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关键因素.传统对生态城市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新理念,如何建设具有合理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成为笔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城市是人类理想聚居地,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的主体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依赖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因此,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的整体水平,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同时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尖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新村建设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要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效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黄其新 《商业研究》2006,(9):134-136
“绿色城市”建设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思想,文化创新是绿色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武汉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商贸金融中心,拥有建设绿色城市的诸多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武汉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文化制约因素。因此,为建设“绿色武汉”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黑龙江省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进行分析,2000年黑龙江省正式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通过十年时间,指出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寻求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的出路,同时结合国内外建设生态城市的成功实践及经验,通过对我省生态城市建设立法上的缺陷的分析,探讨建设生态城市的方法并提出完善黑龙江省生态城市建设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构建文明、和谐的黑龙江省,从而争做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相似文献   

19.
王信 《商业时代》2006,(14):44-45,47
生态城市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理想人类聚居地。本文在分析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阐明了循环经济理论在创建生态城市中的重大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城市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走绿色繁荣之路的战略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迈向城市时代后,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城市品质和城镇化质量,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走低碳、环保、高效、和谐、安全的绿色繁荣之路。为此,需要全面树立绿色繁荣的理念,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构建绿色经济尤其是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推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强化绿色管理、考核和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走低碳、环保、高效、和谐、安全的绿色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