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民族的振兴依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完善学科教育无疑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从生物学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生物学实验教学特点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我国也在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的基础教育,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探索出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个民族的振兴依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完善学科教育无疑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从生物学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生物学实验教学特点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职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劳动素质和职业素养,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德育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适应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深入贯彻党的是十七大精神,加快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院校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研究了实验教学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对当前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了比较的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实践教学的理念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经过进行了实践的检验,因此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对当前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时代背景与教育环境对创新思维的要求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标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风险、高竞争和高压力的别开生面的新世纪,新的知识不断增长,新的专业领域不断拓宽,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以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思维培养,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严峻考验。江泽民在1998年2月北大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9年6月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又进一步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并强调“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但在我国,传统教育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置疑、不可争议的现成结论,导致学生思维方法上的一元化、封闭式与聚合态。传统教育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和优势,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切实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地论证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体论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再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思维与个性得到长足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由于创新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及思想解放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成为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的,具备创新意识的人群的多少又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基础,其在培养国民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基于此,以食品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创新实验、实践基地培养的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模式的建立、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及课题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因此在今后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就要重视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针对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创新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兵  宋娇 《华商》2008,(11):65-65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时代人才。在田径教学中只有发挥自身特点使田径教学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才能使田径教学符合新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但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姚咸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8):270-270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就当今中师计算机教育,探讨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机构,学校的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知识的进步、科技快速发展和人类思想的不断解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也在不断地深入。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代高校必须进行教育的创新,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本文针对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阻力进行分析,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通过研究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并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指标体系,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于河 《现代商贸工业》2014,26(19):139-140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双重重任。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走进教学领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对于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工程中,高等数学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数学教师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但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却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记忆型"的学生.这种教育与社会现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格格不入,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文就如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几点实际的形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刘雪峰 《消费导刊》2012,(6):174-17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其关键在人才,而人才靠教育。特别是高中生正处于心智转型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由于长期以来的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抑制,导致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不容乐观。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分析了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