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股市自成立以来,公众股可以流通、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的不平衡问题就一直存在,这种股权分置的问题严重违背同股同权的原则,不但不利于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的利益,也不利于公众股股东的利益。随着国有股、法人股规模的迅速扩大,国有股、法人股流通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相似文献   

2.
价格机制作为碳交易市场的核心机制,是影响碳交易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机制。在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框架下,本文分析了我国碳排放权价格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碳排放权价格机制实施的设计方案,最后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价格调控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陆松福 《中国市场》2007,(45):45-46
文章分析了服务价值定价论、边际成本定价论、价格歧视定价论、顾客让渡价值定价论等相关定价理论在物流服务定价中的应用,对物流服务供应商制定价格策略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配股价格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政策进行了重新规范 ,规范配股行为有利于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后续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使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 ,对影响上市公司配股价格的因素进行分析 ,确定了我国上市公司配股价格最终受哪个因素影响。并对上市公司配股价格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 ,验证了我国股市发展的不成熟。  相似文献   

5.
学科视角不同,流通的含义也不同.本文将流通问题研究的学科视角限定为经济学或管理学,进而将流通界定为不包括货币、资金、劳动力、服务的有形商品或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流动,指出了流通与交换、贸易、商业、营销、分销等概念的异同.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用经济学与管理学两种分析工具对流通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形成两种流通理论,前者可称为流通经济理论,后者可称为流通管理理论.同时,本文用机构分析法、商品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社会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流通经济理论(学)的体系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6.
基于发行公司不同的行业类别、主承销商声誉、总股本规模及流通股本规模,对沪深两市2005年~2008年新上市公司的IPO定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从中发现公司的行业归属及主承销商声誉对发行价格并无显著影响,限售股对新股发行价格有显著影响。这对我国上市公司确定科学的股本结构与发行价格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梳理了流通理论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各种经济学流派对流通理论研究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现代流通的特点及其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构建我国流通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最后从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界定、流通理论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学科体系的构建、流通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流通理论研究与学科体系构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9.
10.
城乡二元流通体系与市场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流通视角分析城乡流通体系的二元结构表现与成因,认为城乡二元流通结构导致了农村市场低市场化、低组织化和完全异质的消费市场.在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前提下,应加强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完善农村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完善流通规制,维护安全、有序的消费环境,逐步消除城乡市场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股票市场功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认为,辩证、客观地认识我国股票市场并确定股票市场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1987~2003年的数据对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我国股市功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境内外股票筹资率的上升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而由于市盈率过高和传导机制失灵,流通市价与GDP比率的上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作用。因此,证券市场发展规划既要大力促进境内外股票筹资率的上升,又要适当控制泡沫与过度投机,从而推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卞琳  刘东 《商业研究》2005,(18):115-118
股票回购在发达国家早已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资本运作方式,而在我国却是一项金融创新的举措。我国资本市场股票回购,虽刚刚起步,但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股票回购对我国资本市场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实践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股权流通对价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很难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法。目前对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股权流通对价的会计处理,应坚持股权流通对价、不让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受损并与股权流通对价会计核算相一致的原则,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增设“股权流通对价”明细科目,用来专门核算股权分置改革支付的股权流通对价的增减变化。  相似文献   

14.
The concept of relevant markets is fundamental to antitrust analysis, particularly to those relating to mergers. However, defining relevant markets is sometimes difficult ot operationalize. This has triggered a substantial literature in which price tests have been used to define both economic and antitrust markets. This paper reviews some price tests and applies them in order to define relevant geographic markets in wholesale gasoline in Canada. We find that relevant geographic markets can be larger than cities but smaller than East and West Canada.JEL classification: L490, L810The views expressed here are solely thoseof the authors and are not purpoted to be those of the Commissioner of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ion Bureau, or Finance Canada.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房价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殿学 《商业研究》2006,(24):96-98
自1987年住房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经过近20年的风雨历程,已具规模。但日趋上涨的房价让广大的购房者望房兴叹,何时才能居者有其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为21世纪、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中百姓关注之焦点、议论之话题。从影响房价居高不下的主因素来分析,我国房价仍有走高之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何光辉  杨咸月 《财贸研究》2007,18(2):94-103
本文采用标准事件研究法来考察管理层收购(MBO)在中国证券市场的股价反应。与在国外给公众股东带来巨大溢价形成对比的是,MBO在中国没有给流通股东带来收益,市场对MBO公告没有做出任何显著反应。进一步对中国投资者是否具有理性进行检验和比较后发现投资者是理性的,MBO在中国既不属于“利好”,也不属于“利空”,且似乎有市场操纵嫌疑,必须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7.
股利政策信息结构与股价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继袖 《商业研究》2011,(8):131-136
通过构建股利政策信息结构和时空两维股利信息模型,研究中国上市公司不同股利政策的信息结构、信息环境及其对波动性、市场深度和流动性等股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金股利政策公告前,没有发现显著的信息性交易行为;股票股利政策公告前后,市场信息结构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不分配利润的企业在公告前,出现了显著的由信息引起的交易行为;公司发布股利政策不仅能够传递公司价值的信息,而且公司价值信息的传递还与市场所处的信息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信息环境、信息结构影响了信息作用于市场变量的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利用正反馈交易模型与非对称冲击TARCH模型,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市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当前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股指期货的短期抑制效应不大,长期抑制效应渐现但不显著;股指期货有利于投资者对消息的理性反应,是抑制股市正反馈交易行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会计信息对上海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票价格的变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是股票市场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影响股票价格的直接因素。因此通过对深沪股市股票价格与会计信息的实证分析,能进一步明确不同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投资者在投资时使用财务数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市公司首次股票股利信号传递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大颖 《财贸研究》2005,16(4):53-6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股票股利曾是我国证券市场较为盛行的分配方式,并因能够带来积极的股价超额收益而被视为是一种典型的信号传递过程。然而本文通过对A股一般行业上市公司首次股票股利分配后的公司业绩进行长期跟踪考察,发现首次分配股票股利的公司无论盈利性或增长能力都明显持续下降,并不能充分支持信号传递假说。统计检验和模型分析均表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公司盲目追求股权融资和市场过热的投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股票股利政策传递积极信号的功能,这是这种分配方式不断降温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