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广大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仍然很低,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经济、环境、行为、制度等因素,探讨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因素,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发展理论揭示了健康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深入挖掘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Probit模型研究了社会支持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状况,但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别;正式社会支持增强了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可得性,但诱导的过度医疗行为可能会影响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客观评价;具有互助特征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强化了疾病风险在亲朋邻里间的分担,因而促进了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社会支持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以及地区差异。促进农村居民非正式支持网络发展、合理化解当前医疗保障领域的诱导需求并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政策的疾病预防功能,将有助于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3.
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对我国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对于了解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及探究我国农村中老年健康状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CHNS数据库中2000年与2006年的面板数据,以四周患病率与自评健康状态为衡量健康状况的指标,结合DID模型与Logit模型实证分析新农合政策的实施能否对我国农村中老年人群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他因素的影响。另外,单独分析中年群体的状况,比较中年群体与老年群体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差别,分析新农合对农村中老年群体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新农合的实施降低了农村中老年人的四周患病率与农村中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满意度,总体上提高了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状态。通过对比分析农村中年人与老年人群体,说明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态对新农合实施政策的依赖性更大。  相似文献   

4.
池上新 《经济学(季刊)》2014,(3):96-103,112
利用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2008),从社会网络、心理资本的视角比较分析了城乡居民健康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教育程度对于农村居民健康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城市居民;社会网络有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对于城乡居民的健康呈现不同的作用效应,即网络规模更有助于农村居民的健康,而网络资源总量更有助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心理资本有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其中韧性因子对城乡居民的健康都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乐观因子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更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自信因子对城市居民的健康更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时代,要实现全民健康,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基于CHARLS数据,本文以精神抑郁和认知健康为被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医疗保险对农村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医疗保险对农村中老年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显著体现在男性、60岁及以上老人和低收入群体。居住在农村的中老年人比居住在城镇的更显著受益于医疗保险;(2)分位数回归和更换被解释变量回归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3)机制分析表明,医疗保险通过提高农村中老年人的安全预期和生活满意度来提升其精神健康水平。为此,应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的参保覆盖面,增进制度公平以提升农村居民的安全预期,并加大农村财政投入和加强健康教育,打破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需双冷"的困境,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完善广东体育市场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广东省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基本生活消费比重减少,而教育、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比重不断增加。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在城市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中,反映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比例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37.1%和43%,表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裕程度得到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步从以食品为主向多元化的消费支出结构转变,农村居民开始重视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服务类项目的支出,可见,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另外,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及文教、娱乐配套设施的欠缺,中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比例还很小,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相关文教、娱乐设施的建设将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高级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持续上升,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类消费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调整居住成本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健康变化对劳动供给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检验了居民健康状况变化对居民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的影响。通过控制基期健康状况和一系列个人特征,本文重点检验了可以被视作外生冲击的健康变化对居民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的影响。考虑到城乡居民以及性别在劳动供给以及收入上的差异,本文还分别分城乡和性别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滞后期健康状况与当期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显著正相关;健康恶化显著降低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此外,健康与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城乡居民和性别之间均存在差异,具体地,城市居民和男性更容易因健康恶化退出劳动供给,农村居民和女性则会因健康改善增加劳动供给。这表明在评估健康干预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健康变化对公民社会经济状况(SES)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对男性和女性要区别考虑。  相似文献   

10.
“新农合”:经济绩效还是健康绩效?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程令国  张晔 《经济研究》2012,(1):120-133
本文使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2005年和2008年两期数据,对新农合的绩效重新进行了考察。本文发现:新农合显著提高了参合者的健康水平;改善了参合者"有病不医"的状况,提高了其医疗服务利用率;降低了参合者的自付比例,但实际医疗支出和大病支出发生率并未显著下降;医疗服务利用率的提高成为新农合影响参合者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据此本文推断,医疗服务需求弹性较大等原因使得参合者对新农合的反应是增加医疗消费而非减少医疗支出,因此新农合在改善参合者健康状况的同时,并未明显降低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老年人以非正式照料为主,妇女承担了主要的照料责任。政府减少对非正式老年照料的支持以及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将会加重家庭中女性的照料负担。利用1997、2000、2004和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和Ordered Probit模型来研究城镇已婚妇女照料父母及其自评健康的关系。在我国城镇,与不照料父母相比,照料父母的已婚妇女更倾向于报告较差的健康水平,并且"自评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概率减小,而"自评健康状况一般"的概率增大。应该关注日益繁重的照料责任,以及工作与家庭照料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给妇女的心理、身体和社会福利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提出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研究影响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利用有关数据分析新疆农村居民从2005年到2013年的变化趋势;利用有关理论对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进行解释;对于1998年至2013年的新疆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计量回归,得出现阶段影响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还是其的收入水平,收入的提会相应的增加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改善其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得到一定的改善;目前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仍然因收入因素决定,所以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想  李秉龙  张恒春 《技术经济》2009,28(5):98-103
本文利用对北京、辽宁和河北三省市调查所获得的1033个农户样本,运用有序逻辑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收入、年龄、健康状况、对合作医疗满意度等因素对所有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显著影响;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住房面积和结构等因素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宗教信仰、家庭人口、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有需要赡养的老人等因素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从农民的低收入水平、医疗费用、医疗卫生可及性与可得性,贴现心理等方面分析了其健康投资不足的原因.文章认为,未能客观考察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和政策可执行性的缺乏,使农民关注自身医疗保健的积极性远离政策制定者的预期.  相似文献   

15.
耿德伟 《发展研究》2017,(11):50-53
人口生育行为作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除受生育政策影响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妇女受教育的改善以及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提升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仍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为此,我国需进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降低育儿成本,以扭转生育率持续偏低的现状,确保人口与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静思 《当代经济》2016,(30):106-109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综合运用主客观健康指标,选取是否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去四周是否患病作为健康的工具变量,运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健康对个人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来看,女性的健康状况通过对家庭成员间更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收入效应比男性健康对收入的影响更大更显著;同时,本文还具体分析了健康在农业就业与非农就业中的作用,得出健康状况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略大于非农就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靖 《经济研究》2008,43(9):136-149
中国农村女性参与非农就业的比例显著提高,对于增进家庭收入、减少贫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女性在家庭中的双重身份——挣取收入者和照看孩子的主要人员出发,其劳动模式和供给行为的改变对于下一代福利的影响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确定的。本文通过将农村地区妇女的劳动供给状况进行区分,就其劳动参与行为对孩童健康状况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母亲额外单位的劳动时间的增加对孩子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同样的母亲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对于孩童健康的负面影响大于农业劳动时间增加的影响程度,而母亲收入增加对孩子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边际效果分析表明母亲收入增加对孩子健康的正向影响难以抵销劳动时间增加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孩子性别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亦不同,女童相对而言处于健康的劣势地位。虽然母亲的劳动供给有助于缩小孩子营养状况的性别差距,但却是以所有儿童的健康状况下降为代价的。研究结果预期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经济论坛》2007,(10):40-4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村居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首先保证的是对农村居民大额医疗费用的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目标是减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为了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和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中国自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尝试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武汉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克服困难,自筹资金,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中国各区县之间最低工资水平调整时间和幅度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广义双差分模型,对最低工资政策能否提升劳动者健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政策显著提高了劳动者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根据收入分组分析发现,该政策提高了低收入者的健康水平,对中高收入者的健康没有影响。对该效应的机制分析表明:增加劳动者被正式雇佣的机会、增加收入水平、增加健康投资、改善健康行为是这一效应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相反,由于最低工资提高,劳动者增加工作时间,对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的机制并不显著。本文的结论深化了对于最低工资政策影响的认识,为更科学全面评估我国的最低工资政策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调查数据,通过EQ-5D来衡量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EQ-VAS得分为83.73,有16.80%在任一维度上存在着问题,农村居民的EQ-VAS得分为79.74,有23.99%在任一维度上存在着问题;城市居民的总体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要好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均在疼痛或不舒服、焦虑或抑郁两个维度上存在较多问题。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以不同社会人口学变量代表的生存质量上表现得较为一致,但农村已婚却分居和无业的居民与城市相比生存质量显著较差。为提高中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各维度和各社会人口学变量上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